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集.5臨川先生文集下5
2024-10-10 23:53:22
作者: 王安石
不善教者之為教也,不此之務,而暴為之制,煩為之防,劬劬於法令誥戒之間,藏於府,憲於市,屬民於鄙野,必曰臣而臣,君而君,子而子,父而父,兄弟者無失其為兄弟也,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鄼之長,疏者時讀,密者日告,若是其悉矣。顧有不服教而附於刑者,於是嘉石以慚之,圜土以苦之,甚者棄之於市朝,放之於裔末,卒不可以已也。此謂民知所以教之之源,而不誠化上之意也。
善教者浹於民心,而耳目無聞焉,以道擾民者也。不善教者施於民之耳目,而求浹於心,以道強民者也。擾之為言,猶山藪之擾毛羽,川澤之擾鱗介也,豈有制哉?自然然耳。強之為言,其猶囿毛羽、沼鱗介乎!一失其制,脫然逝矣。噫!古之所以為古,無聞焉,由前而已矣;今之所以不為古,無聞焉,由後而已矣。或曰:「法令誥戒不足以為教乎?」曰:「法令誥戒,文也,吾云爾者,本也,失其本,而求之文,吾不知其可也。」
原過
天有過乎?有之,陵歷闘蝕是也。地有過乎?有之,崩弛竭塞是也。天地舉有過,卒不累覆且載者何?善復常也。人介乎天地之間,則固不能無過,卒不害聖且賢者何?亦善復常也。故太甲思庸,孔子曰勿憚改過,揚雄貴遷善,皆是術也。
予之朋有過而能悔,悔而能改,人則曰:「是向之從事云爾,今從事與向之從事弗類,非其性也,飾表以疑世也。」夫豈知言哉?
天播五行於萬靈,人固備而有之。有而不思則失,思而不行則廢。一日咎前之非,沛然思而行之,是失而復得,廢而復舉也。顧曰非其性,是率天下而戕性也。且如人有財,見篡於盜,已而得之,曰:「非夫人之財,向篡於盜矣。」可歟?不可也。財之在己,固不若性之為己有也。財失復得,曰非其財,且不可,性失復得,曰非其性,可乎?
進說
古之時,士之在下者無求於上,上之人日汲汲惟恐一士之失也。古者士之進,有以德,有以才,有以言,有以曲藝。今徒不然,自茂才等而下之至於明法,其進退之皆有法度。古之所謂德者、才者,無以為也。古之所謂言者,又未必應今之法度也。誠有豪傑不世出之士,不自進乎此,上之人弗舉也。誠進乎此,而不應今之法度,有司弗取也。夫自進乎此,皆所謂枉己者也。孟子曰:「未有枉己能正人者也。」然而今之士,不自進乎此者未見也,豈皆不如古之士自重以有恥乎?
古者井天下之地而授之氓,士之未命也,則授一廛而為氓,其父母妻子裕如也。自家達國,有塾,有序,有庠,有學,觀游止處,師師友友,弦歌堯、舜之道自樂也。磨礱鐫切,沉浸灌養,行完而才備,則曰:「上之人其舍我哉?」上之人其亦莫之能舍也。
今也地不井,國不學,黨不庠,遂不序,家不塾。士之未命也,則或無以裕父母妻子,無以處行完而才備,上之人亦莫之舉也,士安得而不自進?嗚呼!使今之士不若古,非人則然,勢也。勢之異,聖賢之所以不得同也。孟子不見王公,而孔子為季氏吏,夫不以勢乎哉?士之進退,不惟其德與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惡,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進,不惟今之法度,而幾在有司之好惡耳。今之有司,非昔之有司也,後之有司,又非今之有司也。有司之好惡豈常哉?是士之進退,果卒無所必而已矣。噫!以言取人,未之失也,取焉而又不得其所謂言,是失之失也,況又重以有司好惡之不可常哉!古之道,其卒不可以見乎?士也有得已之勢,其得不已乎?得已而不已,未見其為有道也。
楊叔明之兄弟,以父任皆京官,其勢非吾所謂無以處、無以裕父母妻子,而有不得已焉者也。自枉而為進士,而又枉於有司,而又若不釋然。二君固常自任以道,而且朋友我矣,懼其猶未寤也,為進說與之。
取材
夫工人之為業也,必先淬礪其器用,掄度其材幹,然後致力寡而用功得矣。聖人之於國也,必先遴柬其賢能,練核其名實,然後任使逸而事以濟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務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於是哉!然其間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無焉,稱職者有之,謬舉者不能無焉。必欲得人稱職,不失士,不謬舉,宜如漢左雄所議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為得矣。
所謂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辭而已,必也通古今,習禮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張,然後施之職事,則以詳平政體,有大議論,使以古今參之是也。所謂諸生者,不獨取訓習句讀而已,必也習典禮,明制度,臣主威儀,時政沿襲,然後施之職事,則以緣飾治道,有大議論,則以經術斷之是也。
以今准古,今之進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經學,古之儒生也。然其策進士,則但以章句聲病,苟尚文辭,類皆小能者為之;策經學者,徒以記問為能,不責大義,類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見贅於時,高世之士或見排於俗。故屬文者至相戒曰:「涉獵可為也,誣艷可尚也,於政事何為哉?」守經者曰:「傳寫可為也,誦習可勤也。於義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師長勖其門人,相為浮艷之作,以追時好而取世資也。何哉?其取捨好尚如此,所習不得不然也。若此之類,而當擢之職位,歷之仕塗,一旦國家有大議論,立辟雍明堂,損益禮制,更著律令,決讞疑獄,彼惡能以詳平政體,緣飾治道,以古今參之,以經術斷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貫乎道。學乎學乎,博誦云乎哉?必也濟乎義。」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別類能,宜少依漢之箋奏家法之義。策進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計何先,治人之要務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邊之計策何出,使之以時務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聲病累其心。策經學者,宜曰禮樂之損益何宜,天地之變化何如,禮器之制度何尚,各傳經義以對,不獨以記問傳寫為能。然後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捨之鑑灼於目前,是豈惡有用而事無用,辭逸而就勞哉?故學者不習無用之言,則業專而修矣,一心治道,則習貫而入矣。若此之類,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它限年之議,亦無取矣。
興賢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勢,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興,昏亂之世雖有之亦不興?蓋用之與不用之謂矣。有賢而用,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商之興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興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謀父、內史過。兩漢之興也有蕭、曹、寇、鄧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陳蕃、李固之眾。魏、晉而下,至於李唐,不可徧舉,然其間興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觀之,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可不慎歟!
今猶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雖擾攘之際,猶有賢能若是之眾,況今太寧,豈曰無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讜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苟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後踐五帝、三皇之塗哉!
