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2024-10-11 02:27:49
作者: 劉鈺婷 等
017 夔紋銅禁 「青銅器之鄉」出土的體形最大的銅禁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國寶小檔案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尺寸:高0.23米,長約1.2米,寬約0.5米
出土地:陝西省寶雞縣戴家灣地區
館藏地:天津博物館
主講人:張舒怡
您好,今天我想為您介紹的是,我館收藏的一件非常獨特的青銅器——夔紋銅禁。
青銅禁的用途
「禁」是西周時期特有的一種禮器,它是西周貴族在祭祀和宴饗的時候用來放置酒具的一種几案,也就是一種酒桌。為什麼古人要把酒桌叫作「禁」呢?這就要從武王滅商開始說起。
據史書記載,商朝人酷愛飲酒,商紂王更是嗜酒成風,奢靡無度,甚至在王宮中修建了「酒池肉林」。在這種荒淫腐化的風氣下,荒於政事的紂王迎來了亡國的命運。武王滅商後建周,按照周人的想法,自己的族群之所以能夠打敗商朝,不得不感謝美酒的幫助,若不是商人嗜酒如命,其國家的根基根本不會動搖,但得益於酒,不見得也要和商人一樣推崇酒。為了不重蹈商人的覆轍,周王頒布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在《酒誥》中,周王告誡子孫平日一概要戒酒行德,只有祭祀時才可以飲酒,對於那些沒事就聚眾飲酒的人要格殺勿論。
為了更有效地督促民眾禁酒,當時的統治者便將盛放酒具的几案稱之為「禁」。古人說,「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也就是說,在古文中「禁」字就是戒酒的意思。古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提醒人們喝酒要有度。
這件夔紋銅禁的造型非常特別,體積很大,高0.23米,長約1.2米,寬約0.5米。整體呈扁平狀的長方體,中間鏤空,沒有底面。在表面上方有三個橢圓形的大孔,這些槽孔就是古人當時用來擺放酒具的,如「觚」「卣」「尊」等古人儲酒的用具。銅禁前後兩面各有兩排、十六個長方形的孔,左右兩面各有兩排、四個長方形孔,這些孔除了做裝飾,還有一個小小的功能就是散熱。古人一般喜歡喝溫酒,所以通常會在銅禁下面點火熱酒,留出來的孔能散去一些熱量。
銅禁四周裝飾有夔紋。夔是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神獸,是龍的九子之一,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長相很兇猛、很嚇人。
銅禁四周裝飾有夔紋。夔是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神獸,是龍的九子之一,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長相很兇猛、很嚇人。古人認為它能驅邪、避凶、保平安,所以夔紋就成了帝王使用的青銅器上常見的一種裝飾。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器物,從最早的實用性器具,到之後的傳國重器,歷經了1600多年的歲月。商周時期正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因此也被稱為「青銅時代」。這一時期,青銅禁作為一種大型禮器被使用,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同時,它的使用也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一般只有王室才可以使用。而目前發現的西周銅禁數量極為稀少,從資料來看,現出土的銅禁有四件,而這四件都出自被譽為「青銅器之鄉」的陝西寶雞。其中,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是其中體形最大的一件。
近代中國歷史的見證
那麼,出土於陝西的青銅器為何會被收藏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天津博物館呢?這其中還有一段非常離奇曲折的國寶流傳經歷。
