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 羽紋銅鳳燈 西漢時期的環保燈具
2024-10-11 02:28:52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通高33厘米
出土地:廣西合浦縣望牛嶺
館藏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供圖: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主講人:蕭瀟
您好,今天我想為您介紹一件西漢時期的環保燈具——羽紋銅鳳燈。整體來看,它的造型是一隻顧首回望、雙足分立的鳳鳥(又稱「鳳凰」)。鳳凰是中國傳統中的祥瑞,古人認為在太平盛世的時候,鳳凰就會飛來,寓意天下太平。2014年9月已投入使用的南寧機場新航站樓,主體建築外形的設計靈感就來自羽紋銅鳳燈,其造型靈動、優雅,構建出了和諧而優美的空間輪廓。這樣的建築設計,既展現了廣西的傳統文化,還讓旅客對「飛翔」產生了更多聯想,寓意深刻。
羽紋銅鳳燈通高33厘米,採用了流線型的設計,鳳鳥的尾巴下垂及地,與雙足共同保持著器身的平衡。各部位輪廓清晰,比例勻稱。鳳鳥背部有一個圓孔,用來放置長柄燈盞。鳳鳥嘴部內銜喇叭形燈罩,垂直對準燈盞蠟錐柱上方。
漢代嶺南地區時興的工藝
羽紋銅鳳燈採用嶺南地區特有的青銅器鏨刻花紋工藝,通體細刻出栩栩如生、精緻美觀的羽毛。鏨刻工藝是在青銅器鑄造好之後,用堅硬的鋼刀鏨鑿和鏤刻出繁縟精緻的幾何紋樣和動植物圖案,使得這件青銅器顯得特別精美華麗,這種工藝大多用在薄胎青銅器上。比如刻畫弦紋時,應該是將器物放在由慢輪帶動的工作檯上,讓它均勻旋轉;工匠會將刻刀固定在一個位置,接觸需要刻畫的地方,自然畫出紋路,這樣就可以讓這些弧線柔和、規整。但是,由於鏨刻花紋的工匠手握刻刀,有時用力不勻或者偶爾抖動,所以個別銜接處的紋路會過深或者過淺,個別還在封口處畫過了頭,但這些微小的痕跡也恰恰說明工匠的功夫一定了得。
中國古代青銅工藝,在經過商代至春秋戰國時期的繁榮階段之後,到秦漢時期已經走向衰落。漢代青銅器的風格從先秦的莊嚴、厚重、古樸,演變為輕便、靈巧,紋飾也崇尚簡樸。但是在中國南方,特別是嶺南地區,在漢代是比較時興這種鏨刻花紋工藝的。嶺南地區在西漢南越國時期,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漢武帝平定南越以後,合浦、徐聞作為從中國走向世界遠航南洋的出海港,手工業、商業都很繁盛,漆器、銅器以及玉石、玻璃等佩飾器的生產和使用都十分廣泛。貴族官吏競相奢華,刺激著各種工藝的發展,新興的鏨刻花紋銅器就蓬勃發展起來,在西漢後期至東漢前期盛極一時。
漢代工匠的智慧結晶
燈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可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是靠自然光來照明的,夜晚生活十分不便。隨著經濟的發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舊石器時代人類取得了火種,並學會了使用、保存、管理、控制火。這一時期人們主要是靠篝火照亮。篝火是人類發現最早的照明光源,它使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於是人們可以在沒有自然光的條件下繼續勞作和玩樂。有專家認為,在燈具出現之前,廣西地區估計經歷了較為漫長的使用篝火或火把的時期。亞熱帶氣候的廣西,松樹成林,是一種造價低廉的照明材料,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有些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還在使用松木作為照明工具。
隨著地穴式居住環境的改變,地面建築的興起,篝火已經滿足不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了。從考古發現情況來看,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將火種引入室內,在半地穴式居室、地窖、窯洞牆壁等處鑽出固定插孔,孔內插入松枝和火炬,用以照明。
