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西部之心
2024-10-11 01:24:28
作者: 王志綱
今天的中國就像一個弓如滿月,弓背就是沿海三大發動機連起這一條經濟帶,弓弦拉開以後著力點就在西部。如果成都把持這點,成都就可以代表西部跟東部對話,跟全球對話,這個機會將是前所未有的。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緊緊抓住「休閒」不放?這一方面與成都的水土和成都人的個性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差異化競爭的必需。城市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是以人為本的競爭。
在工業化競爭時代,成都人劣勢盡顯:熱衷投機,熱衷務虛,缺乏實業心態和實幹精神,好逸惡勞,效率低下;但到了第三產業成為城市跨越式發展助推器的時代,成都人的優勢卻顯現了出來,那就是善於經營,勇於創新,優於生活,長於兼容,敏於時尚,嫻於文化,精於品位。
我經常喜歡拿成都與重慶做對比。這兩座城市都非常有個性,歷史上就是一對歡喜冤家。大詩人李白曾寫道:「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重慶的確是開門見山,雲山萬重,重巒疊翠,翠崖臨江,崎嶇難行。而成都卻別有天地,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和風貌。這裡絕無「蜀道」跡象,而是一馬平川,江流繞郭,田疇交錯,沃野千里,好雨知時,蕙風常至,人民殷實,生活安樂,由此也造成了成都的人傑地靈、騷客輩出。正所謂「巴山蜀水」,巴山是重慶的山——「君到渝州見,廣廈緣山積。薺樹嶺巔疏,荒崖壁岸奇」。蜀水則是成都的水——「錦江春色來天地」、「春流繞蜀城」。按說重慶也多水,但那是滾滾長江水和滔滔嘉陵江,雖不乏豪邁之氣,但是與成都溫柔的、曾經可以浣花滌錦的府南河完全是兩碼事。重慶山多顯陽剛之氣,成都水富含陰柔之美。這也正是這兩個城市的典型特徵。
自古巴出將、蜀出相,重慶人賣「巴將軍酒」,成都人叫賣自己的「文君酒」,成都有看不完的人文古蹟、抒不完的懷古幽情。而到了重慶,則有壯懷激烈的錚錚鐵骨和九死不悔的火熱激情。民間流傳一句話,「成都的男人像女人,重慶的女人像男人」。這反映出成都是溫柔鄉,是安樂窩。
單單是通過一個火鍋,我們也可以知曉成都和重慶的差異。大家知道,川菜的最大特點是化腐朽為神奇。歷史上的四川雖為「天府之國」,但勞苦大眾依然很貧窮,川菜中許多叫得響的精粹,多來自民間,甚至是叫花子們的創造物。四川火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很早以前,重慶朝天門碼頭上,生活著一群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腳夫和船工。冬天一到,饑寒交迫之時,既能果腹又可取暖的東西,就是一大鍋辣椒湯。終於有一天,聰明的腳夫、船工發現,富人家遺棄在江里的豬下水、牛下水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尤物。於是將其打撈上來,清洗乾淨,下鍋烹煮,幾味調料下去,沒想到竟然鮮美無比。於是這種食品就成為下里巴人口中的美味。但聲名遠揚並不能代表它就能登大雅之堂,達官顯貴受其身份所累,自然對它不屑一顧。
久而久之,火鍋才在重慶的中下層人士中流傳開來。只不過重慶火鍋無論從用具、烹飪技藝等方面來說還都比較粗糙。直到有一天,火鍋流傳到成都,那裡的公子哥們吃膩了山珍海味後,也要吃一吃下里巴人的火鍋嘗嘗鮮,吃完後感到果然名不虛傳。隨後成都人不但接受了火鍋,而且將它進一步提煉升華,去粗取精,不但出現了各種各樣精美細緻的「鍋」,而且研究出了各種口味的專用調料,主料也不僅有豬下水、牛下水,還有海參、魷魚之類。巴人創造的火鍋,被蜀人推上了大雅之堂,而且風靡全國,成為川菜中的一個極品。一個小小的川味火鍋,折射出巴蜀文化的獨特韻味:重慶人受「碼頭文化」的深刻影響,富有激情,同樣擅長創造,但缺乏精細;成都人享受生活,帶有濃重的市民文化色彩,追求生活的品位,所以,巴人的手創造出來的新生事物,經過蜀人的手精心修飾,兩種文化珠聯璧合,就一定會打遍全國。
那麼,為什麼是「西部之心」呢?我們當時判斷,在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的發展成就了沿海三大經濟引擎,一個是以廣深為核心的珠三角,二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三是以京津冀為中心的環渤海。這三大發動機參與全球大循環,從而初步實現了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東部與西部的差距不斷拉大,如果火車頭跑得太快,車身車尾跟不上就會出大問題,就會斷裂。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才有了中央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但是西部大開發也不可能一哄而上,必須有一個能與東部三大經濟引擎相呼應的龍頭、抓手和發動機。西部就需要有一個中心城市來扮演這個角色。
三個城市有這個可能:西安作為千年古都、西北的中心城市得天時;重慶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得地利;成都雖然不具有天時、地利,但如果在前兩者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它有可能占人和,這就是思路決定出路。
當重慶還沉醉在西部唯一的直轄市的光環下,當西安還懷抱千年文化難以突破時,成都反而有機會乘勢整合各方力量,率先崛起。當時我們把這個判斷畫成一張「張弓搭箭圖」,今天的中國就像一個弓如滿月,弓背就是沿海三大發動機連起這一條經濟帶,弓弦拉開以後著力點就在西部。如果成都把持這點,成都就可以代表西部跟東部對話,跟全球對話,這個機會將是前所未有的。
按照這個思路,今天的成都大家都已經看到,成了中國的一個樣板區,從城市實力到城鄉統籌,從全域成都到所謂的現代田園城市,一直在往前走。幾年後,成都人已經不滿足於在中國城市的聲名,他們希望讓全世界的人們認識這個城市。在徵集全球GG時,很多人提供了很好的東西,但是都打不動成都的市委市政府,最後找到我們,我們送了八個字——西部之心,典型中國。
「西部之心」,體現了成都的雄心,扮演中西部的文化中心、經濟中心、金融中心,還有物流中心、創新中心、研發中心、會展中心,「典型中國」這句話含義更深,在今天的全世界都關注中國的時候,人們有種盲人摸象的感覺。看到上海,說都超過了發達國家,「中國威脅論」四起;看到我們西部的某些地方又說怎麼像阿富汗,這看到的都是局部。成都既有傳統又有現代,既有昨天又有今天,所以叫「典型中國」。
一個區域和城市的發展,借東風固然重要,但是方法更加重要。方法得當,得天時拿地利占人和,假以時日,必有天地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