委任
人主以委任為難,人臣以塞責為重,任之重而責之重可也,任之輕而責之重不可也。愚無他識,請以漢之事明之。
高祖之任人也,可以任則任,可以止則止。至於一人之身,才有長短,取其長則不問其短;情有忠偽,信其忠則不疑其偽。其意曰:「我以其人長於某事而任之,在它事雖短何害焉?我以其人忠於我心而任之,在它人雖偽何害焉?」故蕭何,刀筆之吏也,委之關中,無復西顧之憂。陳平,亡命之虜也,出捐四萬餘金,不問出入。韓信,輕猾之徒也,與之百萬之眾而不疑。是三子者,豈素著忠名哉?蓋高祖推己之心而寘於其心,則它人不能離間而事以濟矣。
後世循高祖則鮮有敗事,不循則失。故孝文雖愛鄧通,猶逞申屠之志;孝武不疑金、霍,終定天下大策。當是時,守文之盛者,二君而已。元、成之後則不然,雖有何武、王嘉、師丹之賢,而脅於外戚、豎宦之寵,牽於帷嬙近習之制,是以王道寖微,而不免負謗於天下也。中興之後,唯世祖能馭大臣,以寇、鄧、耿、賈之徒為任職,所以威名不減於高祖。至於為子孫慮則不然,反以元、成之後,三公之任多脅於外戚、豎宦、帷嬙近習之人而致敗,由是置三公之任,而事歸台閣,以虛尊加之而已。然而台閣之臣,位卑事冗,無所統一,而奪於眾多之口,此其為脅於外戚、豎宦、帷嬙近習者愈矣。至於治有不進,水旱不時,災異或起,則曰三公不能燮理陰陽而策免之,甚者至於誅死,豈不痛哉!沖、質之後,桓、靈之間,因循以為故事。雖有李固、陳蕃之賢,皆挫於閹寺之手,其餘則希世用事,全軀而已,何政治之能立哉?此所謂任輕責重之弊也。
噫!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知其能則任之重可也,謂其忠則委之誠可也。委之誠者人亦輸其誠,任之重者人亦荷其重,使上下之誠相照,恩結於其心,是豈禽息鳥視而不知荷恩盡力哉!故曰:「不疑於物,物亦誠焉。」且蘇秦不信天下,為燕尾生,此一蘇秦傾側數國之間,於秦獨以然者,誠燕君厚之之謂也。故人主以狗彘畜人者,人亦狗彘其行,以國士待人者,人亦國士自奮。故曰: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顧人君待之之意何如耳。
知人
貪人廉,淫人潔,佞人直,非終然也,規有濟焉爾。王莽拜侯,讓印不受,假僭皇命,得璽而喜,以廉濟貪者也。晉王廣求為冢嗣,管弦遏密,塵埃被之,陪扆未幾,而聲色喪邦,以潔濟淫者也。鄭注開陳治道,激昂顏辭,君民翕然,倚以致平,卒用奸敗,以直濟佞者也。於戲!「知人則哲,惟帝其難之」,古今一也。
風俗
夫天之所愛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聖人上承天之意,下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安利之要不在於它,在乎正風俗而已。故風俗之變,遷染民志,關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儉,其弊為奢。奢而不制,弊將若之何?夫如是,則有殫極財力、僭瀆擬倫以追時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財也有時,人之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費無窮。以有時之財,有限之力,以給無窮之費,若不為制,所謂積之涓涓、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貧且濫也?國家奄有諸夏,四聖繼統,制度以定矣,紀綱以緝矣,賦斂不傷於民矣,徭役以均矣,昇平之運未有盛於今矣,固當家給人足,無一夫不獲其所矣。然而窶人之子,短褐未盡完,趨末之民,巧偽未盡抑,其故何也?殆風俗有所未盡淳歟?
且聖人之化,自近及遠,由內及外。是以京師者風俗之樞機也,四方之所面內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財物畢會,難以儉率,易以奢變。至於發一端,作一事,衣冠車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諸夏。工者矜能於無用,商者通貨於難得,歲加一歲,巧眩之性不可窮,好尚之勢多所易。故物有未弊而見毀於人,人有循舊而見嗤於俗。富者競以自勝,貧者恥其不若,且曰:「彼人也,我人也,彼為奉養若此之麗,而我反不及!」由是轉相慕效,務盡鮮明,使愚下之人有逞一時之嗜欲,破終身之貲產而不自知也。
且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實漏巵。淳樸之風散,則貪饕之行成;貪饕之行成,則上下之力匱。如此則人無完行,士無廉聲,尚陵逼者為時宜,守檢押者為鄙野,節義之民少,兼併之家多,富者財產滿布州域,貧者困窮不免於溝壑。夫人之為性,心充體逸則樂生,心郁體勞則思死,若是之俗,何法令之能避哉!故刑罰所以不措者此也。
且壞崖破岩之水,原自涓涓;干雲蔽日之木,起於青蔥。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所宜略依古之王制,命市納賈,以觀好惡。有作奇技淫巧以疑眾者,糾罰之,下至物器饌具,為之品制以節之,工商逐末者,重租稅以困辱之。民見末業之無用,而又為糾罰困辱,不得不趨田畝。田畝辟,則民無飢矣。以此顯示眾庶,未有輦轂之內治而天下不治矣。
閔習
父母死,則燔而捐之水中,其不可,明也;禁使葬之,其無不可,亦明也。然而吏相與非之乎上,民相與怪之乎下。蓋其習之久也,則至於戕賊父母而無以為不可,顧曰禁之不可也。嗚呼!吾是以見先王之道難行也。先王之道不講乎天下,而不勝乎小人之說,非一日之積也。而小人之說,其為不可,不皆若戕賊父母之易明也。先王之道,不皆若禁使葬之之易行也。嗚呼!吾是以見先王之道難行也。貞觀之行其庶矣,惜乎其臣有罪焉。作閔習。
臨川先生文集卷七十 論議
復讎解
或問復讎,對曰:非治世之道也。明天子在上,自方伯、諸侯以至於有司,各修其職,其能殺不辜者少矣。不幸而有焉,則其子弟以告於有司;有司不能聽,以告於其君;其君不能聽,以告於方伯;方伯不能聽,以告於天子,則天子誅其不能聽者,而為之施刑於其讎。亂世則天子、諸侯、方伯皆不可以告。故《書》說紂曰:「凡有辜罪,乃罔恆獲。小民方興,相為敵讎。」蓋讎之所以興,以上之不可告,辜罪之不常獲也。方是時,有父兄之讎而輒殺之者,君子權其勢,恕其情而與之,可也。故復讎之義,見於《春秋傳》,見於《禮記》,為亂世之為子弟者言之也。
《春秋傳》以為父受誅,子復讎,不可也。此言不敢以身之私而害天下之公。又以為父不受誅,子復讎,可也。此言不以有可絕之義,廢不可絕之恩也。《周官》之說曰:「凡復讎者,書於士,殺之無罪。」疑此非周公之法也。凡所以有復讎者,以天下之亂,而士之不能聽也。有士矣,不使聽其殺人之罪以施行,而使為人之子弟者讎之,然則何取於士而祿之也?古之於殺人,其聽之可謂盡矣,猶懼其未也,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書於士則殺之無罪,則所謂復讎者,果所謂可讎者乎?庸詎知其不獨有可言者乎?就當聽其罪矣,則不殺於士師,而使讎者殺之,何也?故疑此非周公之法也。
或曰:世亂而有復讎之禁,則寧殺身以復讎乎?將無復讎而以存人之祀乎?曰:可以復讎而不復,非孝也;復讎而殄祀,亦非孝也。以讎未復之恥,居之終身焉,蓋可也。讎之不復者,天也;不忘復讎者,己也。克己以畏天,心不忘其親,不亦可矣!
