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35 秦始皇陵 揭秘秦始皇陵考古勘探成果

035 秦始皇陵 揭秘秦始皇陵考古勘探成果

2024-10-11 02:28:40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尺寸:現存封土長350米、寬345米、周長1390米、高55米(北側封土底邊中部測量);封土頂部平台長24米、寬10.4米

  所在地: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館藏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供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主講人:韓東紅

  提到文物,您一定會想到某個歷史時段的某件重要物件,例如人面魚紋盆、后母戊鼎等,它們都是可移動文物當中的珍貴文物。但是今天我要為您介紹的是一處不可移動文物——秦始皇陵。

  1961年,秦始皇陵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墓葬類第3號;1987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首批世界遺產之一。關於秦始皇陵的遐想與猜測不勝枚舉,由它衍生出的影視作品享譽海內外,那麼,近年來秦始皇陵考古勘探揭曉了哪些謎底呢?今天我就為您介紹一下。

  古代帝王陵墓中最高大的封土堆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遠遠望去,封土堆高大雄偉,氣勢磅礴,令人肅然起敬。經實測,封土堆的底部近似方形,現存封土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周長1390米,占地面積達12萬平方米,相當於17個標準足球場。從封土底部的北邊測量,封土高達55米,接近20層樓的高度。它是我國古代帝王陵墓中最高大的封土堆,空前絕後。封土頂部是一個平台,東西長24米,南北寬10.4米,整個封土堆的形狀像一個倒扣著的斗。

  這些數據與史料的記載顯然有很大的出入。《漢書·楚元王傳》記載:「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秦時的50丈相當於現在的115米,比55米高出一倍還多,那麼是記載有誤,還是有別的緣由?考古專家們結合西漢帝陵高度變化的數據和其他文獻資料的記載,在不同地點進行實地測量後,最終得出兩種結論:有專家認為115米是當時設計的高度,最終因農民起義並未按照設計的高度完成;也有專家認為是由於測量地點的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數據。秦陵處在驪山北麓的沖積扇上,地勢南高北低,僅外城的南北牆高差就達80米,在外城以北的吳西村測量,封土高度達107米,加之2000多年的水土流失,高度降低了8米在情理之中,因此,這個測點可能是當年的測點。

  封土之下的夯土建築

  這個巨大的封土之下還有什麼秘密嗎?2002年11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秦始皇陵區進行物理探測,這個項目被列入國家「863計劃」。這次的探測使用了重力法、磁法、電法、放射性法、彈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溫法、測汞法8大類22項物探手段,同時考古工作者用洛陽鏟勘探,以驗證高科技手段的探測結果。最終證實,在封土之下有一組人工夯築的緊緻夯土建築,每個夯層僅6~7厘米,整體呈9層台體結構,高出地面30米,有10層樓那麼高,每個夯層外側有瓦片和木結構建築。

  這個有著9層台體結構的建築到底有什麼用途呢?古人認為人是由靈魂和肉體兩部分構成,人死只是肉體死亡,而靈魂不滅,埋在地下的靈魂依舊享用生前擁有的生活。始皇帝的陵墓便是按「事死如生」的觀念設計,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陵墓自然應該是高台榭,美宮室,而「9」是陽數中最大的數字,9層符合帝王九五之尊的身份。試想,始皇帝的靈魂在工作休閒之餘走出地宮,登上10層樓高的高台後,眺望、俯瞰他的帝國,豈不美哉!

  秦陵地宮的秘密

  接下來,我為您介紹一下最神秘的秦陵地宮。《史記·秦始皇本紀》關於封土下的墓室有這樣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這段話的意思是,陵墓的墓室挖得很深,穿透了多個地下水層,棺槨上裝飾有銅構件。墓室里有百官的位次及大量奇珍異寶,並設計了弩機暗器,防止陵墓被盜掘。還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有機械設備讓它川流不息。墓室頂部裝飾有天文星宿圖,底部有山川地貌圖。墓室里還有用娃娃魚的油脂做的燈燭,長久不會熄滅。

  《史記》關於墓室的記載可信嗎?目前考古勘探又獲得了哪些信息呢?2002年,在物探技術加考古勘探的驗證下,我們窺探了秦陵地宮的秘密。所有勘測結果都表明,秦陵地宮就在現封土堆之下,據現在地表34米左右,並非電影《神話》中描述的地宮在山體之中。地宮的開挖範圍主體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開挖範圍主體和墓室均呈長方形。地宮有石質宮牆,高約14米,厚度8米,東西長145米,南北寬125米。墓室位於地宮中央,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面積達4000平方米,有12個籃球場那麼大;墓室高15米,約5層樓高,主體尚未坍塌,墓室地面距封土頂72米。在地宮石質宮牆外有阻排水系統,依然在發揮效果,墓室尚未進水。地宮中存放有大量水銀,墓室中可能有金屬製品。墓室有東西墓道,沒有發現相同結構的南北墓道。1981年和2002年兩次分別探測水銀的成果一致,均驗證了歷史文獻上關於地宮中存在水銀的記載。這些探測結果令人欣喜和振奮,隨著科技的發展,也許有一天,我們無須打開陵墓就可以看到墓室里的圖像。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古代人死後埋入地下,地面上不起墳包,不樹立標誌。直到商周時期,在長江流域出現了土墩墓,究其緣由,可能是地下水位高,人們便在地上壘砌像饅頭形狀的土墩來埋葬死去的親人。春秋晚期,這種風俗逐漸由長江流域流傳到淮河流域,再往北到黃河流域;傳到北方後,也是由沿海向內陸傳播,先出現在齊國,之後是燕、趙、韓。戰國後期,這種風俗才傳到最西邊的秦國。雲夢秦簡證實,秦獻公是第一個在墓上起封土的秦國國君,他的封土稱作「冢」,秦惠文王那高大如山的封土才始稱為「陵」。隨著秦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國君的陵墓也隨之東移,但封土的高度不超過10米。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奠定了中華版圖的基本格局,更創立了一套影響中國2000多年的社會治理體系;與此同時,他還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占地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陵墓設計依照「若都邑」原則,意思是像都城一樣,圍繞封土有兩重城牆,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內城周長3870米、外城周長6322米,今天城牆的牆基夯層清晰可見。圍繞著陵墓封土有禮制性建築10餘處,陪葬坑、陪葬墓300多座。秦始皇陵的規模和陪葬內容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秦陵墓制度對後代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陵寢制度、陵邑制度、陪葬制度,之後,「百代皆行秦政事」。

  秦始皇陵的考古調查工作依舊在進行,目前只是揭開了冰山一角。秦始皇陵布局縝密,規模宏大,埋藏豐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這裡蘊含了秦帝國的社會治理體系,宇宙觀及核心價值觀,是研究2000年前人類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

  2010年,秦始皇帝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國家投資了8億多元將29個自然村和單位遷出陵區,建成保護區,保護範圍達2.13平方公里,將外城以內的文物核心區保護起來,避免當地老百姓在取土或建房時無意中擾動秦陵的陪葬坑。同時將原來登上封土的道路拆除,把封土封閉保護。對於埋在地下的文物而言,不去打擾它們便是最好的保護。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期待未來在不去干擾它們的前提下,對秦陵能有更多的認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