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未來時間

2024-10-11 01:16:43 作者: (美)阿什莉·惠蘭斯

  怎麼一轉眼就這麼晚了?

  剛剛還是夜晚,這就到了下午。

  十二月才到,六月就拉開了帷幕。

  老天啊,時間何等如梭。

  怎麼一轉眼就這麼晚了?

  ——蘇斯博士[1]

  未來的時間,充滿了希望,也潛藏著危機。

  我們已經對時間、金錢以及現代社會的一些基本事實有了深刻的了解。時間的匱乏,會對物質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對此,我們確信無疑,因為有數據為證。我們明白,所謂的伊斯特林悖論的確存在,即財富的積累並不總會帶來幸福感的增加。之所以產生有太多事情要做但卻無奈時間不夠的感覺,是因為我們不惜一切代價追求職業上的成功,而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這種生活方式,會帶來抑鬱、肥胖、孤獨、自私等一系列後果。

  我們已經開始逐漸認識到了這些事實,為了解決時間匱乏問題,我們也正在從個人和政策層面嘗試干預措施。在有些地區,人們已經開始試行4小時工作制(而就像帶薪產假領域一樣,美國在此領域也落於人後)。

  

  這樣的開端雖有積極意義,但我們需要做的還有許多,否則,感覺時間匱乏的美國人所占的比例便會從80%上升至90%,甚至100%。我們需要在傳統白領階層干預措施上有所超越,為身處所有經濟水平和工作類型中的人員提供幫助,也要將那些看似難以實行時間富裕型轉變的職業囊括在內(比如教師、醫療保健和社會工作)。

  我們需要讓商界領導者相信,時間富裕關乎競爭成敗。人才之戰將會要求公司認真對待時間富裕問題。善待員工必將帶來回報,人們對這種理念並非向來接受。這是一條通過時間、經驗和數據積累而建立起來並不斷豐富的理念。我們需要證明時間富裕型工作政策所帶來的回報,從而深化商界有關時間富裕的討論。這項工作已在進行之中。

  我們需要擴大幹預措施的規模,幫助整個社會將注意力從成功等同於經濟增長的觀念上移開,轉而以其他標準進行衡量,包括以對個人時間的重視作為一種標尺。我們需要認清全民對於經濟增長的痴迷所帶來的切實而嚴重的代價:不斷上漲的醫療成本、因條件限制而無法退休所導致的職場升遷途徑短缺以及社會參與不足。

  政策的改變可以促進社會規範的變化。如果美國強制施行帶薪休假,那麼國家經濟將會因此受益,從根本上將話題重點轉移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我將此稱為「休閒正當化」。我們知道,重視休閒多於工作的國家,其國民幸福程度更高,也能更好地應對經濟衰退等金融衝擊對情感造成的影響。我們也知道,幸福能夠提高生產力。因此,扭轉社會標準——從金錢驅動型社會轉換成時間富裕型社會,便自然會帶來生產力提高和醫療支出降低等副產品。社會科學家們發現,談話重點的轉變具有感染性,由此產生的威力不可小覷。在決定個人行為時,我們會向他人投去效仿的目光。那些幫助一些人充分而積極地享受閒暇時光的政策,也會引得其他個人和機構競相模仿。

  除此之外,創新者也必須推動科技,使之朝向為社會各個階層打造時間財富的方向發展。無人駕駛汽車等自動產品可以為那些已經相對富裕的階層帶來時間財富,只要這些設備能夠與通勤相協調且不加劇交通堵塞。從廣義上來說,自動化有望為我們省下前所未有的大量時間,也可為我們中最急需和缺乏時間的人提供幫助。我想起了那些自己在印度和非洲採訪研究過的女性:一台最基礎的洗衣機——這種人們早已司空見慣的家務機器,就能為這些女性節省數千小時可投入在教育和育兒之中的時間。另外,這些時間也賦予這些女性以保障和權利,不僅提升了她們的地位,也能改善她們所在區域的總體福祉。

  我們人人都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打造這樣的未來。我要將現有以及將來收集的更多數據利用起來,努力為所有人打造充滿時間財富的明天。在我看來,接下來的10年中,減少時間匱乏(以及物質匱乏)是解決人類面臨的最棘手問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些問題包括教育不平等、肥胖以及氣候變化。對此,我決心已定,希望大家也能做到堅定不移。

  這是因為,一切都始於你自己。正因如此,我寫這本書的最重要初衷便是為了你,也就是每一位讀者。我們的第一步,是要擁有時間富裕的理念,認識到這一轉變對你產生的深遠影響,然後再要求別人尊重你的時間並適應你利用時間的方式。

  ● ● ●

  在書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和我的同事們正在悼念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的逝世。毫不誇張地說,作為哈佛大學商學院的一代傳奇,這位大師級的戰略學教授在顛覆性創新領域的理論,是20世紀後半葉最為重要的商業理念之一。

  坐下來準備完成本書最後一章的時候,我重讀了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的經典文章《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2]。這篇文章的主旨和思想與大家已經讀到的內容不謀而合:思考你人生的使命,為之制定策略,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指望金錢和事業上的成功能給你帶來快樂。

  在2010年完成這篇文章時,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剛剛擊退了癌症,而10年之後,癌症捲土重來,將他從我們身邊帶走。時間是有限的,也是永遠不能重來的——他直面時間之殘酷,才得以發掘和感受這篇文章中羅列的信條,並將這些信條奉為生活的準則。

  我很清楚我的想法如何為那些利用我的研究的公司帶來巨大收益,我也知道自己產生的重大影響。但有趣的是,當我面對這種疾病時,卻發現這種影響對現在的我而言是多麼微不足道。

  在本書中,我已經提供了許多科學嚴謹的策略。因為說到底,我畢竟是個痴迷於時間的怪人。我知道,各位讀者的時間都非常寶貴。但願投入在閱讀這本書上的方方面面,已經讓大家認識到了時間匱乏的嚴重性。我希望,這本書為大家打造了一片必要空間,激勵大家思考生活的宗旨,並將自己的宗旨付諸實踐。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追求時間富裕並不是自私之舉。不僅如此,事實其實完全相反。當你認真思考自己的定位和行動背後的原因,當對時間的規劃能讓你以符合個人價值觀的方式處事時,整個世界也會因此而受益。

  從某種程度而言,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我們或許註定要成為本章開頭蘇斯博士那首精妙的抒情詩中的哀怨敘事者。但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加幸福的世界,為了讓個人和群體都能過上時間富裕和卓有意義的人生,現在的我們,能做的還有許多。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如梭的時間流逝之前,下定決心、採取行動。

  [1]蘇斯博士:原名西奧多·蘇斯·蓋索,20世紀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身兼插畫家、詩人、動畫家和電影製作人等多重身份,以蘇斯博士的筆名進行寫作和繪畫。——譯者注

  [2]《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業評論》2010年7~8月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