推命對
吳里處士有善推命知貴賤禍福者,或俾予問之,予辭焉。他日復以請,予對曰:「夫貴若賤,天所為也;賢不肖,吾所為也。吾所為者,吾能自知之;天所為者,吾獨懵乎哉!吾賢歟,可以位公卿歟,則萬鍾之祿固有焉;不幸而貧且賤,則時也。吾不賢歟,不可以位公卿歟,則簞食豆羹無歉焉;若幸而富且貴,則咎也。此吾知之無疑,奚率於彼者哉?且禍與福,君子置諸外焉。君子居必仁,行必義,反仁義而福,君子不有也,由仁義而禍,君子不屑也。是故文王拘羑里,孔子畏於匡,彼聖人之智,豈不能脫禍患哉?蓋道之存焉耳。」
曰:「子以為貴若賤,天所為也,然世賢而賤,不肖而貴者,亦天所為歟?」
曰:「非也,人不能合於天耳。夫天之生斯人也,使賢者治不賢,故賢者宜貴,不賢者宜賤,天之道也;擇而行之者,人之謂也。天人之道合,則賢者貴,不肖者賤;天人之道悖,則賢者賤,而不肖者貴也。天人之道悖合相半,則賢不肖或貴或賤。堯、舜之世,元凱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桀、紂之世,飛廉進而三仁退,是天人之道悖也;漢、魏而下,賢不肖或貴或賤,是天人之道悖合相半也。蓋天之命一,而人之時不能率合焉,故君子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時,貴賤禍福之來,不能沮也。子不力於仁義以信其中,而屑屑焉甘意於誕謾虛怪之說,不已溺哉!」
使醫
「一人疾焉而醫者十,並使之歟?」
曰:「使其尤良者一人焉爾。」
「烏知其尤良而使之?」
曰:「眾人之所謂尤良者,而隱之以吾心,其可也。夫能不相逮,不相為謀,又相忌也,況愚智之相百者乎?人之愚不能者常多,而智能者常少,醫者十,愚不能者烏知其不九邪?並使之,智能者何用?愚不能者何所不用?一日而病且亡,誰者任其咎邪?故予曰,使其尤良者一人焉爾。」
使其尤良者有道,藥雲則藥,食雲則食,坐雲則坐,作雲則作。夫然,故醫也得肆其術而無憾焉,不幸而病且亡則少矣。藥雲則食,坐雲則作,曰姑如吾所安焉爾,若人也,何必醫?如吾所安焉可也。凡疾而使醫之道皆然,而腹心為甚,有腹心之疾者,得吾說而思之,其庶矣!
汴說
古者卜筮有常官,所諏有常事。若考步人生辰星宿所次,訾相人儀狀色理,逆斥人禍福,考信於聖人無有也,不知從何許人傳。宗其說者,澶漫四出,抵今為尤蕃,舉天下而籍之,以是自名者,蓋數萬不啻,而汴不與焉。舉汴而籍之,蓋亦以萬計。
予嘗視汴之術士,善挾奇而以動人者,大祀宮廬服輿食飲之華,封君不如也。其出也,或召焉,問之,某人也,朝貴人也;其歸也,或賜焉,問之,某人也,朝貴人也。坐其廬旁,歷其人之往來,肩相切,踵相籍,窮一朝暮,則已錯不可計。竊異之,且竊嘆曰:「吾儕治先聖人之言而修其術,張之能為天子營太平,斂之猶足以禔身正家,顧未嘗有公卿徹官若是其即之勤也。」
或曰:「子知乎?渴者期於漿,疾者期於醫,治然也。子誠能為天子營太平,禔身正家。彼所存勢與位爾。勢不盈,位不充,則熱中,熱中則惑。勢盈位充矣,則病失之,病失之則憂。惑且憂,則思決。以彼為能決,子亦能乎?不能,則無異其即彼疏此也。」因寤不復異。
久之,補吏淮南,省親江南,有金華山人者,率然相過,自言能逆斥禍福。噫!今之世子之術奚適而不遇哉!因以汴說諗之。
雜著
議茶法
國家罷搉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販,於方今實為便,於古義實為宜。而有非之者,蓋聚斂之臣將盡財利於毫末之間,而不知「與之為取」之過也。
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而今官場所出皆粗惡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販者。夫奪民之所甘,而使不得食,則嚴刑峻法有不能止者,故鞭撲流徒之罪未常少弛,而私販、私市者亦未嘗絕於道路也。既罷搉之之法,則凡此之為患,皆可以無矣。然則雖盡充歲入之利,亦為國者之所當務也。況關市之入,自足侔昔日之利乎?
昔桑弘羊興榷酤之議,當時以為財用待此而給,萬世不可易者,然至霍光不學無術之人,遂能屈其論而罷其法,蓋義之勝利久矣。今朝廷之治,方欲剗百代之弊,而復堯、舜之功,而其為法度,乃欲出於霍光之所羞為者,則可乎?以今之勢,雖未能盡罷搉貨,而能緩其一,亦所以示上之人恤民之深而興治之漸也。彼區區聚斂之臣,務以求利為功,而不知與之為取,上之人亦當斷以義,豈可以人人合其私說然後行哉?
揚雄曰:「為人父而搉其子,縱利,如子何?」以雄之聰明,其講天下之利害宜可信。然則今雖國用甚不足,亦不可以復易已行之法矣。是以國家之勢,苟修其法度,以使本盛而末衰,則天下之財不勝用,庸詎而必區區於此哉?
