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帝師 ——給皇帝當老師是怎樣的體驗?
2024-10-10 21:15:57
作者: 閻崇年
明朝皇太子有老師,小皇帝也有老師,這樣,帝師的數量就比較多。明朝唯一的一對父子帝師、父子宰相,就是陳以勤和陳於陛。父親陳以勤是裕王朱載垕的老師,在裕王繼位做了隆慶皇帝後,他當了宰相;兒子陳於陛是皇太子朱翊鈞的老師,在朱翊鈞登極做了萬曆皇帝後,他也當了宰相。
陳以勤(1511—1586),四川南充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遷修撰(從六品),進洗(xiǎn)馬(從五品)。這個「洗馬」,不是給太子馬匹洗澡,而是管太子事務的官員。這個官名,本來作「先馬」,漢朝東宮出行時在馬前先導,後掌管圖籍等事務,《明史》說掌管經史子集、制典、圖書的編輯之事。
裕王分府後不久,陳以勤就進入裕王府工作。當時正趕上皇子激烈爭奪太子之位,是裕王最困難的時期。陳以勤為人淡泊,性格內向,但聰慧敏捷,言語謹慎。一天,嚴嵩的兒子嚴世蕃背著其他人跟陳以勤和高拱說:「聽說裕王殿下最近疑心,他說皇上什麼了嗎?」高拱就開玩笑打岔兒,陳以勤卻嚴肅地說:「國本已經默定很久。裕王出生以後,名朱載垕,名字從後從土,這就是為君的意思。過去諸王講官止用檢討,今天還兼用編修,和其他王不同,這是什麼意思您應該明白。您常說首輔是社稷之臣,您怎麼能說這種話?」嚴世蕃說不出話來,默然離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陳以勤是位正直磊落的人。
陳以勤在裕王身邊做講官九年,雖有羽翼之功,卻無張揚之意。裕王曾經寫下「忠貞」二字,賜給老師陳以勤。陳以勤掌管翰林院,後升禮部侍郎,執掌詹事府,裕王府的書面文字,大多由陳以勤執筆。陳以勤多次勸諫裕王,要管好自己人,看好自家門,從多方調理,保護裕王。
嘉靖帝死後,三十歲的裕王即位,就是隆慶皇帝。陳以勤作為裕王府的舊臣,上書說了十件事:定志、保位、畏天、法祖、愛民、崇儉、攬權、用人、接下、聽言。其中攬權、聽言兩條,尤其殷切。隆慶帝下詔,表揚他忠愍(mǐn)。隆慶元年(1567年)春,陳以勤升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武英殿大學士。針對隆慶皇帝的貪婪,陳以勤一再上疏,勸皇帝崇尚節儉:宮室之奉,還用原來的;車駕、服裝、飲食,都加以裁省;宮中多餘的人、奇巧的玩物、沒有來由的禮物、無節制的索取,都要放棄掉。但是隆慶帝都沒有聽進去。
隆慶帝既怠政又怠學,很少御門聽政,也很少聽老師講課。太監、妃嬪、宮女、佞臣、奸臣圍繞在皇帝左右,陳以勤還是堅持請皇帝勵精修政,學習經典。皇帝有時心動,想有所舉措,但還是落空。
隆慶四年(1570年),陳以勤又向皇帝建言:慎重用人,懲治貪官,廣用人才,訓練民兵,重視農谷。以上建議得到皇帝的表揚和認可,下到有關部門商議。當時高拱掌管吏部,對陳以勤心懷嫉妒,使陳以勤的改革建議落空了。
內閣宰輔高拱和徐階不和,明爭暗鬥。朝中大臣各找靠山,互相攻擊,但陳以勤中庸不阿,也沒有私人攀附。後來徐階下野,趙貞吉入閣,高拱又和趙貞吉互掐。等到張居正入閣,內閣鬥爭更為複雜。陳以勤和高拱為舊僚,和趙貞吉為同鄉,而張居正則為新科進士,也不能調解,因此陳以勤請求辭職。隆慶帝念老師之恩,給他吏部尚書銜回鄉,享受乘驛站舟車回鄉的待遇。
