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玄燁 ——自強勤學的他經歷了什麼磨鍊?
2024-10-10 21:18:00
作者: 閻崇年
康熙帝有一個不平凡的童年,對他的一生影響深遠。他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出生在北京皇宮景仁宮,是清朝第一位出生在北京皇宮的皇帝。當時,他的父親順治帝十七歲,母親佟妃十五歲。他是順治帝的第三個兒子,取漢名玄燁。玄燁生來就貴為皇子,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錦衣玉食,讓普通百姓羨慕不已。但是,他所遭受的磨難也是普通百姓想像不到的。
玄燁的童年很少享受到家庭的親情和溫暖,沒有在父母膝下享受過一天歡樂。直到晚年他還說:「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抱歉之處。」清朝內廷制度,皇子、皇女出生之後,母親不能撫養,要交給乳母、保姆養育。玄燁出生之後,不僅沒有一個和父母同居一室的家,而且連母親也不在身邊。他是獨居一處,由乳母、保姆等哺育、照顧,由宮女、太監等服侍、陪伴。二到七歲的六年間,他的皇父順治帝上演了與董鄂氏的愛情悲喜劇,皇父根本無心也無暇顧及他,他沒有享受到父親的關愛與教育。八歲時,他痛失皇父。玄燁給皇父守靈、默哀、祭拜、哭號,幼小的心靈受到巨大的打擊和創傷。到他十歲時,生母佟氏又病死了,玄燁晝夜守靈,水漿不入,哭聲不停。一個才十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弔,實在可憐,這是人生幼年的最大不幸。
玄燁童年時期父母早亡,他特別得到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撫育和教誨。祖母教育他做人的規矩,凡飲食、行動、言語,都有規矩和尺度。即使平時獨處,也不能違反規矩。行、動、坐、臥,不可回顧斜視。如果有做不到的,就會受到批評。祖母的愛憐撫育稍微彌補了玄燁缺失的母愛和父愛。康熙帝後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賴是以克有成。」他還回憶說:「朕自八歲父親賓天,十歲母親崩逝,朕那時年齡還小,對他們的音容已經記憶不真,沒有機會給他們盡孝,至今都感到遺憾。幸虧有聖祖母太皇太后鞠養教誨,才能成人。」
世代主要居住在東北山林的滿洲人和西北草原的蒙古人,來到中原後容易感染痘症,痘症最嚴重的是出天花。當時這種病沒有特效藥,傳染厲害,死亡率高,所以宮廷里談「痘」色變。玄燁在兩三歲時搬到皇宮外去避痘,這個避痘,不是避免自己出痘,而是如果出痘了,避免傳染皇宮裡的人。玄燁在宮外住了兩三年,到四五歲的時候果然出天花了,發燒,疼痛,煩躁,恐懼,沒有特效藥,全靠他自身的抵抗力和乳母、保姆、宮女、太監的精心照料,才九死一生,躲過一死。這場病災使玄燁臉上留下痘痕,就是麻子。玄燁出宮避痘,祖母太皇太后心疼他,經常派蘇麻喇姑去照料。蘇麻喇姑原是孝莊的陪嫁女,經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為人祥和厚道,宮廷閱歷豐富。小玄燁不僅從她那裡學到不少知識,而且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後來,玄燁的皇父順治帝患天花不治去世,考量皇位繼承人時,曾經出過天花而終生免疫就成為一項重要條件,出過天花的玄燁因禍得福,榮登大位。
玄燁的身上有滿洲、蒙古和漢人的三種血緣。
玄燁曾祖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祖父是清太宗皇太極,父親是清世祖福臨,這是他的滿洲血統。玄燁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是蒙古族,為成吉思汗後裔,所以他有四分之一的蒙古血統。玄燁的母親佟氏為漢人,所以他有漢族血統。
康熙帝繼承三種血緣,使他從小受到三種文化的薰陶,養成了三種品格——勇武與奮進,繼承了滿洲人的性格;高遠與大度,受到了蒙古人的薰陶;仁愛與韜略,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
避痘結束後,玄燁回到宮裡,五歲開始讀書寫字,除了學習滿洲語文、蒙古語文之外,還學習漢語文。漢語文中的「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儒家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在他的幼小心靈里種下了種子,給了他深刻的原生性影響。玄燁從小意志堅強,耐性過人。他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四書」,按照傳統的學習方法,先念,就是朗讀;後背,就是背誦。他給自己立下規定:每一段、每一篇,都要朗誦一百二十遍,然後背誦一百二十遍,直到滾瓜爛熟,融會於心。
磨難使玄燁自律。他說:「從小讀書,就知道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到老都平安無恙。」玄燁從小就決心「三戒」——戒酒、戒色、戒小人。他終生不酗酒,不荒淫,不親昵小人。
一天,順治帝問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五子常寧,長大之後有什麼志向。皇五子常寧因剛三歲,不能回答。皇二子福全回答說:「願做賢王。」皇三子玄燁從容答道:「等長大了效法皇父,勤勉盡力。」皇父聽了,稱讚他有遠大的志向,對他另眼相看。
從玄燁的童年來看,一個人小時候吃點苦,受點罪,經過坎坷,受過磨難,可能對他以後個人的成長、事業的成功,會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吃苦與磨難可以錘鍊人的意志,幫人增長見識、增強勇氣,培養良好品格。所以,小孩子吃點苦頭,受點磨難,應是好事,不是壞事。
《孟子·告子下》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患既使人痛苦,憂患也激人奮進。玄燁雖然童年物質生活優裕,但也遭受了人間之大不幸。玄燁在「不幸」面前沒有怯餒、退縮、消沉、頹廢,而是變「不幸」為「有幸」,勤奮學習,磨鍊意志,培養了自信、自立、自奮、自強的精神,汲取了前進中的寶貴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