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42 金縷玉衣 我國考古發掘的第一件保存完整的漢代玉衣

042 金縷玉衣 我國考古發掘的第一件保存完整的漢代玉衣

2024-10-11 02:29:01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劉勝金縷玉衣長1.88米,劉勝王后竇綰金縷玉衣長1.72米

  出土地:河北保定滿城縣西漢封國中山國第一代王劉勝墓、劉勝王后竇綰墓

  

  館藏地:河北博物院

  供圖:河北博物院

  主講人:劉蘊澤

  在這裡,我要帶大家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西漢王朝,去揭開國寶文物金縷玉衣的神秘面紗。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掘

  這還要從1968年的那個夏天說起。在河北保定滿城縣西南方向的一座小山上,一隊解放軍戰士進行防禦工事爆破施工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經河北省文物工作隊的同志現場勘察,確認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墓。消息上報到中央,周總理親自批示由當時的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組織實施發掘工作。

  據考證,墓主人為西漢封國中山國的第一代王劉勝。劉勝是漢武帝劉徹同父異母的哥哥,公元前154年被分封為中山靖王,在位42年。之後,考古專家們根據漢代君王和王后「同墳異葬」的規制,推測在劉勝墓的旁邊應該還有一座王后之墓。經過勘察,果然在距離劉勝墓100多米的地方,發現了王后竇綰的墓葬。兩座古墓規模宏大、隨葬品豐富而且都從沒有被盜掘過。兩墓各出土有一件奢華的金縷玉衣,更是震驚了世界。這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保存完整的漢代玉衣,揭開了漢代玉衣的真面目,也讓我們對古人的聰明才智感到驚奇與讚嘆。

  在漢代文獻中,玉衣也叫作「玉匣」。雖然文獻中早有記載,但它到底是什麼樣子,從漢代之後便不為人所知了,十分神秘。直到滿城漢墓的發現,劉勝金縷玉衣才第一次讓人們看到了真實、完整的一套金縷玉衣,它的出土也是第一次對《史記》《後漢書》等有關金縷玉衣記載的真實性予以證實。

  金縷玉衣的精湛技藝

  這件玉衣長度為1.88米,是用2498片的玉片和約1100克的金絲製作而成。整件玉衣基本是按照人體的形狀設計的,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彼此分離,就像製衣工人裁剪縫製的一件衣服。其中頭部是由臉蓋和頭罩組成,臉蓋上還生動地刻制出了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形象;上衣的前片製成胸部平坦、腹部鼓起的形狀,後片下端還做出了臀部的形狀,這樣穿起來更加貼合身形;左右褲筒是各自分開的,上粗下細,完全按照人的腿形設計;手套呈現握拳狀,是整件玉衣之中製作最為精巧的部分,其中專家發現的最小的玉片,只有成人拇指蓋大小,而且需要將100多片不同形狀的小玉片按照手的形狀連綴起來,製作難度非常大;鞋的部分所使用玉片比較大,其中鞋底是由三塊特製的大玉片組成,鞋幫還可以向兩邊打開,這樣一來便於穿著。

  如此精美的金縷玉衣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顯要貴族死後才可以穿的特殊葬服,西漢中期以後開始大量湧現。按照主人身份的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及絲縷之分。按照《後漢書·禮儀志》中規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只能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不過西漢時期玉衣分等級使用的制度尚未規範,所以在劉勝及其夫人的墓葬中出土的均為金縷玉衣。

  考究又精緻的金縷玉衣製作起來,當然是一項複雜又龐大的工程。首先,玉片想要貼合人體曲線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需要漢代的玉器「設計師」精心地設計和細緻地加工,把玉料切割加工成不同的形狀。玉料是從遼寧地區運來的岫巖玉,平均硬度在5.2度,與普通玻璃接近。古代沒有機器車床,古人究竟是用什麼方法鋸片的呢?

