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告急,又起風雲
2024-10-11 01:11:47
作者: 趙益
中興局面的好景不長,並不是最令人失望的事。真正值得悲哀的是,從憲宗被弒開始,帝國的政治波瀾中,又多了一股洶湧的狂潮。
元和時代的最後一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實際上是穆宗皇帝的頭一年,因為憲宗在正月就去世了。新帝即位後,朝廷對河北採取了一系列後續措施,目的是進一步鞏固戰果。
中央政府首先是把各大方鎮的首腦來了個大掉換:將魏博的田興(此時已賜名弘正)調往成德,李愬由昭義調往魏博,劉悟自義成徙駐昭義,而將成德的王承元(承宗之弟,其時承宗已病死)調防義成,同時又任命田弘正的兒子田布為河陽、懷、孟節度使。調換節將同分割藩鎮一樣,都是朝廷的政治手段,既可以成事,但也可以敗事。
成德的王承元受詔上路時,諸將號哭喧譁,不讓他走。承元感慨往事,不願再與朝廷對抗,去意甚堅,甚至殺掉了幾個帶頭挽留的將領。這一次,成德鎮破天荒地沒有率先鬧事。淄青鎮在劉悟殺李師道而歸順後就立即被一分為三,由朝廷委任馬總、薛平、王遂三人分領,劉悟被調領義成,雖然失望至極,但不敢抗命,此番徙往昭義,也就不好再說什麼。麻煩出在最北的幽州鎮。
第二年,公元821年,穆宗改元「長慶」。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這時幽州的節度使是劉總,他是原節度使劉濟的第二個兒子,在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夥同親將毒死了其父,並又杖殺了親兄劉緄,得以總領軍務。此人極為陰險狡詐,從其弒父殺兄上即可見之。在河北戰場上,劉總表面上接受朝命對成德、淄青開戰,實際上卻按兵不動,空領朝廷供饋。吳元濟、王承宗、李師道先後死去後,三鎮相繼歸服,劉總失去黨援,明白朝廷不會放過他,憂懼萬分。
不知怎麼,在恐怖之下,他的良心突然發現,夜夜做噩夢,看見父兄被殺時慘烈的情景。劉總悸惕不已,遂於官署後置道場,令數百僧人晝夜作法請父兄恕罪。這樣度過了不少個憂懼不安的日子後,劉總感到無法忍受了,萬念俱灰之下,選擇了遁入空門來徹底解脫。臨行前上表求歸,朝野聞之頗為感慨,穆宗賜法號「大覺」。或許「大覺」後必證涅槃,劉總離開幽州還未走出多遠就暴卒而亡。
朝廷派前相張弘靖入幽州主事。弘靖雖不是個無行之輩,但卻不會辦事,安撫工作尤其沒有做好,給不滿于歸順朝廷的人找到了藉口,相率謀反。本年的七月十日,幽州舊兵們鼓譟而起,把弘靖囚禁了起來,並殺掉了他的隨官。這件事情本來還鬧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有一個早有異心的人利用了這次事變,此人就是當年朱滔的曾孫——朱克融。第二天,朱克融在譁變軍士的擁戴下,宣稱「權知軍務」。
八天後,田弘正也被不滿於受他節制的成德軍士所殺,領頭者是成德鎮都知兵馬使王庭湊。這個胡人的後代暴悍兇險,共殺了田弘正及其手下將領、家屬三百餘人,自稱留後,逼著監軍宋惟澄奏求節度之職,成德鎮終於再叛。
八月三十日,宋惟澄把消息報告到長安,震撼了朝野。
誰都沒有思想準備。
去年在任的宰相蕭俛當初就是反戰派之一,他一向認為不宜窮兵黷武,在河北初平後,更是屢勸穆宗就此息兵。為此,蕭俛給皇上獻了一條「消兵」的秘策,這條計策建議朝廷容許各軍鎮每年有百分之八的軍士逃亡,從而漸漸地削減天下兵員之數。從道理上說,本朝數十年來致亂之由,實因地方兵多將廣,既不足以平叛,又徒耗民力,因此這個建議確實是一個聰明的策略。但計策雖好,卻根本來不及實施。河北的根基尚存,叛亂只是時間問題。
繼幽州、成德之後,魏博的田布也沒能壓住陣腳,在士兵的壓力下無可奈何,不得已自殺身亡。朝廷沒法,只能以帶頭煽動的將領史憲誠為帥。魏博一亂,形勢就不妙了,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各地變故不絕。
新帝是個典型的享受派,好擊毬,喜狎俳優、觀雜戲,尤沉溺於畋游。享受天子樂趣的心占據了他的整個頭腦,他可沒有像他祖父、父親那樣的雄心大志,自然也就管不了這許多。
幽州之亂,朝廷命劉悟出征,但被他推辭。李愬儘管壯心未已,準備出戰,但不幸得病謝世。於是裴度立即又被任命為征討河朔的主帥,領李光顏、烏重胤等名將再度出擊。但是,十萬之眾,在近半年的戰事中卻一直沒有取得效果。次年二月,朝廷不得不給王庭湊昭雪,並授為節度使。憲宗勘定藩鎮的所有成就從此化為泡影,短暫的「中興」也宣告結束。
理固其然。在幾十年的戰爭之後,朝廷與藩鎮最終落得了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誰也不能把對方一舉吃掉,尋求一種根本妥協已成為當務之急。於是,天平的兩頭一旦開始均衡,衝突就不再顯得那樣激烈,如同陰陽之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乎都不成為對立面了。然而令人焦慮的是,從長遠來看,朝廷這一方是慢慢地衰落著,而藩鎮卻是一天天強盛起來,總有一天這種平衡會被徹底打破,那就將是毀滅性的。
但這不是現在的事,當前的問題是帝國的政治出現了一種新的局面,並足以讓這些自霸一方的藩鎮退到次要的位置上去。實際上,從憲宗之死開始,就已標誌著這個時代的到來。在此後的數十年裡,宦官得以走上了國家政治的舞台,九世紀的波瀾中,又多了一股洶湧的狂潮。
風雲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