茶商十二說
臣竊以須仰巨商有十二之損,為害甚廣,請試陳之。
須仰巨商,巨商數少,相率既易,邀賤遂繁,故有場饒明減闇減,累累不已,歲數百萬,是饒減之損,一也。又既仰巨商,巨商稀少,積壓等候,陳損既多,或棄或焚,或充雜用,此稅既陷,正稅又饒,是陷稅之損,二也。又既仰巨商,饒豐價薄,園民困耗,逋欠歲程,至如石橋一場,祖額一百七萬,而近歲買納,才得十萬,而虧及累年,便乞減額,是退額之損,三也。又既仰巨商,須憑力禁,是以捕捉之旅所在屯布,掩緝之眾彌占川落,官員請俸,卒旅衣糧,擾民費財,總計不細,是力禁之損,四也。又既仰巨商,須置搉務,諸郡津置,或數千里,所載綱運,率自省破,船材兵費,風波盜竊,每歲之計,不為不甚,是遠萃之損,五也。又既仰巨商,必先多備,茶體輕怯,難掌易損,架閣利燥,封角利密,而官數浩瀚,堆積敖廩,風枯雨濕,氣味失奪,俟售待給,已反陳損,是堆積之損,六也。又失物分輕則得眾,得眾則易竭。今仰巨商,本不及數千緡則不能行,是分重而不得眾也,故難竭而成積滯,分重之損,七也。又凡貨利己則精心,精心則貨善,貨善則易售。今仰巨商,非己甚眾,始從小戶,次輸主人,方納官場,復支商旅,是以小戶偷竊,主人殽雜,奸吏容庇,皆以非己而致貨不善也,是非己之損,八也。又既仰巨商,遂為二等,新好者支筭商旅,低陳者留賣南中,食用不堪,遂皆私易,故一縣大率每歲以茶被刑者往往百數,是煩刑之損,九也。又既仰巨商,茶多積壞,壞不堪賣,遂轉蠶茶,俵給戶民,悉不堪食,虛納所直,諸郡甚多,是剜本之損,十也。又巨商悉系通商南方,盡從官賣,官賣既不堪食,多配寺院、茶坊,茶多棄損,錢實虛斂,是削民之損,十一也。既仰巨商,貨終難盡,諸般折給,從是生焉,雖依元價折錢變賣,雜收什一,請實虛損,官亦虛損,是刻士之損,十二也。
其為害廣也如此,不可不去也。
乞制置三司條例
竊觀先王之法,自畿之內,賦入精粗,以百里為之差。而畿外邦國各以所有為貢,又為經用通財之法以懋遷之。其治市之貨財,則亡者使有,害者使除;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則吏為斂之,以待不時而買者。凡此非專利也。蓋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夫以義理天下之財,則轉輸之勞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貨賄之有無不可以不制,而輕重斂散之權不可以無術。
今天下財用窘急無餘,典領之官拘於弊法,內外不以相知,盈虛不以相補。諸路上供,歲有定額,豐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敢不贏;年儉物貴,難於供備,而不敢不足。遠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三司發運使按簿書、促期會而已,無所可否增損於其間。至遇軍國郊祀之大費,則遣使剗刷,殆無餘藏,諸司財用事,往往為伏匿,不敢實言,以備緩急。又憂年計之不足,則多為支移、折變以取之,民納租稅數至或倍其本數。而朝廷所用之物,多求於不產,責於非時,富商大賈因時乘公私之急,以擅輕重斂散之權。
臣等以謂發運使總六路之賦入,而其職以制置茶、鹽、礬稅為事,軍儲國用,多所仰給,宜假以錢貨,繼其用之不給,使周知六路財賦之有無而移用之。凡糴買稅斂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令在京庫藏年支見在之定數所當供辦者,得以從便變賣,以待上令。稍收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而制其有無,以便轉輸,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庶幾國用可足,民財不匱矣。所有本司合置官屬,許令辟舉,及有合行事件,令依條例以聞奏,下制置司參議施行。
相鶴經
鶴者,陽鳥也,而游於陰,因金氣依火精以自養。金數九,火數七,六十三年小變,百六十年大變,千六百年形定。生三年頂赤,七年飛薄雲漢,又七年夜十二時鳴,六十年大毛落,茸毛生,乃潔白如雪,泥水不能污。百六年雌雄相視而孕,一千六百年飲而不食,胎化產為仙人之騏驥也。夫聲聞於天故頂赤,食於水故喙長,輕於前故毛豐而肉疏,修頸以納新故天壽不可量。所以體無青黃二色,土木之氣內養,故不表於外也。是以行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蓋羽族之清崇也。其相曰:「隆鼻短喙則少瞑,露睛赤白則視遠,長頸竦身則能鳴,鳳翼雀尾則善飛,龜背鱉腹會舞,高脛促節足力。」
其文,李浮丘伯授王子晉,又崔文子學道於子晉,得其文,藏嵩山石室,淮南公採藥得之,遂傳於近代。熙寧十年正月一日,臨川王某筆。
策問
問:堯舉鯀,於《書》詳矣。堯知其不可,然且試之邪,抑不知之也?不知,非所以為聖也。知其不可,然且試之,則九載之民其為病也亦久矣。幸而群臣遂舉舜、禹,不幸復稱鯀,此亦將以九載試之邪?以堯之大聖知鯀之大惡,其知之也足以自信不疑矣,何牽於群臣也?必曰:「吾唯群臣之聽,不自任也。」聖人之心急於救民,其趣舍顧是否何如,豈固然邪?必以為後世法,得無明哲之主牽制以召敗者邪?或曰:「堯知水之數,故先之以鯀。」或曰:「久民病以大禹功。」是皆不然,堯必不以民病私禹,禹必不以利民病而大己功。以民病私其臣,利民病以為己功,烏在其為堯、禹也?又以為泥於數,其探聖人滋淺矣。且謂之有數,鯀何罪其殛死也?聖人之所以然,愚不能釋,吾子無隱焉耳。
二
問:皋陶曰:「在知人,在安民。」大哉,古之君臣相戒如此!夫雖有知人之明,而無安民之惠心,未可與為治也。有安民之惠心,而無知人之明,則不能任人,雖欲安民,亦有所不能焉。然而天子之尊也,四海之富也,自公至於士凡幾位?自正至於旅凡幾職?所謂知人者,其必有術,可以二三子而不知乎?
三
問:聖人治世有本末,其施之也有先後。今天下困敝不革,其為日也久矣,治教政令未嘗放聖人之意而為之也。失其本,求之末,當後者反先之,天下靡靡然入於亂者凡以此。夫治天下不以聖人所以治,其卒不治也;則為士而不閒聖人之所以治,非所以為士也。願二三子盡道聖人所以治之本末與其所先後,以聞於有司。
四
問:《記》曰:「追王太王、王季、文王,不以卑臨尊也。」夏、商受命,固有祖考,奚無追王之事邪?
五
問:聖人之為道也,人情而已矣。考之以事而不合,隱之以義而不通,非道也。洪範之陳五事,合於事而通於義者也,如其休咎之效,則予疑焉。人君承天以從事,天不得其所當然,則戒吾所以承之之事可也。必如傳雲人君行然,天則順之以然,其固然邪?「僭常暘若」,「狂常雨若」,使狂且僭,則天如何其順之也?堯、湯水旱,奚尤以取之邪?意者微言深法,非淺者之所能造,敢以質於二三子。
六
問:述《詩》《書》、傳記、百家之文,二帝、三王之所以基太平而澤後世,必曰禮樂雲,若政與刑,乃其助爾。禮節之,樂和之,人已大治之後,其所謂助者幾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識禮樂之情者乎?其所謂禮樂如何也?儒衣冠而言製作者,文采聲音雲而已。基太平而澤後世,儻在此邪?宋之為宋久矣,禮樂不接於民之耳目何也?抑猶未可以製作邪?董仲舒、王吉以為王者未製作,用先王之禮樂宜於世者。如欲用先王之禮樂,則何者宜於世邪?
