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因素

2024-10-11 01:24:48 作者: 王志綱

  當中國的經濟從小康走向相對富裕,市場日益成熟,文化開始成為人們休閒的重要內容,甚至是首選內容,一波大行情也就隨之而來了。

  文化產業有很多種玩法,空間很大。做文化產業,錢是次要問題,最關鍵的核心還是人,一定要因人設事。

  麗江有個搞納西古樂的宣科。有一次我到麗江,和八十多歲的宣科聊了兩個多小時,當時有記者在旁邊,想寫一篇有關「麗江已死」的文章,就問宣科老先生這句話是否出自他的口中,宣科承認確有其事。於是,我就反問宣科,如果沒有麗江的空前繁榮,你能住在這樣價值上千萬的莊園嗎?10年前,你剛開始搞納西古樂的演出時,門票多少錢?而現在又是多少錢?他告訴我,10年前17元一張票,中國人都嫌貴,還是外國人買得多;而現在170元一張,還供不應求,而且大部分是中國人。票價比10年前漲了10倍,而中國人還趨之若鶩,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關於宣科現象的小文章。沒想到,他把我這篇文章變成他一本書的序言,後來有一次我去看他,五百多人擠滿了他的演出會場,其中還有不少老外。最後,他們圍著宣科先生簽名購書,50元一本書,一晚上最多可以簽七八百本。我當時開玩笑說,宣科先生,你真是一個文化產業的先行者呀,你這不是在印鈔票嘛!你知道你托誰的福嗎?你托的是麗江這塊寶地的福。由於有了麗江這塊寶地,所以,以前不是人物的人也成了人物。

  我在那篇文章里說,宣科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宣科的父親曾為傳教士做事,所以精通英語。當1996年經歷過大地震後的麗江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時候,出現了大批歐美遊客,他們來了以後感到麗江很神奇,但是沒有人能夠把當地的神韻和東方文明傳神地傳述給他們。這個時候,當時已經55歲的宣科,這個曾經坐過牢、被稱為「壞分子」的人一下子就有了價值。他可以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老外交流。於是,他靈機一動,把當地的一幫老人組織起來,演奏納西古樂,但最精彩的部分,實際上是他作為主持人的脫口秀,他向外國人傳遞了當地的文化,什麼叫作納西文明、什麼叫東巴文化,以至於後來,歐洲的王室,包括荷蘭國王、丹麥國王等,都把他請到了歐洲。他帶領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出訪歐洲,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對方甚至還把他請進了歐洲最神聖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納西古樂。這是我們中國的官方團體當時也不曾做到的。宣科和他的納西古樂為什麼有這麼龐大的市場?因為人們要改變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習性,晚上需要尋找精神生活。美國好萊塢電影在大城市中看膩了,對於北京、上海太洋氣的東西也不感興趣,這時,那些原生態的民間東西反而有了巨大的價值。伴隨著宣科的成功,納西古樂的成功,整個麗江傳統的民間文化全部被挖掘出來,全部有了產業價值。

  

  再後來,麗江利用自身獨有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文化精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麗水金沙」和張藝謀先生指導的「印象麗江」,都大大增強了麗江休閒旅遊的獨特魅力,也開創了文化資源產品化、產業化的路子,從而使麗江車如輪轉,客似雲來,出現了異常興旺的格局。越來越多的客人來到麗江,三天五天嫌短,一年半載常有,我在麗江遇到很多美國人、歐洲人,有的人在那裡一待就是三年五載,已經不願意走了。為什麼?他們希望在一個快時代里找到慢生活,而麗江這種世外桃源、伊甸園式的生活在全球都難以尋覓。

  我曾經開玩笑說,中國文化產業的既得利益者和最大受益者有「三個半」人,其中「半個」就是宣科。

  其他是哪三個呢?第一個是農民出身的民間藝人趙本山。十幾年前,趙本山身家上千萬,就已經了不起了,而現在拿出幾個億也是輕輕鬆鬆。為什麼人還是那個人,而一夜之間身價漲了幾十倍呢?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化產業時代已經來臨,一個全球最龐大的文化市場已經開始啟動。過去,劉老根大舞台是200元一張門票,現在頭等座是2000元。趙本山正是通過劉老根大舞台、影視基地、品牌輸出成為文化產業的最大受益者。第二個是導演張藝謀,拍電影的效益還沒怎麼顯現出來,貼牌製作的「印象系列」倒使得參與者賺得個盆滿缽溢,一個「印象」可以年收入上億元。麗江的市委書記問過我一個問題。他說,當初頂著很大的壓力,投入上億元搞出「印象麗江」,哪知三年不到,從杭州到桂林,再到海南,「印象系列」已是遍地開花。但我一圈轉下來,發現還是我們麗江的收入最高,效益最好,現在一年的門票收入就超過了當時的投資。這是為什麼呢?當時,我就反問麗江的書記,你覺得麗江的演出就一定比杭州西湖、桂林灕江的節目要精彩嗎?他答道,這不敢保證。隨即,我就告訴他,你們的收入比它們高,並非因為演出節目有多精彩,而是因為麗江的這鍋湯與別處的不同。杭州西湖和桂林灕江都是以觀光旅遊為主的景點,而麗江則是以休閒度假為主的目的地。從停留時間來看,杭州西湖平均半天,桂林灕江平均一天半,而麗江則是平均七天。觀光與休閒人群的需求和心態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麗江遊客的質量和門票的規模都是它們所不可比擬的。第三個是舞蹈演員楊麗萍。本來人過五十,按照舞蹈演員的要求早該退休了。可誰料到,她卻梅開二度,大紅大紫起來。這又是為什麼呢?這還是因為中國的行情來了,「吃飽了撐的」的人們願意拿出幾百元來消費精神產品。這時,楊麗萍就成為文化產業最早的受益者,隨著「雲南映象」、「藏謎」和「雲南的響聲」等大型演出的轟動,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全世界巡演上百場,忙不過來後,她又整合了好幾個戲班子,一下子成為製作人,不僅延續了她的藝術生命,還使其發揚光大。此時的楊麗萍反而更加奇貨可居,聲稱要一直演到60歲。

  這就是時勢比人強。這「三個半」人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也許很多人的才華也不差,卻沒有趕上這波行情。趙本山原來只是一個「二人轉」演員,其後最多是一個「小品王」,而現在卻成為一個龐大演藝集團的老闆;楊麗萍過去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舞蹈演員,而現在卻成為經營演藝文化的企業家;張藝謀起初不過是一個攝影師,後來成為著名導演,而現在卻成了文化產業的國寶,只要和他沾點邊的東西都好賣。由此可見,當中國的經濟從小康走向相對富裕,市場日益成熟,文化開始成為人們休閒的重要內容,甚至是首選內容,一波大行情也就隨之而來了。

  今天的這「三個半」人,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這個新時代的報春花和幸運兒而已。今後,還將有大批的文化人不斷崛起,並且極有可能產生文化巨子,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才剛剛來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