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07 十節玉琮 3000年前古蜀金沙人對外文化交往的重要物證

007 十節玉琮 3000年前古蜀金沙人對外文化交往的重要物證

2024-10-11 02:27:20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新石器時代(距今3000年)

  尺寸:上端長6.94厘米,下端長6.3厘米,上孔徑5.55厘米,下孔徑5.14厘米,高 22.2厘米

  出土地:四川省成都西郊金沙遺址

  館藏地: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供圖: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主講人:林曉琴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件金沙遺址出土的極富傳奇色彩的文物——十節玉琮。這件文物與相隔了遙遠時空的良渚遺址有一段「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千古奇緣」。

  玉琮的命名和用途

  2001年,在成都西郊金沙遺址的考古現場出土了一件美玉,讓考古專家們大為驚喜。這件美玉通高22.2厘米,形制外方內圓,內部呈筒形中空。從外形來看,學者們判斷這件玉器應該就是古籍當中記載的一種叫作「琮」的禮器。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玉琮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最早出現於距今5000—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中,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文化時期達到了鼎盛,到商周時期開始慢慢衰落,而在宋代又颳起了玉琮的復古之風,還曾出現過瓷器玉琮,到後來又慢慢消失。

  關於「琮」的名稱,當年還難住了酷愛收藏的乾隆皇帝。當時,乾隆從大臣進給他的眾多古玩中第一次見到玉琮,他只是覺得這種玉器造型獨特,品相高古,至於該怎麼稱呼它,還真是沒有思路。後來他多方考證也沒有查出這件寶貝叫什麼。但是這樣的奇珍異寶不能沒有名字呀,最後乾隆皇帝乾脆自己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釭頭」。直到乾隆皇帝去世90多年以後,金石學家們才從古籍中考證出這種造型內圓外方、中間一孔貫通的玉器叫作「琮」。

  琮,作為一種年代久遠的重要禮器,在許多經典古籍中都有關於它的記載。《周禮·春官·大宗伯》中就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的說法,在《周禮·春官·典瑞》中又有將璧琮等用於喪葬禮儀的說法,稱為「疏璧琮以斂屍」。

  而今天的學者們依據考古情況來看,對玉琮的用途和功能提出了很多看法。其中一種解釋認為,玉琮外方內圓的形制特徵,很可能跟古人的宇宙觀有關。在遠古時代,古代先民對天地宇宙萬物都已經有了長久的觀察,並且形成了初始的思維和想像。「天圓地方」「圜形象天」是古人的宇宙觀,而溝通天地,與神對話,則成為祭祀文化中一個重要的主題。玉琮中空、上下相通的器形,很可能代表著這是一種能夠貫通天地、人神相通的手段或者法器。

  十節玉琮的形制和紋飾

  金沙遺址現已出土玉琮27件,是目前我國除良渚文化出土玉琮最多的一處遺址。金沙工匠製作的玉琮大多為形制簡單樸素且矮短的單節玉琮,玉材經鑑定也都為產自成都西北山區的本地玉料。而我們講述的這件十節玉琮,不管是在選料,還是在形制、紋飾風格上都與其他玉琮有著很大區別。

  首先,從材質來看,十節玉琮由古代工匠用青玉精心雕琢而成,玉質溫潤,呈半透明狀,玉器材質明顯區別於金沙遺址出土的其他玉器,經歷千年埋藏,玉琮表面留下了一些灰白色的沁斑,顯現出一種古老的美感。

  再看形制、紋飾。這件十節玉琮通高22.2厘米,器形上大下小,全器分節分槽,共有10節。我們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的紋飾:玉琮每節均以轉角為中軸描刻了一個符號化的人面紋。這件玉琮共有40個角,也就是上面一共有40個人面紋,構成了整件藝術品的主體紋飾。除此之外,玉琮其中一面的上端,還刻畫有一個精彩絕倫的人形符號:人形頭戴長長的冠飾,雙手平舉,長袖飄逸,雙腳叉開,好像是一個正在舞動的神人造型。學者們認為這可能就是當時祭祀場面的再現,而人形符號所表現的可能是氏族的祖先神,又或者是帶領氏族成員祈福或驅邪的大巫師。

  這樣形制和紋飾風格的玉琮,金沙遺址只此一件,整個成都平原的考古中也唯獨發現了這一件,但考古學家們卻對這種風格並不陌生。

  玉琮其中一面的上端,還刻畫有一個精彩絕倫的人形符號:人形頭戴長長的冠飾,雙手平舉,長袖飄逸,雙腳叉開,好像是一個正在舞動的神人造型。學者們認為這可能就是當時祭祀場面的再現,而人形符號所表現的可能是氏族的祖先神,又或者是帶領氏族成員祈福或驅邪的大巫師。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在距今5300—4000年的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一帶,出現過一個有著發達的用玉文明的國度——良渚。良渚人製作的玉琮均以四面轉角作為對稱線,刻畫獸面、神人的形象,而這些紋飾又經歷了複雜的變化。早期為了展現圖案的神秘感,獸面紋被刻畫得繁複精美,它們很可能在巫術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期開始出現獸面與人面組合紋,紋飾的刻畫也開始規範化,逐漸為統一的人的形象所代替。晚期則刻畫人面紋。學者們認為人面紋很可能代表了良渚統治者的形象,說明當時這一地區已經出現了方國,這些玉琮上的紋飾可以被稱作良渚方國的徽號。