首先要從一起盜寶事件說起。1925年秋天,一批軍人來到陝西省寶雞縣的戴家灣地區,他們用武器壓著幾百名農民到村子後面,並強迫他們到處挖寶。很快,一件件青銅器、陶器和金銀器就被挖掘出來了。那麼,究竟是誰敢這樣明目張胆地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盜寶行動呢?領頭盜寶的是當時在陝西臭名昭著的軍閥黨玉琨。
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各地大小軍閥各自為政。國民黨政府無力支付他們的軍餉,更無法約束他們的行動,他們為了擴充勢力都挖空心思,不擇手段,黨玉琨便是其中之一。那麼,黨玉琨為何會選擇戴家灣這樣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進行盜寶呢?陝西寶雞是建立西周王朝的周人發祥地,在古代稱陳倉。它不僅是周代重要的城邑,也是秦國初年的都城。據史料記載,這裡有秦國王室貴族的古墓,每次大雨過後,會有很多寶物被沖刷出來。所以,黨玉琨便選擇在這裡開始他的盜寶行動。
寶雞不愧是周秦故地,很快他們就挖出了一件方方正正、體形碩大的青銅器。黨玉琨立刻命人將這件青銅器送到了自己的家中。深夜,黨玉琨在家中對這件青銅器進行研究時發現,無論從造型上,還是紋飾上來看,這件青銅器都極有可能是當時帝王使用過的器物。他又在翻閱古籍後驚訝地發現,原來這件像方桌一樣的青銅器竟然是一件罕見的寶貝。他一邊收藏好這件寶物,一邊更加瘋狂地進行盜掘。
據統計,黨玉琨在寶雞共盜出青銅器1500多件,他如此瘋狂的盜寶行為讓當時的民眾感到激憤,並且引起了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總司令馮玉祥的注意。
1928年初,馮玉祥命令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宋哲元率領3萬人馬圍剿在鳳翔城駐紮的黨玉琨,並收繳黨玉琨所盜得的大量珍寶。當時的鳳翔城易守難攻,宋哲元久久不能將城池攻下,所以決定挖坑道炸城,最後城牆被炸毀,宋哲元一舉奪得鳳翔城,而黨玉琨被擊斃。士兵們在清理黨玉琨的住所時,發現了一處鐵門緊鎖的屋子,宋哲元命人將門撬開後發現,裡面擺放了大大小小100多個箱子,箱子裡有許多的珍貴文物和大量的金銀珠寶,這些都是黨玉琨盜掘古墓而得。之後,宋哲元把這些珍寶運到了西安,將其中一部分送給了他的上司馮玉祥,還將自己喜歡的一些留在家中,而這件夔紋銅禁正是他留下的珍寶之一。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宋哲元的軍隊在平津抗戰中被日軍擊潰。之後,日軍查抄了宋哲元在英租界內的公館,夔紋銅禁等大批珍貴文物落到了日本人手中。宋哲元的三弟宋慧泉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花重金帶人四處疏通關係,最終從日本人手中要回了夔紋銅禁等部分被扣押的文物。宋家人對於這批失而復得的寶物更是極為珍惜。由於銅禁的體積較大,為了掩人耳目,宋家人故意將它放在屋裡走廊的一個破舊的木箱裡,還在銅禁里放了很多雜物,外人即使打開木箱也不會發現什麼,時間久了,連宋家人自己都忘了銅禁的事。就這樣,銅禁在宋家平穩地度過了20多年。
直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無意中發現了這件銅禁,但已是一堆碎片。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得到消息後,立即來到宋家,見銅禁已破裂成50多塊碎片,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模樣。1972年,這些青銅碎片被送往北京進行修復,專家們小心翼翼地將其一塊塊拼接起來,令人遺憾的是,這件青銅禁竟然少了一塊。據宋家人回憶,20世紀50年代,這件青銅禁的一角被家人當廢銅賣掉了。文物專家們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趕到天津各大廢品收購站,在如山的廢品中仔細翻看,可惜一無所獲。正當文物工作者以為找尋無望時,突然有人想到所有的銅製品最終都要送到市裡的一家電解銅廠,於是大家立刻趕往這家銅廠,最終找到了這件銅禁碎片。後來文物專家經過一年多的精細修復,才將它完好如初地展示在人們眼前。
這件夔紋銅禁驚現於亂世,幾經轉手,歷經坎坷,銅禁上的一道道裂痕仿佛在訴說曾經的種種,而它也成為跌宕起伏的近代中國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