七
問:舜命九官,三後在焉。《呂刑》所謂三後恤功於民,乃堯命之,何也?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穀。」以功次之,禹也、稷也、伯夷也,其可也。以事次之,民之災也、富之也、教之也,其可也。今考其文辭,未有次焉,何也?曰:「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以教祗德。」降典也,則以民雲,制於刑之中,則以百姓雲,何也?
八
問: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為之節,然其所以法,意不相師乎?
九
問:《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說者曰:「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坤》,尊卑之義也。」夫垂衣裳以辨貴賤,自何世始?始於黃帝,獨曰黃帝可也;於堯、舜,曰堯曰舜可也。兼三世而言之,吾疑焉。二三子姑為之解。
十
問:《詩》論商之所以王,本之契;論周,本之后稷。夫成湯、文、武之仁聖而以當桀、紂之天下,此夏、商所以破滅而商、周得之也,彼千歲之稷、契何功焉?其本之也,不有說邪?
十一
問:掛兵於夷狄,以弊百姓,畋游倡樂,賞賜無節,而台榭、陂池、宮室之觀侈,此國之所以貧。今皆無此,而有司之所講,常出於權利,然亦不足於財。信任親戚後宮之家,尊顯公卿大臣之世,布衣岩穴之秀,蔽鄣而不得仕,此官之所以曠。今皆無此,而所使在位,皆公天下之選也,然亦不足於士。異時嘗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費財。今民之壯者多去而為兵,而租賦盡於糧餉,然亦不足於兵。異時嘗多馬矣,而不以馬多故費土。今內則空可耕之地以為牧,蓋巨萬頃,外則棄錢幣以取之四夷,然亦不足於馬。此其故何也?
臨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 雜著
先大夫述並集序附
王氏,其先出太原,今為撫州臨川人,不知始所以徙。其後有隱君子某,生某,以子故贈尚書職方員外郎。職方生衛尉寺丞某,公考也。公諱某,始字損之,年十七,以文干張公詠,張公奇之,改字公舜良。
祥符八年,得進士第,為建安主簿。時尚少,縣人頗易之。既數月,皆畏,翕然,令賴以治。嘗疾病,闔縣為禱祠。縣人不時入稅,州咎縣,公曰:「孔目吏尚不時入稅,貧民何獨為邪?」即與校至府門,取孔目吏以歸,杖二十,與之期三日。盡期,民之稅亦無不入,自將已下皆側目。為判官臨江軍,守不法,公遇事輒據爭之以故事。一政吏為文書謾其上,至公輒閣。軍有蕭灘,號難度,以腐船度輒返,吏呼公為「判官灘」雲。豪吏大姓,至相與出錢,求轉運使下吏出公。領新淦縣,縣大治,今三十年,吏民稱說如公在。改大理寺丞,知廬陵縣,又大治。移知新繁縣,改殿中丞。到縣,條宿奸數人上府,流惡處,自餘一以恩信治之,嘗歷歲不笞一人。
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書屯田員外郎。夷越無男女之別,前守類以為俗然,即其得可已,皆弗究。公曰:「同是人也,不可瀆其倫。夫所謂因其俗者,豈謂是邪?」凡有萌蘗,一切擿矜窮治之。時未幾,男女之行於市者,不敢一塗。胡先生瑗為政范,亦掇公此事。
部縣翁源多虎,公教捕之。民言虎自斃者五,令斷虎頭,輿致州,為頌以獻。公麾輿者出,以頌還令。其不喜怪,不以其道說之不說也如此。蜀效忠士屯者五百人,代不到,謀叛。韶,小州,即有變,無所可枝梧,佐吏始殊恐,公不為動,獨捕其首五人,即日斷流之,護出之界上。初,佐吏固爭請付獄,既而聞其徒謀,若以首赴獄,當夜劫之以叛,眾乃愈服。公完營驛倉庫,建坊道,隨所施設有條理。長老言自嶺海服朝廷,為吾置州守未有賢公者。丁衛尉府君憂,服除,通判江寧府,閱兩將,一以府倚公辦。寶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棄諸孤官下,享年四十六。
公於忠義孝友,非勉也。宦遊常奉親行,獨西川以遠,又法不聽。在新繁未嘗劇飲酒,歲時思慕,哭殊悲。其自奉如甚嗇者,異時悉所有以貸於人。治酒食,須以娛其親,無秋毫愛也,人乃或以為奢。居未嘗怒笞子弟,每置酒,從容為陳孝悌仁義之本、古今存亡治亂之所以然,甚適。其自任以世之重也,雖人望公則亦然,卒之官不充其材以夭。嗚呼,其命也!
母謝氏,以公故封永安縣君。娶某氏,封長壽縣君。子男七人。女一人,適張氏,處兩人。將以某月日葬其處,子某等謹撰次公事如右,以求有道而文者銘焉,以取信於後世。
先大夫集序
君子於學,其志未始不欲張而行之以致君,下膏澤於無窮。唯其志之大,故或不位於朝。不位於朝,而執不足以自效。則思慕古之人而作為文辭,亦不失其所志也。二帝、三王、群聖人之時,賢俊並用,雖窮處岩穴,亦扳而在高位,其志莫不得施,而文之傳於後者少矣。後之時非古之時也,人之不得志者常多,而以文自傳者紛如也。
先大夫少而博學,及強年,有仕進之望,其志欲有以為而遽沒,其於文所不暇也。一日,諸子閱橐中,乃得舊歌詩百餘篇。雖此不足盡識其志,然諷詠情性,其亦有以助於道者,不忍棄去也,輒序次之。嗚呼!公之詩,君子視之,當自知矣,不敢贊也。
題王逢原講孟子後
逢原在常、江陰時,學者有問以孟子,而逢原為之論說,是以如是其詳也。未幾而逢原卒,故其書纔終於一篇,而考之時不同,蓋其志猶未就也。雖然,觀其說,亦足以概見之矣。若逢原,所謂見其進未見其止也。其卒時年二十八,嗚呼,惜哉!逢原卒於嘉佑己亥六月,後七年,講義方行。
許氏世譜
伯夷,神農之後也,佐堯、舜有大功,賜姓曰姜。其後見經者四目:曰申,《詩》所謂申伯者是也;曰呂,《書》所謂呂侯者是也;曰齊,曰許,《春秋》內書齊侯、許男是也。