  從玉片的痕跡觀察,有的是用圓片鋸鋸開的,有的是用直條鋸鋸開的。具體做法是用這種帶有鋼絲或圓形鋼盤的工具來完成切割。不過鋼絲是割不動玉的,因此工具上方還懸掛有壺,內盛解玉砂和水。混有解玉砂的水滴滴在玉石上,增加了切割工具的鋒利度,這樣來回摩擦就可以把玉料製作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玉片了。其中圓片鋸的使用,說明當時已有較高效率的輪軸切割機械了。切好之後的玉片,需要進行細緻的磨製、拋光處理,使表面發出溫潤的光澤。

  接下來就要在玉片的每一角穿出小孔,從遺留的鑽孔痕跡看出當時有兩種鑽孔方法,一種為杆鑽,一種為管鑽,其中杆鑽為大多數。杆鑽和管鑽都必須加砂研磨,製成小孔。

  下一個步驟是編綴。編綴用的金線長度一般為4~5厘米,形狀粗細不一。一種金絲橫斷面近似圓形,用於上衣和手套位置;另一種呈扁條形,兩端搓尖,用於褲筒上;另外,還有很少的合股金絲,是用12條極細的金絲擰成一股做成的,其中最細的金絲直徑只有0.08毫米,工藝水平之高超令人驚嘆。一般金絲的做法通常是將金片剪成細條搓成絲,而合股的細金絲經過實驗,可能是拔制的。這種柔軟又有韌度的金絲非常適合編綴。而在編綴的時候,工匠還根據不同部位採用不同的編織方法,例如交叉式、套聯式、並聯式等,周邊還用織物或鐵條進行鎖邊。

  經過以上幾個步驟,一件奢侈華麗的金縷玉衣就製作好了。

  我們再來看劉勝的王后——竇綰的金縷玉衣,這件極為罕見的女士玉衣長度為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700克製作而成。與劉勝玉衣相比,有兩點主要的區別:首先,上衣部分使用的玉片比較大,而且玉片之間不是用金絲編綴的,而是用絲織物粘貼在一起;另外,臉部製作得也更加精細,除了刻畫出精緻的眼睛、鼻子、嘴巴,還在頭罩兩側做出了耳朵的輪廓。

  玉九竅塞的完整出土

  除了玉衣,滿城漢墓還出土有完整的「玉九竅塞」,包括眼蓋、耳瑱、鼻塞、口琀、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是用來塞住人的九竅。劉勝和竇綰死後頭部的下面放置有鎏金鑲玉銅枕,造型精美,裝飾華麗;手中各握有一璜形玉器;前胸和後背還放有玉璧。這些連同玉衣一起,都是漢代葬玉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的玉器來進行隨葬呢?因為古人認為美玉是山石的精華,凝聚了天地之精華,吞食可以長壽,佩戴可以辟邪,穿上玉衣便可以屍身不腐。所以,古人生前佩戴玉器,死後用大量的玉器進行隨葬。

  古代人民的不朽智慧

  兩漢時期,是玉衣發展的高峰期,從目前考古資料看,河北省除了滿城漢墓出土的劉勝、竇綰玉衣,還出土有中山懷王劉修的金縷玉衣、中山穆王劉暢的銀縷玉衣、中山簡王劉焉的鎏金銅縷玉衣等。其中劉修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第五代孫,其玉衣出土時已經遭到破壞,金絲早已被人抽走,專家重新打造了金絲,從而完成了修復。

  此外,其他地區也先後出土有兩漢時期的玉衣,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的玉衣;同樣出土於徐州的東漢彭城靖王劉恭銀縷玉衣,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一件漢代銀縷玉衣。

  用玉衣來殮屍,不過是古人的一種美好願望而已,事實上,劉勝和竇綰玉衣出土時,裡面的屍骨早就已經朽爛,只有一些類似於牙齒的琺瑯質和少量的骨渣保存下來。雖然王侯貴族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寄託沒能實現,但精美絕倫的金縷玉衣卻流傳下來,成為古代勞動人民的不朽智慧和精湛技藝的見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