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繼承 ——越來越專制的選擇
2024-10-10 21:20:37
作者: 閻崇年
在中國帝制時代,皇帝不僅是皇宮的主人,而且是國家、民族的最高象徵,掌握國家最高的立法、祭祀、行政、軍事和司法大權。皇帝個人的素質、才能、品德、喜好等,對於國家、民族至關重要。因此,皇帝的選擇,皇位的繼承,與皇朝的盛衰,關係至為緊密。明朝的皇位繼承制度傳承了唐宋傳統,實行嫡長繼承制,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而清朝皇帝因有東北森林文化的滋養,所以在皇位繼承制度上幾經變革。
讓我們對清朝皇位繼承演變的軌跡做個簡單的歷史回顧。
第一,貴族公推制。清朝皇帝的選擇,清太祖、太宗時是由貴族會議推選。清朝的奠基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是當時天下之精英,是各路英雄之俊傑。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始稱雄。但是,各部首領不服。努爾哈赤逐步征服了建州五部,也就是蘇克素滸河部、哲陳部、董鄂部、完顏部、渾河部,又征撫了長白山三部,也就是鴨綠江部、朱舍里部、訥殷部,再將東海女真、黑龍江女真逐個部落征撫,還使海西女真扈倫四部——哈達、輝發、烏拉、葉赫逐個臣服。除了統一女真各部,努爾哈赤還要東對朝鮮,西對蒙古,南對明朝。最後,努爾哈赤是歷史的勝利者。所以,努爾哈赤黃衣稱朕,是經過長期激烈較量取得勝利的結果。滿洲貴族和部分蒙古貴族共同推舉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後稱天命汗。
皇太極、順治的登極,都是諸王貝勒大臣認真討論、反覆醞釀、彼此協調、政治平衡的結果。順治六歲登極,真正掌握實權的是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在當時清朝統治階層中是最突出的英傑人物。
第二,皇帝遺命制,也就是上一個皇帝臨死前決定下一個皇帝的人選。從順治開始皇位繼承改為遺命制。康熙繼位,由順治帝遺命;雍正繼位,由康熙帝遺命(當然其中仍有歷史疑案);同治繼位,由咸豐帝遺命。順治皇帝臨終時,孝莊皇太后同己的意見。可見這時的皇位繼承還有一定的透明度,有一丁點民主味兒。
第三,秘密立儲制,也就是皇帝生前就秘密決定接班人。雍正朝實行秘密立儲制,就是皇帝生前確定皇位繼承人,但不宣布,秘密立儲。這樣做的好處,一是避免被指定的皇太子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二是避免皇太子周圍結黨,威脅皇權;三是避免其他皇子之間爭鬥廝殺,以奪取皇太子的地位;四是激發皇子們嚴以律己,爭取向上。這項制度促生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實際上只有乾隆、道光、咸豐三朝,因為嘉慶帝繼位是乾隆帝禪讓。秘密立儲制最大的缺陷是,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完全由皇帝一個人暗箱操作。如道光秘密立後來的咸豐帝奕詝為太子,選人不當。
第四,懿旨定儲制,即皇帝死後由太后決定接班人。同治帝身後,光緒帝載湉、大阿哥溥儁、宣統帝溥儀,都是由慈禧皇太后懿旨決定。皇帝並不參與,朝廷大臣不予議論,而由慈禧皇太后獨斷專行。載湉和溥儀兩任皇帝繼承皇位,既不是滿洲貴族會議推舉,也不是用遺詔形式,更不是秘密立儲,而是由慈禧皇太后「一言而定」。其選擇標準,一是幼童,便於太后垂簾;二是處在愛新覺羅氏與葉赫那拉氏兩個家族的交叉點,以維持這兩個家族的統治。這在明清是沒有先例的。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貴族參與程度愈來愈低,直至一人獨斷;從皇帝獨斷,又到皇太后獨斷。這同當時世界發展的民主潮流是完全相悖的。
嘉慶、道光以後,清朝不自覺地或被迫地參與世界範圍近代社會的競爭。然而,皇帝卻一代不如一代——嘉慶帝為庸君,道光帝為愚君,咸豐帝為懦君,同治帝為頑君,光緒帝為哀君,宣統帝則為幼君。特別是慈禧皇太后,不懂軍事,不懂政治,不懂文化,不懂工農商學兵,不會弓馬騎射,更不懂近代科技,憑一點小聰明、小權術,卻成為中華四萬萬民眾的「女皇」,怎能不敗於世界列強!清朝皇位繼承制度選出的最後三位皇帝,是六歲的同治帝、四歲的光緒帝、三歲的宣統帝,而他們面對的國際對手都是誰呢?
美國:林肯(1809—1865),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恰與咸豐、同治同時,以反對蓄奴的政治綱領贏得大選,主張廢除奴隸制度,發表《解放宣言》,平定南方叛亂,進一步掃蕩了奴隸制度,捍衛了國家統一。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1819—1901),英國女王,與慈禧太后大體同時。英國工商業快速發展,號稱「日不沒國」。英國有女王,也有國會。維多利亞女王在任期間嚴格遵守憲法原則,決不逾越法定權限。
法國:拿破崙一世(1769—1821),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在位時間相當於乾隆、嘉慶時期。1799 年通過「霧月政變」奪取政權,1804 年加冕為皇帝。在任期間建立歐洲霸權,進兵俄國,數次打敗反法同盟,後兵敗被囚於聖赫倫那島。
德國:俾斯麥(1815—1898),普魯士和德意志第二帝國首相,與咸豐、同治、光緒同時。他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德國,對內推行高壓政策,被稱為「鐵血宰相」。
日本: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首相,執政時間大體與同治、光緒同時,曾在英國學習海軍。在任期間,起草《明治憲法》,在廢除日本封建制度、建立現代國家中起過重大作用;發動甲午戰爭,並取得勝利,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俄國: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俄國皇帝,大體與同治、光緒同時,於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即位,之後廢除農奴制度,並進行財政、文化、司法、軍事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任期被譽為「大改革時代」。通過與清朝簽訂《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強占中國約一百五十萬平方千米土地。
慈禧太后及其傀儡皇帝同治、光緒、宣統,恰與美國林肯、法國拿破崙、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德國俾斯麥、日本伊藤博文、俄國亞歷山大二世等同時代,這些孤兒寡母,怎麼可能與之相匹敵呢?
司馬遷有句名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晚清,西方許多國家已經實現工業化、民主制,清朝還是家天下、君主制。清末同、光、宣三朝,慈禧太后通過「聽政—訓政—親政」實行統治,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逆天時,怫民意,不鑑古,拒通變。因此,清朝的覆亡,民國的興起,既是歷史的必然邏輯,也是民意的自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