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有權就任性 ——朱厚熜繼承了誰的皇位?

有權就任性 ——朱厚熜繼承了誰的皇位?

2024-10-10 21:15:35 作者: 閻崇年

  前面講到,在正德皇帝突然死去的緊急時刻,楊廷和提出,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正德皇帝的堂弟、興王朱厚熜,應當立為皇帝。這個提議得到張太后的懿准。古代帝王傳位的血統順序叫帝系。明朝帝系曾經改變過一次:因為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裡奪取皇位,帝系就從懿文太子朱標—建文皇帝的帝系,轉為永樂皇帝朱棣的帝系。經過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傳了七代九朝。到朱厚熜即位,原來的帝系是繼續往下傳,還是開始新的帝系呢?這就發生了激烈的所謂「大禮議」之爭。

  按照皇太后和內閣的設計,選朱厚熜繼位,是把他過繼給弘治皇帝,成為剛剛去世的正德皇帝的弟弟,然後以皇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繼承原來的帝系。但是這個設計很快就被十五歲的朱厚熜打破了。

  朱厚熜從安陸(今湖北鍾祥)到北京,應該從哪個城門進入皇城?朱厚熜是過繼給弘治帝做兒子,是以未來皇太子的身份進宮,於是禮部按太子即位禮儀,請朱厚熜從東安門進皇城。朱厚熜卻說:「皇兄遺詔里說,讓我即位當皇帝,禮部這麼說算是怎麼回事!」禮部回覆說:「您現在還沒繼承皇位呢。」於是朱厚熜的車駕就是不進城。雙方僵持不下,禮部沒有辦法,只好同意他走天子的專用路線,從大明門的中門進入皇城,然後通過承天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的中門進入皇宮。

  很快,朱厚熜的母親蔣氏也從湖北安陸州來到北京,她應該從哪個城門進入皇宮?禮部奏請:「聖母到京,宜由東安門入。」朱厚熜母子認為,蔣氏是以太后身份進宮的,要從大明門的中門進城。禮部退一步說,那就從大明門左側的門進城。朱厚熜母子還是不同意。正僵持著,蔣氏生氣了,鬧起脾氣,乾脆不進城了。朱厚熜聽說後,就痛哭起來,說不當皇帝了,要「奉母歸」——母子都回湖北老家去。這可把大臣們嚇壞了,如果他們母子都回老家,空缺的皇位怎麼辦?最後只好妥協。蔣氏這才從通州起程,由大明門的中門進入皇城,依次走各門的中門,進入皇宮,和兒子朱厚熜團聚。

  這兩次風波透露出,朱厚熜並沒有給弘治皇帝做太子的想法,而是要直接做皇帝,這和朝廷原來的設計是完全衝突的,預示著更大的宮廷禮儀——「大禮議」——的風暴即將到來。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皇極殿(太和殿) 登極,年號嘉靖,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坐上寶座後,就要給大行皇帝和自己的親生父親上尊號。首輔楊廷和等人主張,尊孝宗弘治皇帝為皇考(古人稱死去的父親為考),而尊興獻王朱祐杬為皇叔父。嘉靖皇帝不同意。這時,剛考中進士的張孚敬(後改名張璁)和桂萼,揣摩並迎合皇帝的意思,提出尊其親生父親朱祐杬為皇考,孝宗弘治皇帝為皇伯父。這就意味著,嘉靖皇帝不是繼承永樂到正德一脈相承的帝系,而是要開始新的帝系,即從成化皇帝往後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再到自己,撇開了弘治帝和正德帝。這就是所謂的「大禮議」。

  嘉靖帝為了達到目的,首先拉攏首輔楊廷和,先後用加爵位、增俸祿、賞珠寶、賜喝茶等方式,做楊廷和的工作。但是楊廷和不肯順從,先後四次謝絕了皇帝的封賞,還寫了將近三十份奏疏,闡明自己的意見。於是,嘉靖皇帝讓楊廷和辭職回家。

  嘉靖三年(1524年),楊慎、豐熙等大臣二百餘人,為「大禮議」跪在皇宮左順門外力諫,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嘉靖皇帝派太監讓他們退下,從早到午,他們硬是不退。皇帝下令抓八人震懾一下。其他大臣非但不退,反而大哭,聲震闕庭(聲音大得震動了宮殿)。嘉靖帝大怒,命太監把這些官員的名字全部記下來,一百九十三人被下詔獄(詔獄是皇帝直接管控的監獄,關的一般都是高官),四品以上官員被剝奪俸祿,五品以下官員一百八十餘人被廷杖,致杖死十七人。

  最終,嘉靖帝尊弘治皇帝為皇伯考,張太后為皇伯母,他的親生父親為皇考、親生母親為聖母,並昭示天下。嘉靖皇帝以廷杖、關押、謫戍、免職、減俸、殺頭等措施,壓制反對意見,使自己的意志得以實現。

  

  接下來是太廟之爭。太廟是皇帝的宗廟,供奉皇帝的祖宗。嘉靖帝覺得他的父親也應該有廟號,牌位也該供入太廟,但這顯然不符合明朝朱氏祖宗家法。只有生前是皇帝的人,牌位才能入太廟,而興獻王雖然被兒子嘉靖帝追尊為皇考,但畢竟沒有真的當過皇帝,所以根本不夠資格。大臣和嘉靖帝相持不下,只好採取折衷辦法,在太廟旁邊建一座獻皇帝廟。嘉靖十七年(1538 年)九月,嘉靖帝還是尊他的父親為獻皇帝睿宗,不僅將其牌位入了太廟,而且位子在正德皇帝之上。

  南京太廟就更熱鬧了。嘉靖十三年(1534年),南京太廟被大火燒毀,借這個機會,嘉靖帝下令改變太廟的規制。太廟原來是同廟異室制,就是把先皇帝的牌位都供在太廟大殿裡,但是給每位皇帝的牌位隔出單獨的隔間。嘉靖帝要改成多廟制,就是給每一位先皇帝都建一座廟,共九座廟,同時在九座廟旁邊給自己的父親建世廟,這樣十座廟排在一起,就看不出哪個是太廟,哪個是世廟了。結果,嘉靖二十年(1541年),這些廟全部被燒毀。嘉靖帝認為是上天懲戒,很害怕,於是恢復了原來的太廟,但還是趁機把興獻王的牌位也奉入太廟。

  至此,長達二十年的「大禮議」之爭才告結束。

  所謂「大禮議」,爭論的基本內容是封建禮制。禮樂制興度和祭祀典禮,在封建時代是國家第一等大政。「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最重要的大事有兩件:一是祭祀,二是軍事。)「大禮議」之爭,爭論的問題在今人看來似乎是小題大做,但在皇朝時代,這是關乎國家命運和皇室興衰的大事,直接涉及皇權的強化和削弱。朱厚熜利用手中的皇權,以倔犟性格和執拗偏頗,壓制了大多數朝臣的反對意見,取得了勝利。通過「大禮議」,嘉靖帝坐穩了皇位,掌握了皇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