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愛祖母 ——奶奶和康熙帝的祖孫情
2024-10-10 21:18:06
作者: 閻崇年
《大學》說:「為人子,止於孝。」對長輩,做到孝順,不算很難;做到孝敬,不算太難;做到孝愛,心靈相通,的確很難。
康熙帝從小生活在一個龐大的皇帝家庭里,他又營造了一個更龐大的皇帝家庭。這個家庭高峰時有六代人:太皇太后、太后太妃、皇后妃嬪五十五人,子女五十五人,孫、曾孫一百五十餘人。在康熙帝心目中,分量最重的是太皇太后。他八歲喪父,十歲喪母,全靠祖母太皇太后撫育教訓。於是,康熙帝把兒孫的親情和孝敬合在一起,給了祖母。康熙帝十四歲親政,還是少年,他在政事方面求教祖母。康熙帝每日下朝後第一件事就是到慈寧宮向祖母請安。早晚問安,親睹慈顏,面稟朝事,聆聽訓誨。少年天子十分珍視每天與祖母的會面,這是他日理萬機的生活中盡享親情的時刻,更是他以政事求教祖母的機會。處理好國家大事,使社稷長治久安,是對祖母最大的孝。
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打算先往關外拜謁太祖、太宗山陵,再到遵化拜謁父親世祖山陵,但太皇太后很想去看一看自己兒子順治的孝陵,建議皇孫先去拜謁孝陵。康熙帝順應祖母的心意,改變行程。這樣,十七歲的康熙帝陪著祖母太皇太后、嫡母孝惠皇太后,皇后赫舍里氏隨行,前往祭謁順治帝的孝陵。像這樣,太皇太后、皇太后、康熙皇帝和皇后三代四人一起謁陵,有清一代,只此一例。
康熙帝又陪同皇祖母去五台山禮佛,完成皇祖母的又一個心愿。山西五台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元、明以來,大批蒙古信徒來到這裡,在菩薩頂修建了多座喇嘛廟。清初皇家對五台山喇嘛廟極為重視。孝莊太皇太后自幼信奉喇嘛教,去五台山是她多年的心愿。
為陪祖母到五台山進香,康熙帝自己先往五台山,抵達菩薩頂,住了四天,其間,對道路、修廟、行宮、食宿、日用、物資等,親自安排,做了準備。其中最險要路段是長城嶺,康熙帝特別赴長城嶺,親自試驗是否可以抬轎子過去。果然,山勢太陡,抬轎人站立不穩,難以攀登。康熙帝返回後如實稟告祖母,但祖母仍不願放棄多年的願望,還是要去五台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三十歲的康熙帝陪同太皇太后前往五台山。走到長城嶺,改為八人暖轎,他親自前後扶掖,左右照顧。太皇太后念及抬轎步履艱難,便提出還是換為乘車。康熙帝勸請再三,祖母不允。不得已,康熙帝就順從祖母,乘車前往,但是他悄悄命轎子跟在後面。走了幾里路後,康熙帝見祖母乘車太不安穩,便請乘轎。祖母說:「我已經換車了,轎哪能馬上就到呢?」康熙帝說:「轎子就在後面跟著呢。」祖母高興地拊著皇孫後背說:「車轎細事,且道途之間,你誠意無不懇切,實為大孝。」
道路愈走愈險,太皇太后終於對孫子說:「道路太危險了,我到此而止,已經盡到了所有的誠心,五台山各廟的禮佛,由皇帝代我拈香行禮,就像我親自拜佛一樣。」於是,康熙帝令皇兄福全等扈從祖母先行返京,他本人到菩薩頂代禮諸寺。七天後,祖孫平安回京。
後來,康熙帝以自己的體會告誡兒孫們:「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斯可謂真孝者矣。」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康熙帝對祖母的孝,還表現在祖母生病的時候。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八月二十八日深夜,太皇太后突然中風,右肢麻木,舌頭髮硬,言語不清。康熙帝親自為祖母侍奉湯藥,直到夜半。此後數日,康熙帝每日兩三次去祖母宮中問安。康熙帝決定前往白塔寺進香,為祖母祈福,正準備從宮中動身時,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如注。近侍請求等雨停後再去,康熙帝不允,毅然冒雨前往。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孝莊太皇太后病復發,康熙帝在慈寧宮祖母的床邊席地奉侍,晝夜不離,衣不解帶,不吃不睡。太皇太后入睡後,康熙帝隔著帷幔靜候,席地而坐,一聽到太皇太后有聲息,馬上到床前,凡有所需,親手奉上。三十五個晝夜,衣不解帶,目不交睫,竭力盡心,唯恐聖祖母有所需要而不能備,所以凡是祖母所需,無不備具,僅糜粥之類,就準備了三十多種。十二月初一凌晨,隆冬季節,寒風刺骨,康熙帝率王公大臣從乾清宮出發,步行前往南郊天壇為太皇太后祈願。康熙帝讀祝詞的時候,跪在祭壇前,涕淚滿面,淚滴成冰。陪祀大臣,無不感泣。
孝莊太皇太后臨終,拊著孫兒康熙帝的後背,流著眼淚讚嘆說:「因我老病,你日夜焦勞,竭盡心思,諸凡服用,以及飲食之類,無所不備,我其實不想吃東西,勉強吃一點不過藉此支吾,安慰你心,誰知你都提前準備在那裡,如此竭誠體貼,孝之至也。惟願天下後世,人人效法皇帝如此大孝。」
《中庸》說:「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孝敬長輩,既在生前,也在身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后病逝,七十五歲。康熙帝一連十多個晝夜,流涕嗚咽,號痛不止,居住圍帳,水漿不入,以致昏迷。孝莊梓宮安放在慈寧宮內,直到來年正月十一日發引,康熙帝晝夜不離,日夜哀哭。孝莊梓宮遷到朝陽門外殯宮,發引之時,他堅持步行;途中每次更換槓夫時,他必跪於道左痛哭,到達奉安處,一刻也不停聲。祖母臨終及病故後,康熙帝連續六十天衣不解帶。到正月下旬御門聽政時,需要人扶掖前行。康熙帝晚年的高血壓及心臟病等疾患,就是因祖母大喪和太子廢立憂傷而落下的病根。
從孝莊病逝到康熙帝自己故去,其間三十五年,他前往遵化祭謁暫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時刻緬懷祖母的慈恩。
康熙帝既要孝奉太皇太后,又要孝侍皇太后,長達五十六年。可以說,康熙帝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給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盡孝中度過的。《孝經》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子對待父母長輩,「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就是說,父母長輩起居,要敬愛關照他們;父母長輩養老,要能讓他們快樂;父母長 輩患病,要減少他們痛苦;父母長輩去世,要沉痛懷念哀悼。
我說,孝子必忠國家,孝子必愛百姓。連父母都不愛,能熱愛人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