  在良渚文化中,玉琮的使用可以說是良渚人精神的一種凝聚,也是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物。金沙遺址出土的十節玉琮與本地製作的玉琮有著很大的區別,卻帶著典型的晚期良渚玉琮的風格。今天,幾乎所有看過它的玉器專家都認為,這是一件來自長江下游的玉器。

  如果金沙這件十節玉琮確實來自良渚,那麼就會有一個問題:位於長江上游的金沙遺址與位於長江下游的良渚地區相距1000多公里,而良渚文化晚期的年代距今也有4000多年,比金沙遺址的年代早了整整1000多年,這件玉琮是如何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輾轉流傳到金沙的呢?

  今天,我們觀察這件十節玉琮器表的紋飾已經變得有些模糊不清,應該是長期被人使用和把玩的結果,又或許是由於太過珍貴,它曾在祭祀活動中被反覆多次使用,導致紋飾磨損比較嚴重。不過,這並不影響十節玉琮的文物價值,反而讓我們對它的來歷有了更多的猜想。

  根據各地的考古發掘情況,考古專家們對玉琮的傳播路線提出了各種可能性。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說法,但可以肯定地說,十節玉琮並不是良渚和古蜀這兩個部族之間直接的、點對點的文化交流和饋贈,而是文化遷徙移動的結果。在距今4000年前後,位於長江下游,有著輝煌用玉文明的良渚文化開始走向了衰亡,良渚人帶著自己的國之重器開始向四處遷徙移動,而其中的一支很可能就帶著這件玉琮輾轉千年走到了成都平原。他們不僅帶來了這件玉琮,還帶來了他們先進的制玉技術,更帶來了他們關於神巫的信仰。相似的文化信仰最終讓古蜀人接納了這樣一支外來文化,他們相互融合,並最終在金沙神聖的祭祀活動中,使用了這件外來的禮儀用品。

  在金沙遺址已出土的27件玉琮當中,除了這件十節長琮,還有一件通高16.57厘米、重3918克的四節短琮,經鑑定,玉料應該是來自成都西北山區的透閃石軟玉。這件四節玉琮製作規整,打磨光潔,每節雕刻有三組,總共九條平行直線紋,整體顯示出了比較高的雕琢工藝水平。

  把這件四節玉琮和來自良渚的十節玉琮對比,我們能明顯看出它們的差異。一是玉石質地的不同,二是紋飾風格的差別。雖然在形態上,這件四節玉琮仍然保留了良渚文化晚期玉琮體形高大、分節分槽的特點,但其簡潔的平行直線紋的紋飾,卻是中原殷商時代玉器上比較常見的紋飾。這件四節玉琮的製作年代應該就是古蜀金沙人生活的商代,這是由當時的古蜀人仿照良渚文化玉琮,又加以創新發揮製作而成的一件具有古蜀地域特色的玉琮。或者還可以說,這是古蜀工匠集兩地玉器文化之大成所創作出來的一件具有蜀地文化風格的作品。

  我們觀察這件十節玉琮器表的紋飾已經變得有些模糊不清,應該是長期被人使用和把玩的結果,又或許是由於太過珍貴,它曾在祭祀活動中被反覆多次使用,導致紋飾磨損比較嚴重。

  今天,這兩件玉琮都成為我們了解3000年前成都平原對外文化交往的重要物證。古蜀人對玉琮的偏愛,顯然應該是受到來自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響,他們同樣崇拜鳥,同樣希望通過祭祀儀式和禮器實現貫通天地、人神相通的目的,同樣崇尚神權。所以,古蜀人對來自良渚的玉琮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不僅接納了這種器物,更加以模仿,將它們用於古蜀族的祭祀活動中。

  過去提到蜀地文化,我們腦海中常常會浮現李白的詩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還曾感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於是,長久以來,蜀地封閉就成為人們的刻板印象。然而,玉琮在金沙的出現確實改變了我們過去的認知;或許應該說,玉琮為我們拉開了金沙文化簾幕的一角,讓我們以此為契機,重新認識了3000年前的這個古代王國,以及那時生活在成都平原上的古蜀人。

  [1] 大汶口文化,是山東地區距今6100—4600年的一種典型的考古學文化,因1959年首先發掘於泰安與寧陽交界的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2] 郭大順. 龍出遼河源[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年版,94頁

  [3] 郭大順. 龍出遼河源[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年版,94頁

  [4] 同上。

  [5] 良渚文化是分布在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浙江餘杭的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300—4300年,前後延續達千年之久,常州寺墩一帶為其西北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