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寧錦大捷 ——明軍為何反敗為勝?

寧錦大捷 ——明軍為何反敗為勝?

2024-10-10 21:16:50 作者: 閻崇年

  就在天啟皇帝生命的最後兩年,遼東戰場出了一位不怕死的人,名叫袁崇煥。他提出「憑堅城,用大炮」的方略,先後兩次打敗後金騎兵,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暫時遏制了後金軍南下的腳步。

  先看寧遠大捷。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八旗大軍指向袁崇煥堅守的寧遠城(今遼寧興城一帶)。明遼東經略高第是個閹黨分子,膽小如鼠,他命令軍民全部撤退到山海關以內。山海關外有個小官寧前道袁崇煥,堅決不撤,他要率領兵民萬人,守衛遼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寧遠城。高第命令他撤,他說:「我是寧前道,官做在這裡,應當死在這裡,我堅決不離開。」別人說他兵單勢薄,他說:「我一個人獨臥孤城也要阻擋敵人!」袁崇煥率領軍民抓緊修繕城池,堅壁清野,清查內奸,在城牆上部署了從葡萄牙進口的紅夷大炮。剛部署完,後金軍號稱二十萬大軍就到了寧遠。

  二十三日,後金軍四面圍城。袁崇煥指揮從城上放紅夷大炮,一炮殲敵數百。後金收兵回營。

  二十四日,後金軍推著楯車,掩護兵士,靠近城牆,挖城打洞。袁崇煥親自帶勇士從城上用鐵絲吊火球順下,火燒後金挖城士兵。後金企圖挖洞攻城,遭到失敗。明軍又在城上施放紅夷大炮,炮打之處,一片火海,八旗官兵,死傷遍野。兵士搶運屍體,到遠處磚窯焚化。天晚,後金軍又撤回大營。

  二十五日,努爾哈赤親自督戰,後金軍再度蜂擁攻城。八旗兵退縮,不敢前進,巴雅剌(護軍)揮刀督陣,兵士進而再退,退而再進。突然,大炮再發,所擊之處,一片火海,八旗官兵,人仰馬翻。此時,一片哭聲響起。從城上遙望,見後金一員大將受傷,用皮革包裹,眾兵抬著,號哭奔逃。這個受傷的大將是誰?根據史料記載,此戰後金軍沒有一個貝勒受傷,所以有人認為,這個受傷的大將就是後金軍統帥努爾哈赤。

  二十六日,後金軍一部分繼續攻城、掩護撤退,一部分涉冰渡海,燒了寧遠的後方基地覺華島。

  就這樣,寧前道袁崇煥堅守寧遠,取得勝利,打破了後金常勝的神話。

  明軍取得寧遠大捷後,天啟帝提拔袁崇煥為遼東巡撫,袁崇煥組成一條山海關—寧遠—錦州的關寧錦防線。遼東經略王之臣駐山海關,巡撫袁崇煥駐寧遠,總兵趙率教駐錦州,分兵御守,互相援應。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同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可能因為炮傷感染,死去。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為雪父之仇,也為鞏固汗位,又策劃發動了進攻寧遠和錦州的寧錦之戰。

  天啟七年(1627 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極率領八旗軍,分左、中、右三路,兵臨錦州城下,距城一里,安營布兵,包圍錦州。皇太極吸取寧遠失敗的教訓,改變了強攻的戰術。他先派人招降,明守城總兵趙率教應付、和談、拖延。第二天,皇太極率軍攻城,趙率教督兵嚴守。就這樣,皇太極戰不勝,又和談;談不成,再攻城。和戰交替,半個多月。趙率教堅持袁崇煥的經驗,「憑堅城」,也就是依靠城池固守,不出戰。

  皇太極見錦州城攻不下,就留下部分軍隊繼續圍困錦州,親率主力去攻打寧遠。

  二十八日,後金軍進抵寧遠。皇太極說:「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看來是志在必得。

  袁崇煥派出名將滿桂率精銳出城,背依堅城,城上有火炮掩護,兩軍馳突,馬頸相交,矢鏃紛飛,戰況非常激烈。明軍驍勇殺敵,後金軍招架不住,退回錦州。

  皇太極率軍退回錦州後,發動八旗官兵,再次攻打錦州城。明軍全面御守,施放大炮,八旗不敵,敗下陣來。

  總計,寧錦之戰,先錦州,後寧遠,再錦州,大小數十戰,後金戰敗而去。明軍官兵,人人敢死,建立了數十年未有之武功!

  自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向明朝挑起戰爭,到天啟六年(1626年),八年以來,明朝一失撫順,二失清河,三失開原,四失鐵嶺,五失瀋陽,六失遼陽,七失廣寧,八失義州,沒有打過一場勝仗。而寧遠和寧錦之戰卻恰恰相反,後金一敗再敗,而明軍一勝再勝。人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

  當然,兩軍勝敗的原因是複雜的、多元的,其中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明軍之長是「憑堅城,用大炮」,之短是「野戰爭鋒,馬頸相交」;後金軍之長是「集中兵力,騎兵衝突,拼死決鬥,速戰速決」,之短是「攻占堅城」。

  明朝遼東巡撫袁崇煥的高明之處是「憑堅城,用大炮」,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當然,軍隊的後面是政治,明廷君主無能、政治腐敗是其遼東最後敗局的根本原因。

  天啟七年即天聰元年(1627年)五、六月,袁崇煥指揮遼軍取得寧錦大捷,展示出他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立下大功。明朝上下,舉國相慶,封功論賞。但是最大的功臣袁崇煥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表彰和尊崇,反而遭到排擠和打擊。袁崇煥憤而辭職,黯然回鄉。

  這時,天啟皇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