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日落九世紀:大唐帝國的衰亡> 天時、地利、人和不如政治清明

天時、地利、人和不如政治清明

2024-10-11 01:11:27 作者: 趙益

  戰與不戰,常常並不取決於外敵之強弱,而是依賴於內政之是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政明。政策失誤,挫折必所不免。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河北三鎮之一的成德節度使王士真——王武俊的兒子病死。不出預料,其子成德副大使王承宗自命為「留後」。河北三鎮早就開始自置所謂「副大使」,以嫡長子為之,父死則以子代領軍務,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

  經過三年多的準備,憲宗開始想對河北有所動作,王士真之死正是個契機。

  四月份的一天,皇上在紫宸便殿召重臣入閣議事,在場的還有吐突承璀等一些宦官。

  憲宗道:「朕欲乘王士真之死革除河北諸鎮世襲之弊,以朝廷之命委任成德節度使,若其不從,即興師討伐。卿等以為如何?」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裴垍非常慎重。

  「陛下,」裴垍談出他的想法:「淄青鎮李納跋扈不恭,其子李師道自命留後,陛下都予以同意;而王承宗祖父王武俊對國尚算有功,陛下前許師道,今奪承宗,違背情理,彼必不服,若再討伐,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李師道自為留後是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當時朝廷正對劉闢用兵,未暇分心,曾下詔答應李師道承襲父職。

  殿前議論不下。皇上於是又問翰林學士們有何意見。

  翰林學士李絳也是贊成抑制藩鎮者之一。

  「河北不遵朝廷聲教,普天之下,誰不憤嘆!」此話一出,皇上很高興,但出乎意料的是,李絳卻也反對立即動手:

  「不過今日取之,恐怕不行。」李絳的智謀是朝中最出色的,他的話處處顯示出深謀遠慮:「一是成德自王武俊以來,父子相承近四十餘年,人情習慣之下一旦易之,恐怕彼處上下都會不以為然;二是另外數鎮與其同體,唇亡齒寒,必然會私相勾結。再說興兵攻討,徵招鄰近數道是在所難免之事,可他們哪裡又會與朝廷真正協力!屆時按兵逡巡,坐觀勝負,而國家又要負擔他們的勞費之資,豈非得不償失!眼下江淮正有水災,財政情況很不好,不是用兵之時。」

  皇上沉吟不語。旁邊的吐突承璀卻有自己的想法。

  承璀伴君有年,知道皇上炫耀聖威的心情很迫切。他仗著有禁軍在手,覺得自己能從中大撈一票,還可以藉機把朝官的勢力打下去。主意一定,承璀便挺身而出,自請領兵討伐王承宗。

  憲宗儘管有點心動,但沒有立即表態。

  這個時候適宜不適宜進兵不是主要的,關鍵是目前絕對不能與河北開戰,因為河北諸鎮實際上已是一個互為聯繫的整體,成德、魏博、淄青甚至幽州往往相互依託,如果朝廷不能一戰而捷,戰線就必然會越拉越長,後果也就會像德宗時那樣,天下疲弊,內外空虛,以致禍起蕭牆,夷狄乘間,造成無可挽回的災難。元和之初平定蜀、夏、吳的成功也證明,只有先對弱小者動手,各個擊破,才能對河北形成致命的打擊力量。可惜的是,朝中似乎只有李絳、白居易深明這一點。

  李絳堅持認為:河北與早先的劉闢、李鏑不同,數鎮內則膠固,外則勢廣,本質上都是想永保世襲,因而在這一點上更能形成統一聯盟。朝中急躁之人勸圖河北,實在是因前日之成功沖昏了頭腦,絕非深謀遠慮之言。

  天子心裡很窩囊:「照你這麼說,眼看幽州劉濟、魏博田季安亦有病朝夕不保,若一旦物故,豈非也要像成德一樣付授其子,如此天下何時可平?」

  「陛下,」李絳語重心長,「太平之業,非一朝一夕所能致,請陛下三思。」

  憲宗還是心有未甘,遲遲沒有下達對王承宗的處理意見。

  事有湊巧,就在這時,從淮西鎮傳來的消息說:淮西節度使吳少誠病重,可能拖不了多久了。李絳一聽,計上心來。

  淮西節度使治蔡州,即現在的河南汝州,轄申、光、蔡諸州,故又稱「蔡」或「申蔡」。在它的西面,南出襄州(湖北襄陽),北逼洛陽;東面,南跨淮水,北臨汴州(河南開封),可以截斷漢水、運河交通,地位十分重要。自德宗時的李希烈樹起反旗之後,一直成為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罪己詔》頒布後,王武俊、田悅、李納皆去王號,惟李希烈反稱皇帝,國號大楚,兩年後的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四月,其部將陳仙奇毒殺李希烈,被命為淮西節度使。七月,淮西將領吳少誠殺陳仙奇,自為留後,從此獨霸淮西將近二十年。

  淮西雖然地位重要,對朝廷有很大的威脅,但它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這就是它地處中原的腹地,面積狹小,四周全是忠於朝廷的勢力,在一般情況下,常常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從當年的李希烈之叛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李希烈在公元784年謀反時,他與河北的叛亂同夥很難作出任何戰略上的協調,而且立即就引起了鄰近地區軍事力量和中央軍隊的包圍,只是因為當時河北事重而讓他鑽了空子,占據了從漢水到汴渠的一大片土地,切斷了南方的供應路線,才得以苟延殘喘。

