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皇帝之壽 ——住在皇宮裡的皇帝不見得能長壽

皇帝之壽 ——住在皇宮裡的皇帝不見得能長壽

2024-10-10 21:20:40 作者: 閻崇年

  皇帝不僅是皇宮的主人,也是當時天下之主,可謂呼風喚雨,改天換地,隨心所欲。這麼自在,這麼得意,這麼任性,這麼享受,他們的壽命一定很長吧?本講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在北京皇宮君臨天下的有十四位,壽命最長的是永樂帝朱棣,65歲;壽齡最短的是天啟帝朱由校,23歲,平均壽齡約41.2歲。十四位皇帝中,沒有一位活到70歲的,他們壽齡在40歲以上的五位,其餘九位壽齡都在39歲以下。

  壽齡在60~69歲的,只有兩位,永樂帝65歲,嘉靖帝60歲。

  壽齡在50~59歲的,有一位,萬曆帝58歲。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壽齡在40~49歲的,有兩位,洪熙帝48歲和成化帝41歲。

  壽齡在30~39歲的,有八位,宣德帝38歲,英宗38歲,弘治帝36歲,正德帝31 歲,景泰帝30歲,隆慶帝36歲,泰昌帝39歲,崇禎帝34歲。

  壽齡在20~29歲的,有一位,天啟帝23歲。

  清朝皇帝在北京皇宮君臨天下的有十位,壽齡最長的是乾隆帝,89歲;壽齡最短的是同治帝,19歲,平均壽齡52歲。

  壽齡在80歲以上的,只有一位,乾隆帝89歲。

  壽齡在60~69歲的,有四位,康熙帝69歲,嘉慶帝61歲,道光帝69歲,宣統帝62歲。

  壽齡在50~59歲的,有一位,雍正帝58歲。

  壽齡在40~49歲的,沒有。

  壽齡在30~39歲的,有兩位,咸豐帝31歲,光緒帝38歲。

  壽齡在20~29歲的,有一位,順治帝24歲。

  還有一位壽齡不到20歲的,同治帝,只活了19歲。

  清朝十位皇帝中,壽齡在50歲以上的六位,其餘四位壽齡在39歲以下。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比明代皇帝,平均壽齡長11歲,但是以當代的眼光看,顯然明清皇帝的壽齡都並不長,至少比一般人想像的要短。以上這明清兩代二十四位皇帝,壽齡超過70歲的,竟然只有乾隆皇帝一人,正好應了那句老話:「人生七十古來稀。」

  皇帝去世的原因屬於宮廷機密,後人只能通過一些史料加以分析推斷,多有歷史疑案。但是明清皇帝死去的時間都是有記載的。學者經過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明清皇帝多數在冬、夏兩季去世。

  明朝十四位皇帝,崇禎不是病死的,景泰帝和泰昌帝是春、秋季去世,其餘十一位皇帝都在冬、夏兩季去世,其中宣德帝和英宗都是正月去世,大年還沒過完就死了。

  清朝十位皇帝,死於春、秋季的只有光緒帝和溥儀,其中光緒帝很有可能是被毒死的,而溥儀死時已經不是皇帝。其餘八位皇帝都死於冬、夏兩季。其中,順治、乾隆、道光三位皇帝,都是正月去世。

  就皇帝去世的季節而言,明朝和清朝的皇帝竟然驚人地相似。

  雖然皇帝的死因往往是宮廷疑案,並不是很清晰,但還是有一定的規律性。此處重點說一下心理因素對壽命的影響。

  第一,強勢皇帝陰影下的繼承人。

  明朝有兩位在位時間非常短的皇帝,一位是仁宗洪熙帝朱高熾,47歲繼位,48歲去世,在位九個月。他的父親就是永樂帝。他17歲被爺爺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26歲被皇父立為皇太子,在此後的二十一年裡,皇父對他忽冷忽熱,忽親忽疏,兩位親王弟弟也覬覦皇位而明爭暗鬥,朱高熾終日不安,長期壓抑,拖垮身體。另一位光宗泰昌帝朱常洛更是熬淘,他的父親萬曆帝遲遲不安排他出閣讀書,讀了書又很快讓他輟讀。他直到20歲才被立為太子,可以說,在他繼位前的三十八年中,一直生活在孤獨、恐懼和苦悶之中,結果繼位才一個月就死去。

  清朝的光緒皇帝長期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中,特別是大婚之後,他渴望施展才能,實現抱負,婚姻幸福,但是都被慈禧太后碾得粉碎。即使他不是被毒死的,也已經病入膏肓,病重難愈了。

  康熙皇帝雖然壽命不算短,但如果不是晚年糾結於立廢太子這個有關接班人的難題而患了中風,其實他應該有更長的壽命。

  從這幾位皇帝的經歷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對於壽命至關重要。生氣、著急和恐懼,是生命的三大殺手。

  第二,肆無忌憚與節制有常。

  皇帝深居皇宮,權力至高無上,靠什麼來節制和約束自己呢?明武宗正德帝就是一位肆無忌憚的人,他的豹房政治,他的荒淫酒色,都創造了歷史之最,最後在31歲就喪了命。明熹宗天啟帝則是缺乏教育的典型。他到16歲繼位時還是個無知頑童,沒有出閣讀書,當了皇帝以後更不好好讀書,任性,暴躁,結果23歲就死去了。

  乾隆帝是這些皇帝中壽命最長的,前面曾經介紹過他的膳單,通過他吃飯,可以感覺到他是一個有節制的人,有理想,有抱負,有愛好,有約束,把政余精力放在讀書、作詩、寫字、繪畫等文化藝術方面,修養心性。僅就吃飯來說,他在位時間那麼長,國家經濟狀況又好,頓頓大吃大喝也是有條件的,但他吃飯無非是有葷有素,有粗有細,有涼有熱,有湯有點心,營養均衡,這對健體延壽應該是有幫助的。乾隆帝回憶說:「予五十五年之間,無一日因微疾而不理事者。求仙素所鄙,即醫理並不識,亦惟慎起居、節飲食,以為養生之常道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