周衰,許男嘗從大侯侵伐會盟,竟於春秋。及後世復國,而子孫以其封姓。然世傳有許由者,堯以天下讓由,由不受,逃之箕山,箕山上蓋有許由冢焉。其事不見於經,學者疑之。或曰:「由亡求於世者耳,雖與之天下,蓋不受也,故好事者以雲。」而由與伯夷,其生後先,所祖同不同,莫能知也。
漢興,許氏侯者六人:柏至侯盎、宋子侯瘛、嚴侯猜,此三侯者,其始以將封,而史不書其州里;平恩侯廣漢、博望侯舜、樂成侯延壽,此三侯者,同產昆弟也,以外戚起於宣、元之世,昌邑人也。盎孫昌嘗為丞相,延壽及廣漢弟子嘉,嘗為大司馬。至王莽敗,許氏始皆失其封雲。
後漢會稽有許荊者,循吏也。許慎者,以經術顯。許峻者,為《易林》傳於世。許楊者,治鴻隙陂,有德於汝南,汝南之民報祭焉。許靖者,避地交州,後入蜀,先主以為太傅,與從弟劭俱善論人物。劭兄虔,亦知名,世稱平輿淵有二龍焉。慎、峻、楊、靖皆汝南人也。許褚者,家於譙,以忠力事魏,封侯牟鄉。許慈者,家南陽,入蜀,父子為博士。
司馬晉時有許孜者,東陽人也,德行高,察孝廉不起,老於家,其子曰生,亦有至性焉。初,許氏爵邑於周,子孫播散四方,有紀者猶不乏焉,至昌邑始大者,間興於汝南,其後祖高陽者為最盛。然高陽之族,不見其所始。有據者,仕魏,歷校尉、郡守,生允,為鎮北將軍。允三子,皆仕司馬晉。奇,司隸校尉;猛,幽州刺史。奇子遐,侍中;猛子式,平原太守。自允至式皆知名。允後五世詢,司馬晉嘗召官之,不起。詢孫珪,為旌陽太守於齊。珪生勇慧,齊太子家令、冗從僕射。勇慧生懋,篤學,以孝聞,卒於梁,為中庶子。懋生亨,為陳衛尉卿,嘗領史官,次齊、梁時事。有子善心,為之卒業。
是時,有許紹者,善心族父也,通守夷陵,治有恩,流戶自歸數十萬,卒有勞於唐,爵安陸郡公,圉師、欽寂、欽明其後也。圉師,紹少子,寬博有器干,別自封平恩侯,與敬宗俱龍朔中宰相。欽寂謂紹曾大父也,萬歲中,帥師當契丹,為所敗,執以如安東,使說守者降。至安東,曰:「賊今且破滅,公勉守,無忘忠也。」契丹即殺之。是歲,弟欽明亦遇殺。欽明為涼州都督,案行,卒與突厥遇,亦執使降,至靈州,顧為庾言告守者所以破賊。兄弟將兵,一旦同以身徇邊鄙,賢者榮之。
敬宗者,善心子也,始以公開郡於高陽,與其孫令伯以文稱當世。天寶之亂,敬宗有孫曰遠,與張巡以睢陽抗賊,自以不及巡,推巡為將,而親為之下。久之,食已盡,煮茶、紙以食,猶堅守。賊所以不得南向,以睢陽弊其鋒也。卒與俱死者,皆天下豪傑義士雲。唐亡,遠孫儒,不義朱梁,自雍州入於江南,終身不出焉。儒生稠,沈毅有信,仕江南李氏,參德化王軍事。稠生規,好道家言,不以事自慁。嘗羇宣、歙間,聞旁舍呻呼,就之,曰:「我某郡人也,察君長者,且死,願以骸骨屬君。」因指槖中黃金十斤,曰:「以是交長者。」規許諾,敬負其骨千里,並黃金置死者家。家大驚,愧之,因請獻金如兒言以為許君壽,規不顧竟去。於是聞者滋以規為長者。卒,葬池州。後以子故贈大理評事。生遂、逖、回三子。遂,善事母,里母勵其子,輒曰:「汝獨不慚許伯通乎?」祥符中,天子有事於泰山,加恩群臣,逖當遷,讓其兄遂,天子以遂試將作監主簿。遂子俞,字堯言,名能文章,大臣屢薦之,有與不合者,官以故不遂。嘗知興國軍大冶縣,縣人至今稱之。俞兩子,均為進士。
逖字景山,嘗上書江南李氏,李氏嘆奇之,以為崇文館校書郎,歲終,拜監察御史。後復上書太宗論邊事,宰相趙普奇其意,以為與己合。知興元府,起鄼侯廢堰以利民。治澧、荊、揚三州,為盜者逃而去。其事兄如事父,使妻事其長姒如事母。故人無後,為嫁其女如己子。有子五人:恂,黃州錄事參軍;恢,尚書虞部員外郎;怡,今為太子中舍,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元,今為江淮、荊湖、兩浙制置發運使;平,泰州海陵主簿。五人者咸孝友如其先人,故士大夫論孝友者歸許氏。元以國子博士發運判官,七年遂為其使,待制天章閣,自天子大臣莫不以為材。其勞烈方在史氏記,余故不論而著其家行雲。
回字光遠,其事母如伯通之孝,事其兄如景山之為弟也。慷慨有大意,少嘗仕李氏,後不復仕,與其兄俱葬顏村。有子會,為進士,方壯時,亦慨然好議天下事,今為太廟齋郎。
臨川王某曰:余譜許氏,自據以下,其緒傳始顯焉。然自許男見於周,其後數封,而有紀之子孫多焉。考是論之,夫伯夷之所以佐其君治民,余讀書,未嘗不喟然嘆思之也。《傳》曰:「盛德者必百世祀。」若伯夷者,蓋庶幾焉。彼其後世忠孝之良,亦使之遭時,沐浴舜、禹之間以盡其材,而與夫夔、皋、羆、虎之徒俱出而馳焉,其孰能概之耶?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同學一首別子固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堂,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雲。
書瑞新道人壁
始瑞新道人治其眾於天童之景德,予知鄞縣,愛其材能,數與之游。後新主此山之四年,予自淮南來視蘇州之積水,卒事,訪焉,則新既死於某月某日矣。人知與不知,莫不愴焉,而予與之又久以深,宜其悲也。夫新之材信奇矣,然自放於世外,而人悼惜之如此。彼公卿大夫操治民之勢,而能以利澤加焉,則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不亦宜乎!皇佑五年六月十五日,臨川王某介甫題。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讀柳宗元傳
余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為叔文所誘,遂陷於不義。至今士大夫欲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無所用於世,往往能自強以求列於後世,而其名卒不廢焉。而所謂欲為君子者,吾多見其初而已,要其終,能毋與世俯仰以自別於小人者少耳,復何議彼哉!
