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江南 ——康熙帝如何開解南方漢人心中的結?
2024-10-10 21:18:10
作者: 閻崇年
康熙帝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四十六年(1707年),也就是從三十一歲到五十四歲期間,離開皇宮,六下江南,共五百二十天。其中第五次南巡時間最長,達一百一十八天。他是清朝十二位皇帝中,第一位航經運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六條大江河的皇帝,開創了清帝南巡的先例。
明亡清興的歷史大變革激起強烈的滿漢民族矛盾和文化衝突,到康熙第一次南巡時,整整一百年間,沒有完全化解。努爾哈赤的屠殺漢儒,皇太極的七掠中原,多爾袞的強令剃髮,使得中原漢人對立情緒強烈。這是康熙帝從三代先祖手中接過來的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這個歷史包袱至少打著三個死結,一是文化之結,二是君臣之結,三是官民之結。
康熙帝南巡,第一個期待是化解文化之結。為此,他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祭孔子。康熙帝從小就讀孔子的《論語》,孔子在他心目中是至聖先師。康熙帝第一次下江南,到曲阜孔廟,步入大成門,進入大成殿,向孔子塑像和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禮。康熙帝還御書「萬世師表」,懸額殿中。接著,參觀杏壇和孔林,行三叩禮。
第二,祭岱廟。岱,指的是泰山;祭岱廟是祭祀五嶽之首泰山之神。秦皇、漢武等都曾封禪泰山。這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康熙帝到泰安,躬祀泰山之神,登泰山極頂,到日觀峰,表明他對儒家傳統文化認同景仰,頂禮膜拜。
第三,祭明陵,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康熙帝南巡,連續三次親祭明太祖孝陵,在第三次南巡時,為明孝陵題寫「治隆唐宋」 碑。
第四,祭禹陵,也就是傳說中治水的古代聖王大禹的陵墓。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時到了紹興會稽山山麓。他到大禹陵前,親撰祭文,祭奠禹陵,行三跪九叩禮。
康熙帝的「四祭」——祭孔子、泰山、明陵、禹陵——是向天下宣告:接受漢族儒家文化。
康熙帝南巡,第二個期待是化解君臣之結。
清朝滿洲官員占主導地位,漢官常有不滿情緒。康熙帝通過南巡活動,儘量緩解漢族官員的不滿,採取許多懷柔、籠絡措施,比如,給他們「八賜」——賜匾、賜字、賜宴、賜物、賜銀、賜食、賜見、賜官,表示對漢官的信用和器重。
康熙帝南巡到德州,聽說安徽宣城梅文鼎(1633—1721)的天文數學造詣很深,便讀他的《歷學疑問》三卷,並帶回宮中仔細閱讀,親筆圈點並貼簽批註。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時,將梅文鼎召到御舟上,跟他討論天文曆法,不知不覺就談了一個時辰。就這樣,連續三天請他到御舟上討論天文曆法。康熙帝稱讚他是「真僅見也」,是康熙帝所見到的唯一一位具備這麼豐富的天文曆法知識和高超學術水平的人!因梅文鼎年老,不便到京任職,康熙帝便賜其御書、匾額等。梅文鼎在數學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不僅能吸收西方數學的成就,還對《明史·歷志》正其誤、補其缺。他平生勤奮,手抄雜書不下數萬卷,年八十九而卒。今安徽省宣城市有梅文鼎紀念館,館前樹立梅文鼎塑像,以紀念這位科學家。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到江寧(南京),遇上一件事。江寧知府陳鵬年是個清官,下令將暗娼老窩端掉,改為鄉約講堂,堂內張寫《聖諭十六條》,懸掛「天語叮嚀」匾。有人告發他對皇帝大不敬,定罪「論斬」。江寧織造曹寅向康熙帝免冠叩頭,為陳鵬年求情:磕頭磕到石頭台階上咚咚有聲,以致鮮血蓋住了額頭。康熙帝將陳鵬年免死,讓其到皇宮武英殿修書處效力。後雍正時陳鵬年做河道總督,碰到黃河決口,他自己請求前往築壩,堵塞決口,廢寢忘食,風雨不辭,竟然積勞成疾,死在工所。他家有八旬老母,官員一看,室如懸磬,窮得一無所有。雍正帝說,陳鵬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臣!
康熙帝通過南巡,消除同漢官特別是江南漢官的隔膜,增進了君臣感情。這裡講一個康熙帝同宋犖(luò)的故事。宋犖的父親宋權,河南商丘人,任明朝順天巡撫,剛上任三天,崇禎帝吊死。宋權投降清朝,仍任原官,後上書三條建議,一是給崇禎帝發喪,二是免除明末加派糧餉,三是選賢任能,都被採納。他的兒子宋犖十四歲得蔭三等侍衛,康熙朝歷官知府、布政使、巡撫、尚書等,幾與康熙一朝相始終。康熙帝與宋犖君臣關係親近。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正值宋犖任江蘇巡撫。宋犖送蘇州太湖洞庭山出產的綠茶,康熙帝很喜歡,賜名「碧螺春」。從此,碧螺春茶天下聞名。
康熙帝還送給宋犖老花鏡,又看到他年老牙口不好,就賜給宋犖內府所制豆腐,並派御廚到宋犖衙署廚房,向他的廚師傳授做法,供宋犖後半輩子食用。宋犖感激涕零,以此為殊榮。宋犖三次接駕康熙帝南巡,年老致仕回鄉,享年八十。
康熙帝與宋犖之間,不似君臣拘謹,而是交互往來,情誼日增。
康熙帝六次南巡,廣泛接觸漢族官員,對增進君臣了解、消解君臣隔膜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康熙帝南巡,第三個期待是化解官民,特別是滿官與漢人的夷夏之結。
漢人,特別是江南漢人,對多爾袞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非常仇恨,刻骨銘心。康熙帝南巡的一個期待是,籠絡士紳,維繫民心,化解歷史積怨,消解官民之結。康熙帝到南京,經明故宮,往明孝陵,荊榛滿目,一片蒼涼,下令加以保護與修整。
他每到一地,都減免田賦。如第三次南巡,命將全省積欠錢糧盡行蠲(juān)免;第四次南巡,遇村民失火,派侍衛等撲滅後,命每被火燒毀房屋一間,賞銀三兩。
康熙帝六下江南,前後跨度二十四年,基本達到了化解文化、君臣、官民三結的期待,取得良好效果。但其鋪張浪費,亦不可忽視。康熙皇帝每次南巡,不是輕車簡從幾十人,而是成千上萬人,地方接待費用極高。的確,皇帝南巡,也有苦累官民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