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殤 ——近代入侵者為什麼總是從海上打來?
2024-10-10 21:20:44
作者: 閻崇年
中國近代之落後、挨打,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喪權、辱國,從哪裡開始呢?從海洋文化之殤開始。
第一,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其堅船利炮,從海上打來。英軍攻廣州,由於林則徐率官民抵禦,沒能得逞;轉攻廈門,鄧廷楨率官民抵禦,也沒得逞;北上攻定海,則清軍失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一次戰爭失敗並不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沒能從中吸取正確的歷史教訓。其實,林則徐已有疏陳,他說:「自道光元年(1821年)以來,廣東海關征銀三千多萬兩,這些稅銀大多來自外國的鴉片和其他商品貿易。既然收了它的利,就一定要提防它的害。如果撥出關稅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來制炮造船,控制外國勢力就可以應付自如。」道光皇帝既沒有頒《罪己詔》,反省抵禦英軍失敗的責任,也沒有採納正確的意見,更沒有研究歷史的原因,而是將抵禦外侵、打了勝仗的湖廣總督林則徐、閩浙總督鄧廷楨做替罪羔羊,遣戍到新疆伊犁。
第二,英法聯軍侵華(1857—1860年),兩萬多人,又從海上打來。咸豐八年(1858年),聯軍攻占天津大沽炮台,簽訂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條約》,後來進攻北京。咸豐皇帝帶領后妃逃到避暑山莊,照樣歌舞昇平,日夜驕奢淫逸。而後聯軍控制北京,簽訂《北京條約》。此前,俄國還逼簽《璦琿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中國領土和主權等蒙受重大損失,如賠款白銀八百萬兩;俄國先後割占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到海,新疆西部等,總計約一百五十萬平方千米土地;圓明園遭到焚掠;中國喪失重大主權等。如此中華奇恥大辱,咸豐帝等既沒有頒《罪己詔》,也沒有採納正確意見,更沒有研究歷史教訓。咸豐帝死後,慈禧太后等將八位顧命大臣解職,並處死肅順等,將這次戰爭失敗的責任推到肅順等身上。慈禧太后等並沒有從清朝敗給英法聯軍中吸取教訓,而是忙著搞垂簾聽政,掌控皇權,鞏固皇權。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第三,甲午海戰(1894—1895年),日軍還是從海上打來,攻占丹東、旅順、大連、威海等,北洋艦隊覆沒,清軍失敗,簽訂《馬關條約》。條約規定,賠款白銀二萬萬兩;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收回中國),等等。慈禧太后等只顧得籌備和慶祝自己的壽辰等,也沒有研究海洋文化這塊短板,更沒有傾力加強海洋建設的決心和韜略。
第四,1990年,八國聯軍還是從海上打來,清軍失敗。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組成聯軍,先攻陷天津,繼攻占北京,並侵入紫禁城。慈禧太后帶光緒帝等先期離京,明明是出逃,卻美其名曰「西狩」,前往西安。翌年,《辛丑條約》簽訂,條約十七款,其中一款是,中國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期還清,原本和利息共計九億八千多萬兩!並將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慈禧太后殺了幾個「主戰派」敷衍了事,也沒有下《罪己詔》,更沒有在海洋文化建設方面做出根本性的改變。
以上四例,發生在道光帝、咸豐帝和慈禧太后統治時期,應當說,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以喪權辱國之罪,被永遠釘在中華歷史的恥辱柱上。
第五,清朝結束,民國建立。1937年,侵華日軍又從海上打來。本來淞滬會戰,國民軍占有優勢,但是日本海軍在杭州灣登陸,海陸夾擊,國民軍失敗。接著,三個月之間,一失上海,二失南京,三失武漢,四失長沙,五失廣州!
以上五例表明,中華歷史之辱,從海洋之殤開始。海洋之殤,源自海洋經濟、海洋軍事、海洋人才的落後和缺失,而背後深層的原因,還隱藏著海洋文化的短板。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的大國。中華文明由多元文化融合而成,主要由五種文化形態組成:一是中原農耕文化,二是西北草原文化,三是東北森林文化,四是西部高原文化,五是沿海暨島嶼海洋文化。
中原農耕文化主要是在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珠江中下游等地區,以農業所產為衣食之源,這是中華文明的基礎、主體與核心。農耕文化養育的皇帝,自秦始皇以來,長期在中國居於主尊地位。草原文化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的草原地區,以遊牧的牛羊為衣食之源。秦漢匈奴、隋唐突厥、元明蒙古等都屬於草原文化。草原文化養育的成吉思汗,建立了地跨亞歐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在一段時間內居於中國的主要地位。森林文化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大興安嶺以東到海,長城以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薩哈林島)以南等廣闊地域。人們擅長弓馬騎射,以狩獵的飛禽走獸、捕獲的魚類、採集的果實等為衣食之源。森林文化產生過唐朝渤海政權、與南宋對立的金朝,特別是清朝。高原文化的南詔、吐蕃等都是區域性的政權,沒有建立全國性的皇朝。而海洋文化呢?
我國在明清強盛時,海域從黑龍江入海口的韃靼海峽、日本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直到曾母暗沙,包括今黑龍江、吉林、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以及台灣、香港、澳門等沿海地區,廣大沿海暨海島居民以海洋產品和貿易、運輸等為主要衣食之源,擁有比較深厚的海洋文化。但是,跟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和森林文化相比,甚至跟高原文化相比,海洋文化存在明顯的文化短板。
在中國,遠的不說,從秦始皇到宣統帝,兩千一百三十二年間,歷朝皇帝都缺少海洋文化基因,都不重視海洋文化,所以海洋文化成為中華五種文化形態中的一塊短板。
到了15世紀,世界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西方海洋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崛起,稱霸海上。繼之,荷蘭等崛起。早在明代,而後在清初,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義大利勢力都到了中國。而後英國崛起,四處擴張,建立所謂的「日不沒國」。這個時期的清朝執政者仍沉醉於「天朝上國」「持盈保泰」的自我陶醉之中。中華文明的海洋文化短板,遇上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了敗仗,吃了大虧。中華國門被西方列強叩開,蒙受了歷史的奇恥大辱。
《清史稿·兵志·海軍》說:「中國初無海軍。」到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初四才成立海軍衙門(《清德宗實錄》卷二一五)。這時,距鴉片戰爭爆發已經過去道光、咸豐、同治三朝,達四十五年之久。直到宣統初,清朝軍艦能出海作戰的,只有「海籌、海圻等巡洋艦四艘,楚泰、楚謙、江元、江亨等炮艦十餘艘而已」(《清史稿》卷一三六)。清朝當局,反應何等之遲緩,又何等之無力!
一部中華文明沉痛的海洋文化短板史,驚醒中國人。歷史進入21世紀,中華已經跨入新時代。中國要走向世界,走向海洋。中國發展有了新的機遇。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全民重視海洋文化,制定海洋方略,建立強大海軍,發展海洋經濟,研究海洋科技,建設海洋強國。中華海洋文化,面臨新的機遇和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