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新生 ——從皇宮到故宮再到故宮博物院
2024-10-10 21:20:47
作者: 閻崇年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永樂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宮奉天殿舉行盛典,向天下宣告:北京宮殿,今已告成。到2020年,故宮已經六百年了!故宮六百年的歷史是輝煌的,也是曲折的。它從明皇宮到清皇宮,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幾經蟬蛻,幾度新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第二年,清朝滅亡;民國建立,歷經艱難。從清朝皇宮演變為故宮博物院,紫禁城所收藏和皇帝享用的寶物,成為博物院的藏品,從而成為屬於人民的國寶。從「宮」到「院」,這條道路,走了幾百年。
辛亥革命以後,故宮一分為二:後宮仍為舊皇家禁地,前廷於1914年2月4日成立國家古物陳列所,將瀋陽故宮和避暑山莊等處文物集中轉運過來,暫存於武英殿等處,並利用武英殿西配殿開放。
1924年11月5日下午4時10分,溥儀等清皇室成員搬離故宮。11月7日,臨時執政府發布命令:清理原宮內公產私產,昭示大眾。善後委員會由政府和清室雙方人士組成。點查清宮物品,以宮殿為單位,逐件編號,依序登錄。經過五年多時間,清宮物品清點結束,隨後出版《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共6編28冊,載錄每一件文物的編號,品名,件數以及參點人員、監視人員的姓名。清宮遺留物品,有117萬件之多,留下完整記錄。這些文物就成為後來故宮博物院的藏品。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在乾清宮前舉行隆重典禮。這一天,神武門上鑲嵌李煜瀛手書顏體大字「故宮博物院」青石匾額。當天,故宮正式開放。自永樂建宮五百多年來,人們第一次可以遊覽故宮中路三大殿和後三宮等宮殿,兩天內前來參觀的多達五萬人。
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故宮又一分為三,後宮部分為故宮博物院,前朝部分為古物陳列所,午門外兩廡及端門為國立歷史博物館。之後,故宮逐漸合而為一,古物陳列所併入故宮博物院,午門外兩廡及端門建築也交故宮博物院。另建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後合併為國家博物館。這項分割與合併,直到 2008 年才結束。
故宮博物院的成立,象徵著宮廷文物從君有到民有、從君愛到民愛、從君享到民享的劃時代的轉變。
先說從君有到民有。在古代中國,掌握著至高權力的帝王,必然是全社會最高端、最精美、最稀缺、最珍貴物品的擁有者、收藏者、享用者。經過歷代傳承和融匯,這些國寶最終為國家所有、民眾共享。
1949年,改天換地,發展空前。百年以來,幾代中國人對故宮古建和文物的守護、利用與研究,都做出了各自的重大貢獻。不少社會賢達以愛文物、愛國家之心,從文物市場以重金購買文物,捐獻給國家。僅以張伯駒為例。張伯駒(1898—1982)曾以重金購藏被溥儀攜帶出宮的西晉陸機《平復帖》、隋展子虔《遊春圖》、趙孟 草書《千字文卷》收藏。《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最早的一件名人墨跡,他愛同身家性命,抗日戰爭中曾把此帖縫在隨身穿的棉襖里避難。隋展子虔《遊春圖》是我國現存捲軸山水畫中最古老的一幅,張伯駒變賣房產並搭上夫人的首飾才將其買來。後張先生將《平復帖》《遊春圖》和《千字文卷》等書畫巨品無償地捐獻給國家,成為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故宮博物院在景仁宮特設景仁榜,將捐獻者姓名鐫刻於牆上,並出版《捐獻銘記》,以做永久紀念。
還有就是從君享到民享。昔日民眾不能涉足的皇家紫禁城已成為今天民眾可以暢遊的故宮博物院,故宮和故宮博物院受到國人和世人的空前關注和熱愛。參觀故宮,共享故宮,這個現象,日趨鮮明。以2011年巴黎羅浮宮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羅浮宮全年接待遊客總數為860萬人次,故宮博物院全年參觀人數為14112384人,約為羅浮宮參觀人數的兩倍。據統計,2016年北京故宮接待國內外觀眾達1601萬人次,2018年則達到1740萬人次。故宮成為迄今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院。
六百年的故宮,依靠中華文化養育,而成為中華文化寶庫。
從宋宮到清宮,北京故宮的直接收藏,可以上溯到北宋汴梁,曲折歷程,已有千年。宋代宮廷收藏豐富,「靖康之亂」後,典籍寶器,悉歸於金;宋高宗遷都臨安,又廣泛收藏。蒙元興起,先滅金朝,再滅南宋。南宋滅亡,宮廷收藏隨著元定鼎大都(今北京),也運到大都。元亡明興,明大將徐達將元朝內府所藏運到南京;永樂帝遷都北京,寶物回到北京。明亡清興,明朝宮廷藏品又為清廷所有。所以,清宮承接的文物,是中國歷代宮廷收藏的總匯。
故宮的建築、人物、珍寶——器物、服飾、珠寶、書畫、典籍、檔案等——早已不是皇家的財富,而是士人、匠師、能工、夫役等,用鮮血、智慧、汗水和生命凝聚的,是中華民族的珍貴財富。後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既應抱以敬畏之心、讚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更應行以守護之職、關愛之舉、學習之實、弘揚之責。
故宮既是中華的,故宮更是世界的。故宮博物院早在1987年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驕傲,而且是世界文明的瑰寶。故宮六百年證明:中華民族已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輝煌的貢獻,而且正在做著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