讀江南錄
故散騎常侍徐公鉉,奉太宗命撰《江南錄》,至李氏亡國之際,不言其君之過,但以歷數存亡論之。雖有愧於實錄,其於《春秋》之義,春秋,臣子為君親諱,禮也。箕子之說,周武王克商,問箕子商所以亡,箕子不忍言商惡,以存亡國宜告之。徐氏《錄》為得焉。
然吾聞國之將亡,必有大惡,惡者無大於殺忠臣。國君無道,不殺忠臣,雖不至於治,亦不至於亡。紂為君,至暴矣,武王觀兵於孟津,諸侯請伐紂,武王曰:「未可。」及聞其殺王子比干,然後知其將亡也,一舉而勝焉。季梁在隨,隨人雖亂,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宮之奇之言,晉人始有納璧假道之謀。然則忠臣,國之與也,存與之存,亡與之亡。予自為兒童時,已聞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見殺,當時京師因舉兵來伐,數以殺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諫李氏表觀之,詞意質直,忠臣之言。予諸父中舊多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頗詳,聞佑所以死則信。然則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觀徐氏《錄》言佑死,頗似妖妄,與予舊所聞者甚不類。不止於佑,其它所誅者,皆以辠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紂及隨、虞二君論之,則李氏亡國之君,必有濫誅,吾知佑之死信為無辠,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毀生於嫉,嫉生於不勝,此人之情也。吾聞鉉與佑皆李氏臣,而俱稱有文學,十餘年爭名於朝廷間。當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諫,鉉獨無一說。以佑見誅,鉉又不能力諍,卒使其君有殺忠臣之名,踐亡國之禍,皆鉉之由也。鉉懼此過,而又恥其善不及於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辠,此人情之常也。以佑觀之,其它所誅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謂鉉不唯厚誣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書李文公集後
文公非董子,作仕不遇賦,惜其自待不厚。以予觀之,《詩》三百,發憤於不遇者甚眾。而孔子亦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蓋嘆不遇也。文公論高如此,及觀於史,一不得職,則詆宰相以自快。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言不可獨信久矣。雖然,彼宰相名實固有辨。彼誠小人也,則文公之發,為不忍於小人可也。為史者,獨安取其怒之以失職耶?世之淺者,固好以其利心量君子,以為觸宰相以近禍,非以其私則莫為也。夫文公之好惡,蓋所謂皆過其分者耳。
方其不信於天下,更以推賢進善為急。一士之不顯,至寢食為之不甘,蓋奔走有力,成其名而後已。士之廢興,彼各有命。身非王公大人之位,取其任而私之,又自以為賢,僕僕然忘其身之勞也,豈所謂知命者耶?《記》曰:「道之不行,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夫文公之過也,抑其所以為賢歟?
書刺客傳後
曹沫將而亡人之城,又劫天下盟主,管仲因勿倍以市信一時,可也。予獨怪智伯國士豫讓,豈顧不用其策耶?讓誠國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晉,救智伯之亡,一死區區,尚足校哉!其亦不欺其意者也。聶政售於嚴仲子,荊軻豢於燕太子丹。此兩人者,污隱困約之時,自貴其身,不妄願知,亦曰有待焉。彼挾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
孔子世家議
太史公敘帝王則曰「本紀」,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公卿特起則曰「列傳」,此其例也。其列孔子為世家,奚其進退無所據耶?孔子,旅人也。棲棲衰季之世,無尺土之柄,此列之以傳宜矣,曷為世家哉?豈以仲尼躬將聖之資,其教化之盛,舄奕萬世,故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極摯之論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處之世家,仲尼之道不從而大;置之列傳,仲尼之道不從而小。而遷也自亂其例,所謂多所牴牾者也。
書洪範傳後
王某曰:古之學者,雖問以口,而其傳以心;雖聽以耳,而其受以意。故為師者不煩,而學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夫孔子豈敢愛其道,驁天下之學者,而不使其蚤有知乎?以謂其問之不切,則其聽之不專;其思之不深,則其取之不固。不專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將善其口耳也。
孔子沒,道日以衰熄,浸淫至於漢,而傳注之家作。為師則有講而無應,為弟子則有讀而無問,非不欲問也,以經之意為盡於此矣,吾可無問而得也。豈特無問,又將無思,非不欲思也,以經之意為盡於此矣,吾可以無思而得也。夫如此,使其傳注者皆已善矣,固足以善學者之口耳,不足善其心,況其有不善乎?宜其歷年以千數,而聖人之經卒於不明,而學者莫能資其言以施於世也。
予悲夫《洪範》者,武王之所以虛心而問,與箕子之所以悉意而言,為傳注者汨之,以至於今冥冥也。於是為作《傳》以通其意。嗚呼!學者不知古之所以教,而蔽於傳注之學也久矣。當其時,欲其思之深、問之切而後復焉,則吾將孰待而言邪?孔子曰:「予欲無言。」然未嘗無言也。其言也,蓋有不得已焉。孟子則天下固以為好辯,蓋邪說暴行作,而孔子之道幾於熄焉,孟子者不如是,不足與有明也。故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夫予豈樂反古之所以教,而重為此譊譊哉?其亦不得已焉者也。
題張忠定書
忠定公沒久矣,士大夫至今稱之,豈不以剛毅正直有勞於世如公者少歟?先公年十七,以文見公,實見稱賞。遂易字舜良,時在昇州也。竊觀遺蹟,不勝感惻之至。
題燕華仙傳
燕華仙事異矣,黃君所為傳,亦辯麗可憙。十方世界,皆智所幻,推智無方,幻亦無窮。必有合焉,乃與為類。則王夫人之遇,豈偶然哉!
書金剛經義贈吳珪
惟佛世尊,具正等覺,於十方剎,見無邊身,於一尋身,說無量義。然旁行之所載,累譯之所通,理窮於不可得,性盡於無所住。金剛般若波羅蜜為最上乘者,如斯而已矣。
與妙應大師說
妙應大師智緣,診父之脈,而知子之禍福,翰林王承旨疑其古之無有。緣曰:「昔秦醫和診晉侯之脈,而知良臣必死。良臣之死,乃見於晉侯之脈。診父而知子,又何足怪哉?」熙寧庚戌十二月十九日,某書。
題旁詩仲子正字。
旁近有詩云:「杜家園上好花時,尚有梅花三兩枝。日莫欲歸岩下宿,為貪香雪故來遲。」俞秀老一見,稱賞不已,雲絕似唐人。旁喜作詩,如此詩甚工也。
臨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二 書
答韓求仁書
比承手筆,問以所疑。哀荒久不為報,勤勤之意,不可以虛辱,故略以所聞致左右,不自知其中否也,唯求仁所擇爾。
蓋序《詩》者不知何人,然非達先王之法言者,不能為也。故其言約而明,肆而深,要當精思而熟講之爾,不當疑其有失也。《二南》皆文王之詩,而其所系不同者,《周南》之詩,其志美,其道盛,微至於赳赳武夫、兔罝之人,遠至於江漢、汝墳之域,久至於衰世之公子,皆有以成其德。《召南》則不能與於此,此其所以為諸侯之風,而系之召公者也。夫事出於一人,而其不同如此者,蓋所入有淺深,而所施有久近故爾。
所謂《小雅》《大雅》者,《詩》之序固曰:「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然所謂《大雅》者,積眾小而為大。故《小雅》之末,有疑於《大雅》者,此不可不知也。又作《詩》者,其志各有所主,其言及於大而志之所主者小,其言及於小而志之所主者大,此又不可不知也。司馬遷以為《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譏小己之得失,而其流及上。此言可用也。又宣王之《大雅》,其善疑於小;而幽王之《小雅》,其惡疑於大。蓋宣王之善微矣,其大者如此而已;幽王之惡大矣,其小者猶如此也。
凡序言刺某者,一人之事也;言刺時者,非一人之事也。刺言其事,疾言其情。或言其事,或言其情,其實一也。何以知其如此?「牆有茨,衛人刺其上也」,而卒曰「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是以知其如此也。刺亂,為亂者作也;閔亂,為遭亂者作也。何以知其如此?平王之《揚之水》,先束薪而後束楚;忽之《揚之水》,先束楚而後束薪。周之亂在上,而鄭之亂在下故也。亂在上則刺其上,亂在下則閔其上,是以知其如此也。管、蔡為亂,成王幼沖,周公作《鴟鴞》以遺王,非疾成王而刺之也,特以救亂而已,故不言刺亂也。言刺亂、刺褊、刺奢、刺荒,序其所刺之事也。言刺時者,明非一人之事爾,非謂其不亂也。
《關雎》之詩所謂「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者,孔子所謂「哀而不傷」者也。《何彼襛矣》之詩所謂「平王」者,猶格王、寧王而已,非東周之平王也;所謂「齊侯」者,猶康侯、寧侯而已,非營丘之齊侯也。鄭《緇衣》之詩宜也、好也、席也,此其先後之序也。此詩言武公父子善善之無已,故序曰:「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席,多也。宜者,以言其所善之當也;多者,以言其所善之眾也。緇衣者,君臣同朝之服也;「適子之館」者,就之也;為之改作緇衣而授之以粲者,舉而養之也。能就之,又能舉而養之,此所以為有國者之善善,而異於匹夫之善善也。夫有國善善如此,則優於天下矣,其能父子善於其職,而國人美之,不亦宜乎!