陳以勤在家鄉生活十年,七十大壽的時候,隆慶皇帝頒銀幣祝賀,而且敕有司去慰問。又過六年,陳以勤病死,贈太保,諡文端。陳以勤究竟是位老師,是位書生,而不是政客,也不是佞臣,知進知退,晚節清譽。後來高拱被趕出內閣,倉皇出國門,嘆道:「南充,哲人也。」南充,就是南充人陳以勤。
隆慶帝在批准陳以勤退休回鄉時,就把陳以勤的兒子陳於陛召到身邊重用。
陳於陛(1543—1596),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這年,朱翊鈞被立為皇太子,年六歲。隆慶四年(1570年),二十八歲的陳於陛被隆慶帝召到身邊,給年僅八歲的太子朱翊鈞做日講官。兩年後,隆慶帝去世,十歲的朱翊鈞繼位,這就是萬曆皇帝。萬曆初年,陳於陛參與編纂嘉靖、隆慶兩朝實錄,做侍講學士,執掌翰林院。
萬曆十九年(1591年),陳於陛官拜禮部侍郎,負責詹事府的事務,主要就是為太子服務,後任吏部左侍郎,教習庶吉士。他奏言:「元子不當封王,請及時冊立,讀書學習。」又請皇帝早朝勤政。皇帝都沒有批覆,但是又提拔他做禮部尚書,仍領詹事府事。
陳於陛上疏說:「臣考史家之法,紀、表、志、傳,稱作正史。」他引據宋朝的例子,建議皇帝下詔,設局編修明史,萬曆帝下詔從之。
同年夏天,首輔王錫爵退休,陳於陛升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向皇帝建言六件事:親大臣(親近大臣),錄遺賢(錄用被遺漏的賢才),獎外吏(獎勵派到邊遠地區的能官),核邊餉(查核邊防的餉銀),儲將才(儲備賢能將才),擇邊吏(選擇能臣派到邊塞)等。奏疏最後直言說:「隆慶皇帝那麼英明,到末年卻出現官員貪污成風、封疆大吏多次出事的情形,這都是因為他倦勤。(倦勤,就是懶惰,話說得好聽點而已。)現在許多官員沒有規矩,您如果不趕緊加以更換,以後將怎麼辦呢?」皇帝禮貌地做了回應,但是絲毫沒有改變的跡象。
有一年冬天,萬曆帝貶斥北京和南京言官三十多人。大學士趙志皋、陳於陛、沈一貫及九卿分別上疏力爭。陳於陛上奏疏,希望能挽救這些言官。萬曆帝發怒,還是把那些言官謫戍到邊遠地方,從此厭惡大學士陳於陛。後來乾清宮、坤寧宮遭火災,按照古人天人感應的觀念,這是上天對人的警告,陳於陛請求皇帝親臨議政,皇帝不理。
陳於陛一看,幾次提出的建議都不被採納,就申請退休,但是皇帝不許。後來他三年任期滿了,就改做文淵閣大學士。當時內閣四人——趙志皋、張位、陳於陛和沈一貫——都是同年出生,理政和諧,但是萬曆帝拒諫更嚴重,君臣隔閡很深。陳於陛英雄無用武之地,經常憂慮,在內閣值班的時候,一邊嘆息,一邊看日影的移動。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十二月,陳於陛病死在崗位上。
陳以勤、陳於陛——父子為帝師,父子為宰輔,父子都清廉,父子都善終,這在明朝官場上是罕見的。《明史》評價:「終明世,父子為宰輔者,惟南充陳氏。」(整個明朝,父子同為首輔的,只有南充的陳家父子。)又評說:「天之報之,何其厚哉。」(這是因為:父子厚德,蒼天報答。)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帝的兒子,特別是太子,是皇朝帝位的接班人,皇室自古以來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明代幼年皇帝或太子、皇子,一般八歲左右出閣讀書,從此,他的老師們就一直伴隨在身邊,從啟蒙寫字,到心理疏導、言行舉止、禮儀典範、書法繪畫,無不諄諄教導。
陳氏父子,世德博學,嚴謹修身,受到朝廷與群臣的嘉譽,得以成為父子帝師、父子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