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情系夜郎
2024-10-11 01:58:39
作者: 薛永應
貴州情結
王志綱是貴州人,也許是出於對貧困故鄉的一種強烈責任感,伴隨事業的愈益成功,其貴州情緒更愈益厚重。
1997年底,王志綱在全國各地巡迴演講的時候,常遇激動萬分的貴州人士衝上講台,在感謝他為貴州大增了光的同時,不約而同都會提出一個期冀:為何不為不發達的家鄉策劃一番呢?
王志綱何嘗不心繫故鄉。同有些一旦成功卻怯於談自己貧寒出生地的人相反,當有人問到王志綱何方人士時,他在堂堂皇皇報出自己出生地的同時,往往還會補上兩句頗具王志綱風格的介紹:「我來自中國的第三世界貴州,來自貴州的第三世界黔西」。每當他講這兩個「第三世界」時,語氣中總有幾分無奈和痛楚,什麼時候能為故鄉的興旺盡智竭力呢?
1997年5月28日,是貴州省的一個盛大節日,標誌著貴州對外開放新面貌的貴陽國際新機場建成通航,貴州招商引資經貿洽談會,及「1997貴州改革與發展國際研討會」同時舉行。國內國外佳賓雲集貴陽。作為特邀代表,王志綱亦被請回了家鄉參加慶典,並應邀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言,其主題只有一個——貴州如何發展。
凡是與王志綱交談過的人都知道,聽他談吐,是一種享受,不玩嚎頭,刺刀見紅,一個手勢,一個頓挫,都折射出思想者的敏捷和過人的智慧。
這一次,王志綱的發言更屬真知灼見:
剛才不少專家學者對貴州的現狀和未來發表了不少高見,聽後深感不乏令人震撼和發人深思的觀點。但有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結論是:按這些分析和推論,伴隨東西部差距的日益拉大,日趨負增長的貴州將會越來越落後,直至追到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但放眼現實,看看貴州的現狀和大有改善的人民生活,我們都會承認,這種可能性是絕對不存在的。可按常規思維研究方式,得出的又是這絕對不可能的結論。這就是個悖論。
王志綱進一步發揮說:造成這個悖論的理由只有一個,即我們的傳統研究和推演方式存在著致命缺陷。為此,要解答貴州經濟如何才能有效發展的問題,首先得解決我們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缺陷問題。因為,「存在決定意識,思路決定出路」。攤列出傳統分析研究方式的不足之後,王志綱話鋒一轉,拋出了他有關區域研究的新思路。
市場經濟已經徹底打破了傳統的畫地為牢、自給自足的區域發展模式。滾動和可以無限擴張的市場為每一個區域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在這種新條件下,貴州以及廣大不發達地區要想走出一條新路,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思維的轉換,具體說就是必須實現思維的三大轉換——將量入為出的思維轉換力量出為人的思維;將封閉的靜態的思維,轉換為發散的、動態的思維;將線性的思維轉換為複合型的思維。
有多少米做多少飯固然有道理,但是市場經濟中,學會找米下鍋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刻舟求劍「的操作方式,就是僵化封閉思想的直接表現。
接下來,王志綱談了貴州要想進入良性發展,必須避免陷入的兩個誤區:
第一,貴州絕不能走沿海的發展道路,用過度的工業化和資源的高消耗來做經濟運轉的催化劑。如果把貴州放在全中國這個大經濟板抉上來看,貴州是為數不多的幾塊綠茵之一,不要以為貴州是「綠水奇山柱自多」,如果一味他用擴大工業化的辦法來追趕沿海,不僅永遠趕不上已遠遠領先的沿海,而且到頭來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等到貴州真正擁有了發展的機會時,才發現青山綠水已經不在了,那將真是自斷血脈。
第二,按思維方式三個轉換的原理,我們不是把貴州作為一個獨立運行的系統,關起門來搞資源配置,而是放在整個中國的甚至世界的分工協作結構中來定位。這樣,我們就會發現,貴州的貧窮和落後是事實,但伴隨整個中國特別是沿海的過度工業化,從辯證的角度出發,沒有過度開發也是一件好事。不論如何,即便它是由於開發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消極保護的結果,也終究令貴州得以留存下豐厚的、自然的、原始的資源,而這一資源,在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史上,以其稀缺性將會裂變出巨大的能量。
貴州的貧困問題,一直是全中國所關注的一個熱點。1985年五小強、白南風的《富饒的貧困》,1994年胡鞍鋼的《貴州現象》,1996年康曉光的《中國貧困與反貧困理論》都把研究的觸角伸向貴州貧瘠的深溝大山。中央對貴州的扶貧也一直未能很好解決從「輸血「到「造血「的轉換。貴州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貴州的各級政府、企業應該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王志綱的論點絕不是主觀臆想,而是有厚實的現實支撐和依據的。
貧瘠的土地上也有「黑馬」奔出。「貴州神奇」就是一個例子。這家以「腳癬一次淨」為拳頭產品起家的小藥廠,「一盆洗腳水,洗遍全中國」,今天已成了全國知名的製藥企業。王志綱曾在和貴州省委辦公廳研究人員、對微觀經濟研究頗有造詣的楊駿先生交流時,這樣評述「神奇」的成功:
貴州能夠冒出「貴州神奇「這樣的企業,憑它目前的整個運作方式和水平,在沿海發達地區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惰。但是它在貴州這麼貧瘠的地方卻冒出來了,而且發展這麼好,這麼大,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也就是應驗了我們常說的這麼一個觀點:貧土出獨木,肥土分成林,獨木獨享雨露,樹林分享陽光。這叫做物質不滅定律!
