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25 羽人競渡紋銅鉞 越文化的典型之器

025 羽人競渡紋銅鉞 越文化的典型之器

2024-10-11 02:28:12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尺寸:通高9.8厘米,刃寬12.1厘米

  出土地: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公社郟家埭石禿山

  館藏地:寧波博物館

  圖片:李安寧攝

  主講人:陳寧

  寧波博物館珍藏的這件羽人競渡紋銅鉞,是1976 年12月鄞縣(今鄞州區)甲村公社郟家埭第十三生產隊社員在開挖河道時,於石禿山旁邊農田中發現的,同時出土的還有青銅劍、青銅矛和一些陶器。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銅鉞出土時,色呈黃色,閃閃發亮。它通高 9.8厘米,刃寬12.1厘米,長方形銎,刃部兩角向上外侈,鋒利如新。器身一面樸素無紋,另一面鑄有一個邊框,框內上方為龍紋,雙龍昂首相向,前肢彎曲,尾向內卷;下部以弧形邊框線為舟,上坐四人成一字形排列,均上身前傾、雙手持槳做奮力划船狀,他們頭上所戴的高高的羽毛狀冠,似乎迎著風向後微微彎曲。銅鉞的大小與成年女子的手掌差不多,但其紋飾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卻非常豐富。

  銅鉞的紋飾

  「羽人」一詞在傳世文獻中最早見於《楚辭·遠遊》中「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的記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注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南宋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闡釋為:「羽人,飛仙也。」這裡「羽人」指的是身長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飛翔的人,寓意多與「得道升天」「羽化登仙」的道家思想聯繫在一起。學者們認為,「其思想則可能根源於戰國中晚期楚地漸興的長生久視之道、神仙不死之術」[5],在漢代畫像石、壁畫、銅鏡上常見與日月雲氣、祥禽瑞獸、西王母或東王公等神仙題材共存。

  而「羽人競渡紋」中的「羽人」圖像,則是「用羽毛做裝飾的人像,這些舞蹈的羽人不是一般人,而是武士或巫師」[6]等特殊身份。此類「羽人」圖像主題的紋飾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越人的銅禮樂器上。據考古學家研究:「羽人競渡紋」中頭飾羽冠的「羽人」圖像起源於江浙地區,其根源可能與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以鳥為圖騰或是鳥崇拜有關,是越文化系統的產物[7],寧波博物館收藏的「羽人競渡紋銅鉞」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實物例證。

  從遠古而至春秋戰國的羽人圖案,綿延不絕的文化基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越人的遷徙而逐步向華南乃至東南亞流傳開來。《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說從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區。而當時活躍於寧波地區的是百越的一支「于越」。

  文獻記載,于越人「斷髮文身[8],餐稻羹魚[9]、以舟作馬[10]」的生活方式,與中原地區形成鮮明的文化差異。越地多水,于越民族很早就有了先進的造船業和航海能力。古越地造船業的歷史十分悠久。無論是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的獨木舟,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多次發現的形式各異的船槳和夾炭黑陶質的獨木舟模型,都證實了越地造船業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于越先民在三次海侵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漂洋過海的技術,他們的足跡遍及澎湖、中國台灣、琉球、日本、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其他太平洋島嶼,而這一點已經被現代遺傳學家的DNA分析所證實。可以說于越民族是最早面向海洋的民族。

  鉞,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古人認為,小者為斧,大者為鉞。

  專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這件羽人競渡紋銅鉞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有描繪越人以舟代車的生活傳統的紋飾,而後來像這樣的羽人競渡的紋飾在百越地區很是普遍。在現在的中南半島上,也就是今天的越南,以及我國的雲南、貴州、廣西這一帶發現的漢代銅鼓上,都有羽人競渡紋飾,象徵精神信仰和宗教儀式的「羽人競渡紋」隨著越民族的擴散,被傳播到了整個百越地區。而這些區域恰恰是我們後來盛行龍舟競賽的主要區域。而出土這件銅鉞的寧波雲龍鎮也被譽為「龍舟之鄉」,「羽人競渡紋」表現了百越民族龍騰虎躍、劈波飛渡的奮發精神,是一件極有象徵意義的典型之器。

  銅鉞的器形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它的器形。鉞,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古人認為:小者為斧,大者為鉞。鉞既是刑具,也是兵器。

  商周時期開始以青銅鉞製作,形態多樣,製作精良,鉞逐步演變為象徵權力和威嚴的禮儀用物,有著重要的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作戰方式和兵器的演化,鉞已漸漸失去作戰兵器和權力象徵的性質,成為儀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用器,因而發現較多。

  銅鉞的意義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武王伐紂,紂王戰敗自焚,周武王「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就是說,武王先射了三箭,然後下了車,用黃色銅鉞砍下了商紂王的頭顱。因此,銅鉞也被賦予了權力和刑罰的象徵,在當時以青銅鑄造的鉞也作為陪葬品隨葬在成年貴族墓葬中。

  現在珍藏在各地博物館中的一些銅鉞形體較大,造型奇特,紋飾華美,堪稱瑰寶。而出土於河南商代遺址的鐵刃銅鉞,因為採用隕鐵鑄造,作為中國人最早使用鐵器的物證也廣為人知。當我們在看一件歷史器物的時候能總結出許多豐富的內涵,這就是文物的神秘之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