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藝術風格 ART DECO
2024-10-10 23:31:45
作者: (美)史蒂文·海勒,(美)西摩·切瓦斯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現代主義設計師們努力用他們實用和舒適主導的烏托邦理想來改造社會時,一種新的簡化形式和舊的裝飾趨勢相結合的風尚——現代派或者說現代感的設計正席捲消費界。不同於現代主義包浩斯的莊重,這種爵士時代的輕浮而令人震驚的表現形式被打造成一種國際流行風格,稱為裝飾藝術風格,這種風格被歷史學家貝維斯·希利爾稱為「最後的風格」。
裝飾藝術風格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稱謂,它影響著世界大戰期間的建築、家具、服裝以及平面藝術。隨著新藝術風格開始衰落,依附於裝飾藝術家協會(Société des Artistes Decorateurs)的設計師意識到,中產階級需要另一種輕快易懂的風格,以替代日益抽象(對許多人來說,難以接近)的現代主義。儘管現代主義哲學盛行,但歐洲公眾對裝飾的渴望依然存在。
因此,裝飾藝術風格並不是倒退,而是對時代需求的回應。例如,時裝設計師保羅·波烈(Paul Poiret)雖然對立體主義嗤之以鼻,但他發現立體派的某些優雅視覺特徵可以融入到一種奢華的裝飾風格中。這種風格也接納並回應了工業文化的需求,包括對塑料、鋼筋混凝土和透紫外線玻璃等新材料的應用。以新藝術、俄國芭蕾、北美和阿茲特克印第安藝術,甚至包浩斯的某些領域為靈感,裝飾藝術的圖案特徵是幾何的卻並不刻意追求不對稱,是直線包圍的而不是單純線性的。而且,隨著1922年在盧克索附近發現圖坦卡門法老陵墓,裝飾藝術將埃及金字塔、太陽和閃電圖案以及查爾斯頓的「之」字線完美融合起來,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它帶有現代主義特徵,融合了奇妙的歷史元素,圖案設計混沌卻有章法,成為現代高效生活和優雅生活方式的象徵。裝飾藝術重新強調了傳統設計的終結,但與典型的現代主義不同,它對新事物趨之若鶩。
當1925年國際現代裝飾和工業藝術博覽會開幕時,塞納河兩岸人頭攢動,它成為裝飾藝術風格的紀念碑,既體現了它的盛大,又體現了它的兩極分化。大多數的法國館,如魯爾曼(E. J. Ruhlmann)的家具館,具有濃重的富麗之美,與康斯坦丁·梅爾尼科夫(Konstantin Melnikov)具有明顯現代主義風格、單坡玻璃屋頂形式的蘇聯館,以及勒·柯布西耶的「新精神」館有著天壤之別。荷蘭、英國、奧地利的展館也顯示出對華麗裝飾的執迷。隨著展覽的閉幕,裝飾藝術的影響如同其無所不在的光線圖案,照遍了全世界。
平面設計也與其他裝飾藝術一樣,受到了裝飾藝術風格的激烈影響。不斷演進、未受挑戰的裝飾藝術圖案,不僅為光輝燦爛的機器時代文化提供了一個可接受的隱喻,而且成為消費主義的有效代碼。在裝飾藝術風格的平面設計中,GG排版設計成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1925年展覽中標牌和建築所用的官方字體佩尼奧體(Peignot),成為這個時代排版設計的主要字體。另外,字體鑄造廠製造的現代派字體的優雅樣板,也為裝飾藝術風格大唱讚歌。卡桑德拉(A. M. Cassandre)、保羅·科林(Paul Colin)、讓·卡魯、查爾斯·盧布(Charles Loupot)、萊奧內托·卡皮耶洛(Leonetto Cappiello)那樣的GG大師,巧妙地將裝飾藝術語言向普羅大眾傳播。在英國,美國人麥克奈特·考弗(E. McKnight Kauffer)將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特點注入到了他的GG和書籍封套設計之中。
1929年,巴黎設計師托爾默(A. Tollmer)出版了他的《頁面排版》(Mise en Page)一書,將裝飾藝術方法融入了排版實踐。後來這本書被翻譯成英文,取代了前一年揚·奇肖爾德所著的《新文字藝術》,成為GG設計師和印刷商普遍使用的參考書籍。儘管《頁面排版》一書中的插圖比奇肖爾德書中的更加混亂無序如同一場狂歡,但托爾默的理念實際上同樣脫胎於現代主義排版實驗。「從今以後,排版藝術不再受束縛……」他寫道,「它必須有自己的信念。公眾必須從中接收到一種可稱之為『致命柔情』的熱烈感受。……為使排版設計更加自由,我們不能執著於水平和垂直的方案,而可以採用一種傾斜和曲線的選擇。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才算抵達了現代技術,尤其是現代GG技術。」
裝飾藝術作為一種脫離意識形態的純粹風格,可以應用於任何題材或主題。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作品,我們都可以根據其獨特的外觀辨認出這種風格。它也是無黨派的:義大利和德國法西斯分子把它應用到宣傳中,法國共產黨、西班牙左派和英國社會主義者也是一樣。它史詩般的、未來感的視覺語言適用於電器GG,也同樣適用於專制政權。
國際設計雜誌和年刊通過商品包裝、書籍和雜誌設計以及商業GG,讓裝飾藝術風格風靡世界。美國GG商起先在是否應用裝飾藝術的現代主義部分方面徘徊不定,但最終還是接受了它罕見的審美品質與流行節拍的結合。據歷史學家羅蘭·馬爾漢德(Roland Marchand)在1926年紐約藝術總監年度展覽期間所說,「現代藝術形式是現在的主流……公眾似乎需要的是氛圍,尤其是奇妙的異乎尋常的氛圍」。
然而,並非所有的美國設計都是基於這樣的幻想風格。20世紀30年代是工業設計師的時代,他們從空氣動力學中獲得了新的現代感形式。晚期裝飾藝術的輻射狀光帶和動感線條不僅僅是裝飾品,而是流線技術的象徵。1939—1940年的紐約世博會見證了流線型時代的揭幕、慶祝和結束。當時世界正處於戰爭的邊緣。面對戰時的緊縮政策,裝飾藝術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很快就消失了。20世紀60年代,又一輪消費主義擴張開始,裝飾藝術風格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回歸與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