王志綱這裡說的「形成氣候、一木撐天」,其實不過是「鶴立雞群」,他何嘗不希望貴州也成為一塊「成活很容易」的土壤啊!
王志綱情系貴州,他對身邊的助手們說:「貴州的項目,要麼不做,要麼就『撥出蘿蔔帶出泥』,對貴州全局發揮作用,促進『貴州文化板塊』的形成和整體實力的集中。
「文化板塊的競爭」這一概念的提出,源於1996年底王志綱參加中央電視台的GG時段拍賣會。那次中央電視台拍賣電視GG時段,在全國各大媒體掀起了持續時間頗長的一陣熱潮,秦池酒廠3億2千萬的「天價」奪標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廣東的一家報紙則注意到了背後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廣東的企業是帶著策劃家、GG公司參陣,而秦池酒廠則是「帶著」縣委書記、縣長和其他政府部門的官員出席。筆者給這後一個「帶著」打上引號,是因為在這樣一個陣營中,很難說清究竟是誰「帶著」誰。
當時在現場為廣東「今日集團」坐陣的王志綱,在「今日」斥資1億9千多萬僅奪得「非酒類標王」之後慨嘆不已。回到廣州後,他在工作室研討例會上說:中國的經濟競爭已從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進入到區域與區域之間文化板塊的競爭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廣東有落後的危險。 王志綱的話令助手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建立「思想庫」歷來是王志綱的最高理想,「調動一千個腦袋想問題「亦是他說起來最豪情萬丈的一句話。「腦袋「之一的一位助手後來在日記上寫道:
老師對廣東這句不無憂思的話幾個月來一直索繞在我的耳際。由於王志綱工作室也時常有為地方政府所做的區域性策劃的項目,又更促使我去思考這「文化板塊的競爭」的問題。
最後的結論是:區域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戰略大趨勢。
所謂區域經濟的產業化發展,就是充分整合本區域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本區域的龍頭產業,形成本區域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產業板塊,營造本區域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產業概念。再以這些龍頭產業對內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外展開合作和流通。
促進區域經濟產業化發展的,是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的緊密合作,「秦池酒」就是近幾年來迅速崛起的「山東酒」板塊的又一產物。事實上,賦予本區域一個或多個產業概念,形成一個或多個產業龍頭,是發展區域經濟屢試不爽的法寶。近的如山東的酒,遠的如景德鎮的瓷器,不遠不近的如雲南的菸草,佛山的陶瓷,順德的電器。再舉一個小鎮的例子,這個小鎮就是歷史名鎮虎門。改革開放之後,虎門所在的東莞市成為珠三角來料加工的重要基地,尤其形成了數千家服裝廠。以這些服裝廠為依託,虎門鎮適時建立了服裝市場,成為我國服裝交易的重要基地,在服裝市場成型之後,虎門最近又推出布匹市場招商。我們可以想見,當布匹市場成型之後,他們還有條件去發展縫紉機市場、服裝設計中心甚至服裝學校,將服裝這一產業概念進行延展、完善、強化。一旦虎門在服裝這一產業占據了一個高地之後,她的實力就不再是一個行政上的鎮級單位的概念,而是一個全國性的產業中心的概念;和她進行對話的就不再是鎮一級的夥伴,而是世界級的夥伴,因為國外的服裝業在想進入中國時會自然的想到「取道虎門」。
很多地區均在不遺餘力地支持、推出自己的龍頭產業。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內地省份更為突出。因為在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地方能從中央得到的「哺育「式的支持越來越少。地方越來越需要自己求發展,而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時候,地方政府發展本區域經濟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態度越來越積極,膽略越來越大,手段越來越靈活,合作面越來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