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之謎 ——萬曆帝的皇陵總是出岔子?
2024-10-10 21:16:20
作者: 閻崇年
萬曆帝這一生最重視的工程莫過於他自己的壽宮,也就是自己的陵墓——定陵。但這個大興土木的定陵,最後卻沒有成為萬曆帝期待的萬年吉地。何以見得?
萬曆帝二十歲就著手修建壽宮——自己的陵墓,這是有原因的。他的皇父隆慶皇帝生前沒有營建陵墓,死後匆匆建陵安葬,不僅陵墓規制偏小,而且陵址也沒選好,沒過幾年就發生地基塌陷。他最敬佩爺爺嘉靖帝,在生前營建了一座豪華的永陵,所以,他對自己的陵墓非常重視。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萬曆十一年(1583年)正月,萬曆帝下了一道諭旨,提出要在閏二月親自到昌平天壽山春祭,同時勘選壽宮基址。同年九月,萬曆帝第二次奉太后、率后妃等,前往天壽山勘定壽宮吉地。經過反覆比較,他決定壽宮吉地就在大峪山。
壽宮吉地選定後,萬曆帝很高興。一年以後,萬曆十二年(1584年)九月,萬曆帝同兩宮皇太后和眾后妃,並有內閣大學士和吏、戶、禮、兵、刑、工部的尚書隨行,來到大峪山選定的吉地。這是萬曆帝第三次親自勘查壽宮吉壤。
萬曆十三年(1585年)八月,大峪山陵墓破土開工。萬曆帝派首輔申時行前往主持儀式,申時行尚未離京,就有人對選定的吉地提出質疑。不久,萬曆帝第四次去天壽山,最後還是定在原址,工程繼續進行。
吉壤確定了,萬曆帝提出仿永陵規制營建。時任禮部侍郎、日講官朱賡隨即上疏表示異議,提出隆慶帝昭陵在望,如果規制超過太多,不合適。萬曆帝沒有理睬。
萬曆帝的壽宮,選材非常講究,鋪地面用蘇州燒制的金磚,光亮如漆,敲之有聲;砌牆用山東臨清燒制的城磚,寬大厚實,十分堅固;還有一種花斑石,采自河南濬縣,五彩斑斕,明亮如鏡,用來鋪地或裝飾牆面。
經過兩年施工,到萬曆十六年(1588年)秋天,壽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九月初十,萬曆帝率后妃、閣臣、公侯勛臣、六部尚書等第五次前往大峪山,親閱壽宮。
萬曆十八年(1590年)六月,大工告竣。營建陵寢的開支已超出白銀八百萬兩,這相當於全國兩年賦稅收入的總和。
萬曆帝從二十歲開始運作此事,五次親自勘查壽宮,時間延續八年,終於大功告成。此後,他不再提及這件事,更沒有舉行任何慶典儀式,這是因為二十八歲的萬曆帝已經沉醉於酒、色、財、氣之中,怠於臨政,貪圖安逸,不願再受遠途顛簸之苦。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初六,萬曆帝的王皇后去世,萬曆帝按禮部所議,命將王皇后安葬於地宮。誰知到七月二十一日,萬曆帝也死了。太子朱常洛繼位,就是泰昌皇帝。泰昌帝即位後,開始籌辦萬曆帝和孝端皇后喪禮。他親定皇父陵寢為定陵,又將送葬日期定在九月二十八日。沒想到,這個日子還沒到,泰昌帝竟於九月初一也死了。紫禁皇宮,四個多月,三起大喪。天啟帝即位後,命大行皇帝和大行皇后葬禮如期舉行。
禮部右侍郎孫如游等二十四位官員被任命為護喪提督大臣,八千名官兵奉命抬棺槨。由於棺槨中陪葬物品太多,棺槨格外沉重,槓繩多次更換,隊伍走到德勝門時,已經入夜。走到鞏華城,主槓突然壓斷,棺槨右側一角墜地。直到十月初三,萬曆帝、後的棺槨才葬入地宮,現場實況,一片狼藉,綑紮隨葬物品箱的繩子都沒有拆掉,有的木槓也沒撤下,這是因為抬槓之人怕被埋入地下,慌亂逃出地宮。
早在萬曆帝第四次勘查壽宮基址時,他對左右的人說過:「如今外廷諸臣為壽宮爭言風水,風水在德不在險,從前秦始皇營驪山,何嘗不選求風水,結果不久就被掘開,選求何益?」還真讓他給說著了。1956—1957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考古工作者對萬曆帝、後定陵地下宮殿進行發掘。這是明朝十四座皇陵中唯一被發掘的皇陵。定陵出土各類器物三千多件。1959年,定陵博物館在定陵原址上建成。
現在,到北京旅遊的國內外遊客,很多會去十三陵的定陵地宮參觀。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在地宮中殿萬曆帝和兩位皇后寶座前面,擺放著三口青花瓷大龍缸,這組青花瓷大龍缸高約70厘米,口徑70厘米,底徑58厘米,主體紋飾是五爪龍盤旋於缸體之上,昂首張目,龍鱗乍立,五爪勾張,翻雲騰霧,氣勢非凡。缸體上部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據當年第一個進入地宮的龐中威先生回憶,當定陵地宮剛被打開時,他們先扔下一隻公雞試探是否有毒氣,公雞飛出,人們放心,考古工作者才下去。他們發現大龍缸里儲滿燈油,油麵上有三個燈捻。這就是傳說中的「萬年燈」。有人認為,因防火災,燈捻並沒有點燃,是象徵性的擺設;也有人認為,當時是點燃了,因地宮大門關閉,氧氣耗盡,油燈熄滅。
其實,萬曆朝御窯有一個關於大龍缸的傳說。故事說,萬曆年間,皇帝諭旨,令景德鎮御器廠燒造大龍缸,並派太監潘相督陶。這尊大龍缸體量大,缸體厚,技藝精,難度高,時限緊。太監潘相傳旨:「剋期完工,必須完美無疵,奉送北京,否則斬首!」御窯工匠全心全力,夜以繼日,反覆燒制,全都失敗。
太監潘相督責嚴厲。萬般無奈之時,無計可施之刻,有一個人挺身而出,他就是把樁(領班)師傅童賓。童賓為燒成大龍缸,為了工友安全,面對熊熊窯火,縱身一躍,投入烈焰,以身殉職。
當日熄火,翌日開窯,巨麗龍缸豁然出窯。而童賓,身軀化作青煙,靈魂升上天空。童妻痛哭收屍,奠酒三祭,葬鳳凰山。同鄉人為童賓感動落淚,尊童賓為窯神,立祠祭祀。從此,燒窯必祭窯神童賓。這就是景德鎮佑陶靈祠、風火仙師廟的由來。
在今景德鎮市古窯民俗博覽園廣場上矗立著窯神童賓銅像,高9.9米,重8.8噸,通高15.9米,銅像莊嚴,氣勢雄偉,紀念工匠英雄童賓。這個故事,感動天地,激勵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