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實際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盤形物,加上油和燈芯就能實現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燈的出現,則是人類將實用和審美結合的成果。到了漢代,青銅燈具還兼具實用性、藝術性以及科學性於一身。
如今我們在選購燈具的時候,大多要求造型美觀,還要節能不傷眼。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我們的先民就已經具有很先進的「環保」意識了。漢代,燈具的燃料大多是動物油和植物油,燈點燃後,產生的油煙瀰漫於室內,會嚴重影響空氣的清新和房間的潔淨。這盞鳳燈巧妙地利用鳳鳥本身形體的部分作為導煙管與儲水器,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鳳鳥的頸部是導煙管,在腹部儲存清水。當燈點燃時,菸灰通過導煙管進入腹腔,溶於清水中。過濾後的煙塵減少了異味和塵埃,排出了比較乾淨的煙霧,從而減輕了污染程度,實現了環保功能。
那麼,如果鳳燈使用時間長了,堆積了大量煙塵,還能發揮環保的作用嗎?這可難不倒古代的能工巧匠。燈盞、燈罩以及鳳鳥的頸部、身軀都是分段鑄造,採用了當時十分先進的、適用於鑄造大型器物的技法,叫作「分鑄套接法」。這種設計使得鳳燈便於拆卸,可以清洗煙垢,組裝也非常簡單。從光學方面分析,燈罩是反射和聚光的裝置,轉動燈罩可以有效地調節燈光照射的範圍和角度,設計得科學合理,完全滿足了實用型燈具的照明功能。
漢代這樣設計的環保燈具還有長信宮燈、彩繪雁魚銅燈等,我們把這樣形制的燈統稱為「釭燈」。釭燈都是座燈,它們的高度設計也合乎當時的需要。兩漢時期人們還保留著席地而坐的習慣。所謂坐,其實和我們今天跪這個姿勢差不多。由於體位下降,一些常用的器物,比如茶几、桌案、床、榻、燈具等都比較低矮。釭燈的尺度一般都偏小,以適應人的視覺空間,比如長信宮燈高48厘米,山西朔縣出土的彩繪銅雁魚燈高53厘米,羽紋銅鳳燈高33厘米。整體几案的高度加上燈的高度在50~70厘米之間,在精緻的燈座上制有燈罩,可以調整燈光,完全符合室內的照明要求。它們既是古代設計工匠的智慧結晶,又展示了漢朝高度發達的冶煉技術和鑄造工藝。
羽紋銅鳳燈的出土
羽紋銅鳳燈於1974年在廣西合浦縣望牛嶺1號墓出土,是作為葬具放到墓葬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有一種「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希望祈求逝去的人在另外一個世界可以享受和生前一樣甚至更好的生活,最早使用逝者生前使用過的物品作為陪葬品,後來出現了專門作為陪葬品的明器。燈用作明器,在冥冥之中能為死者驅除黑暗,引導靈魂,有長命燈或長明燈的寓意,所以在眾多漢代大型墓葬中,都伴有青銅燈具出土。
羽紋銅鳳燈通高33厘米,採用了流線型的設計,鳳鳥的尾巴下垂及地,與雙足共同保持著器身的平衡。各部位輪廓清晰,比例勻稱。鳳鳥背部有一個圓孔,用來放置長柄燈盞。鳳鳥嘴部內銜喇叭形燈罩,垂直對準燈盞蠟錐柱上方。
那麼,如此精美的一件燈具,它的主人究竟又是何許人也?在望牛嶺1號墓出土的隨葬品中,鏨刻花紋的銅器有承盤、長頸壺、提梁壺、熏爐、鳳燈等,其中有兩件陶製的提桶內寫有「九真府」款識,於是有專家推測墓主人曾擔任九真郡太守一職,應該是西漢晚期郡縣一級的官吏或者地方豪強人物。
羽紋銅鳳燈是一件集藝術性、實用性、科學性於一身的漢代燈具精品,它向我們展示了2000多年前漢代嶺南地區的工匠們所掌握的精細工藝;同時,它所展現的先進理念,也與我們今天提倡的「環保」概念不謀而合。時光穿梭千年,環境保護卻是我們永恆的課題。鳳燈從漢墓走進博物館,再通過人們不斷的宣傳,讓古人的「環保」理念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也讓鳳燈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依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