  李絳正是看到了這點,所以在得知吳少誠病重的消息後,立即給皇上秘密上了一本,建議放棄對王承宗用兵的計劃,轉向淮西。

  這個計劃極富戰略眼光,如果能被皇上採納的話,元和時代的成功或許可能要提早不少年。但是,好急的憲宗和心懷他意的吐突承璀還是將整個有利的形勢打亂了。

  王承宗久不見朝廷表態,有些惶恐,趕緊上了好幾份表狀解釋自命留後的原因。既然如此,皇上在八月份派京兆少尹裴武赴恆州宣慰。九月初一,裴武回朝復命,報告說:王承宗「受詔甚恭」。憲宗聽報,便堅持按己願辦事,在任命王承宗為節度使的同時,將德、棣二州從成德鎮劃出,成立保信軍,以王承宗女婿薛昌朝為節度使。但魏博的田季安不願意朝廷就此開分割河北諸鎮的先例,派人到承宗那裡從中挑唆,王承宗遂派人在朝廷使節到達之前將薛昌朝囚禁了起來,想讓朝命空懸。

  這顯然是對天子的挑釁,皇上命人曉諭承宗放回薛昌朝,但承宗拒不應命。十月份,憲宗不顧朝臣的強烈反對,以吐突承璀為統帥領神策軍討伐成德。同時詔命恆州四周各鎮進兵征討。

  皇上開始任命承璀為「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招討處置等使」,白居易首先上表稱以宦官領兵萬萬不可,朝中諫官、御史也一致反對,可憲宗不聽。第二天,數十位大臣又在延英殿力爭,皇上這才不得已,削承璀「四道兵馬使」銜,改處置等使為宣慰使。換湯不換藥,承璀還是實際上的統帥。

  皇上想不通,老覺得繞不過這個彎來,他對李絳說:

  「卿等極言宦官侵害政事,讒毀忠良,他們哪裡敢呢!就是此輩膽敢如此,朕亦不聽。」言下之意,宦官絕對不敢放肆,不如儘量利用這一點。李絳只有苦笑。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正月,戰事拉開。

  幽州劉濟與王承宗不無矛盾,在人勸說下,倒是接受了朝命出兵響應,親率七萬人出擊。而淄青的李師道、魏博田季安只是攻掠了一二個縣城就止兵不前。另外,河東、河中、振武、義武四鎮軍也在承宗北面的定州會合,形成夾擊。這幾支部隊開始都還有些戰果,唯有吐突承璀的中央軍威令不行,屢戰屢敗,軍中大將酈定進陣亡。

  過了不久,劉濟攻樂壽城不下,河東范希朝、義武張茂昭又在新市被阻,承璀軍全無勝績,其本人又沒有號召力,於是朝廷各路兵馬在王承宗的頑強抵抗下失去了協調,三月份,戰況不可避免地進入膠著狀態。朝中的白居易堅請罷兵,未被接受。

  此刻吳少誠果然病死,但既已對河北用兵,勢必已經不能再討淮西,天子只得任命其子吳少陽為留後。

  昭義節度使盧從史是當時首倡討伐承宗的方鎮首領,其真正的用意不外乎是討好天子和吐突承璀而已,如今真的起兵,便逗留不進。一方面暗中與承宗通謀,另一方面派衛將王翊元入京上奏稱:其他諸道兵與敵勾結,此際不宜進攻。搞得皇上困惑不已。

  裴垍早就知道盧從史這個人十分陰險,此番更是懷疑,他悄悄地把王翊元召來,曉以大義,迫使他道出了真相。並又派他回部爭取了軍中大將烏重胤的支持,當王翊元再趕到京城時,裴垍覺得時機業已成熟,於是進宮請皇上下令將盧從史秘密逮捕歸案。

  憲宗聽罷愕然,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怎麼也想不到這位早先的主戰派竟是如此之輩。師出未捷,反謀又生,太讓人無法接受了。

  裴垍著急萬分:「盧從史狡猾貪狠,今日不除,後必為亂。」

  皇上沉思良久,終於拿定了主意。

  裴垍遂即開始部署,派人懷帶密詔星夜趕赴承璀軍營,並附上了一紙行動要略。

  四月十五日夜裡,承璀把盧從史騙來營中,在帳中擒下,立即用馬車囚赴京城。從史的衛兵尚未省悟,就被承璀刀斧手所斬。烏重胤擋在盧從史的軍營門口,叱回騷亂的士兵。囚車快馬加鞭,在天明之前順利出境。不久,盧從史被貶,昭義節度使易人。裴垍的這次行動使得朝廷成功地掌握了昭義這一大重鎮。

  但戰事仍然不能進展,到了六月份還是久攻不下,各軍疲弊不堪,供應也發生了問題。白居易再次上表請求罷兵,憲宗無法推諉,只得連續幾日與翰林學士們往復商討,大家的意見一致,都覺得已無法再戰。

  七月,王承宗遣使上表,說自己反叛實乃盧從史離間所致,請求給予自新。天子借了這個台階,宣布赦免承宗,加節度使,復以德、棣二州與之。

  此次用兵歷時半年,共調各道兵二十餘萬人,耗軍費七百餘萬緡,除了昭義鎮外,一無所獲。

  輿論大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