《生民》之詩所謂「是任是負,以歸肇祀」者,言后稷既開國,任負所種之谷以歸而肇祀爾,非以謂兆帝祀於郊也。所謂「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者,言我既為天子得祀郊,則盛於豆登,其香始升,而上帝居歆爾,非以為后稷得郊也。其卒曰「胡臭亶時,庶無罪悔,以迄於今」者,言上帝所以居歆,何臭之亶時乎?乃以后稷肇祀,則庶無罪悔,以迄於今,得郊祀之時爾。蓋所謂「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者此也。衛有《邶》《墉》之詩,而說者以謂衛後世並《邶》《墉》而取之,理或然也。既無所受之,則疑而闕之可也。
意誠而心正,心正則無所為而不正。故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此詩之言,故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也,非以它經為有異乎此也。吾之所受者為此,則彼者吾之所棄也。所謂「彼哉彼哉」者,蓋孔子之所棄也。孔子曰「管仲如其仁」,仁也。揚子謂「屈原如其智」,不智也。猶之《詩》以不明為明,又以不明為昏。考其辭之終始,則其文雖同,不害其意異也。
忠足以盡己,恕足以盡物,雖孔子之道,又何以加於此?而論者或以謂孔子之道,神明不測,非忠恕之所能盡。雖然,此非所以告曾子者也。「好勇過我」也者,所謂能勇而不能怯者也,能勇而不能怯,非成材也,故孔子無所取。
古者鳳鳥至,河出圖,皆聖人在上之時。其言「鳳鳥不至,河不出圖」者,蓋曰無聖人在上而已矣。顏子具聖人之體而微,所謂美人也。其於尊五美、屏四惡,非待教也。若夫鄭聲佞人,則由外鑠我者也。雖若顏子者,不放而遠之,則其於為邦也,不能無敗。《書》曰:「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由此觀之,佞人者,堯、舜之所難,而況於顏子者乎!夫佞人之所以入人者,言而已。言之入人,不如聲之深,則鄭聲之可畏,固又甚矣。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矣。」謂顏子「三月不違仁」者,蓋有所試矣。雖然,顏子之行,非終於此,其後孔子告之以「克己復禮」,而「請事斯語」矣。夫能言、動、視、聽以禮,則蓋已終身未嘗違仁,非特三月而已也。
語道之全,則無不在也,無不為也,學者所不能據也,而不可以不心存焉。道之在我者為德,德可據也。以德愛者為仁,仁譬則左也,義譬則右也。德以仁為主,故君子在仁義之間,所當依者仁而已。
孔子之去魯也,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辠行也。以微辠行也者,依於仁而已。禮,體此者也;智,知此者也;信,信此者也。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而不及乎義、禮、智、信者,其說蓋如此也。
揚子曰:「道以道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義以宜之,禮以體之,天也。合則渾,離則散,一人而兼統四體者,其身全乎!」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揚子言其合,老子言其離,此其所以異也。韓文公知「道有君子有小人,德有凶有吉」,而不知仁義之無以異於道德,此為不知道德也。
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此孟子所謂天之大任者也。不能如大人正己而物正,此孔子所謂小器者也。言各有所當,非相違也。
昔之論人者,或謂之聖人,或謂之賢人,或謂之君子,或謂之仁人,或謂之善人,或謂之士。《微子》一篇,記古之人出處去就,蓋略有次序。其終所記八士者,其行特可謂之士而已矣。當記此時,此八人之行,蓋猶有所見。今亡矣,其行不可得而考也。無君子小人,至於五世則流澤盡,澤盡則服盡,而尊親之禮息。萬世莫不尊親者,孔子也。故孟子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所謂「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者,先儒以國中之地謂之廛,以《周官》考之,此說是也。廛而不征者,賦其市地之廛,而不征其貨;法而不廛者,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賦其廛。或廛而不征,或法而不廛。蓋制商賈者惡其盛,盛則人去本者眾,又惡其衰,衰則貨不通。故製法以權之,稍盛則廛而不征,已衰則法而不廛。文王之時,關,譏而不征,及周公制禮,則凶荒札喪,然後無征,蓋所以權之也。貢者,夏后氏之法,而孟子以為不善者。不善,非夏后氏之罪也,時而已矣。
責難於君者,吾聞之矣,責善於友者,吾聞之矣。雖然,其於君也,曰「以道事之,不可則止」,其於友也,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王驩於孟子,非君也,非友也。彼未嘗謀於孟子,則孟子未嘗與之言,不亦宜乎!
求仁所問於《易》者,尚非《易》之蘊也。能盡於《詩》《書》《論語》之言,則此皆不問而可知。某嘗學《易》矣,讀而思之,自以為如此,則《書》之以待知《易》者質其義。當是時,未可以學《易》也,唯無師友之故,不得其序,以過於進取。乃今而後,知昔之為可悔,而其書往往已為不知者所傳,追思之未嘗不媿也。以某之愧悔,故亦欲求仁慎之。蓋以求仁之才能而好問如此,某所以告於左右者,不敢不盡,冀有以亮之而已。至於《春秋》三傳,既不足信,故於諸經尤為難知。辱問皆不果答,亦冀有以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