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的傳奇 ——楊士奇為何能連做四朝老臣
2024-10-10 21:13:58
作者: 閻崇年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也就是廢除了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把皇權提高到極致。永樂朝,朱棣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朝政。之後,內閣的權力逐漸加大,內閣大臣成為不是宰相的宰相。明朝的內閣設在皇宮裡的文淵閣。這個文淵閣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後來清朝在皇宮裡又建造了一座文淵閣,專門用來存放《四庫全書》。清朝的內閣就不在文淵閣了,有專門的內閣大堂,在文華殿的南側。本講要說的是明代內閣的傳奇人物——四朝重臣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名寓,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人,很小就失去父親,隨母改嫁羅家。家裡非常貧寒,但是他學習勤勉,很早就靠教書來養活自己。在建文初被召入翰林,參與纂修《明太祖實錄》。永樂帝即位,楊士奇改為編修,不久又進入內閣。永樂二年(1404年),他被選中做了皇太子朱高熾的老師。楊士奇在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連續做了四十三年內閣大臣,其中做了二十一年的內閣宰相,這在明史中是唯一的一人 。
那麼,楊士奇怎麼能做到上面說的這個「唯一」呢?他的為人之道、為官之道、為臣之道,又是什麼呢?
首先講楊士奇的為人之道。
楊士奇為人德善器廣,也就是道德高尚,為人善良,心胸大器。有一次,廣東布政使徐奇帶著嶺南土特產饋送給大臣們,有人舉報這件事,把所謂受賄名單報給永樂皇帝。皇帝看名單上沒有楊士奇的名字,就召他來問。楊士奇回答:「徐奇去廣東的時候,群臣作詩文給他送行,我正好生病了,就沒有參加,所以土特產也就沒給我。」這樣如實匯報,就推翻了所謂行賄受賄的說法。楊士奇接著勸慰皇帝:「徐奇送點土特產,答謝給他送行的人,應該沒有其他意思,再說也沒什麼值錢的,一點土特產而已,況且是收了還是沒收也並不一定。」於是,永樂帝就撕掉了那份名單,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永宣內閣有著名的「三楊」,就是楊士奇、楊榮和楊溥。楊榮在永樂朝曾經做過內閣首輔,性格堅毅,遇事敢為。他多次隨從永樂帝北征,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但是楊榮曾私自接受邊將饋送的良馬。皇帝知道後,問楊士奇怎麼處理。楊士奇說:「楊榮曉暢邊務,臣等不及,不宜太介意他小的過錯。」皇帝笑著說:「楊榮曾經說你的壞話,你不報復他?」楊士奇說:「願陛下像寬容我一樣寬容楊榮。」後來,楊榮覺得過去愧對楊士奇,於是兩人相處融洽。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楊士奇在皇帝身邊,如果不是善良大器,隨便一句話,就可能置人於死地。但是他奉行做事先做人的原則,無論官位多高,皇帝多信任,都是與人為善,出於公心。
接下來講楊士奇的為官之道。
楊士奇為官盡職盡責。洪熙帝即位,楊士奇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有一天,洪熙帝來到便殿,看見楊士奇來了,就說:「新華蓋學士來,必有很好的意見。」楊士奇直言道:「皇帝恩詔歲供減半,詔令剛下兩天,惜薪司就傳旨,徵收紅棗八十萬斤,違背了皇帝恩詔。」皇帝立刻命令惜薪司減去一半。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明朝廢除元朝的行省,除了南直隸和北直隸之外,定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俗稱「兩京十三省」。洪熙時,尚書李慶建議,把軍隊剩餘的馬匹發給這些布政使司,也就是發給各省,讓各省按年繳納馬駒。楊士奇直言:「朝廷選賢授官,是有更高期許的,如果派他們去牧馬,是貴畜而賤士也,怎麼向天下後世交代!」洪熙帝沒有回應。楊士奇再次提出自己的意見。洪熙帝還是沒有回應。過了一段時間,洪熙帝在思善門召楊士奇說:「朕怎麼能忘了你的諫言呢!我耳聞李慶這些人不喜歡你,朕想著你已經被孤立,怕你妨礙了一些人的利益而受到傷害,所以不便因你的諫言取消那個養馬的建議,現在有借辭了。」說完,洪熙帝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上報的養馬不便疏,然後命人起草諭旨,立即執行。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楊士奇盡職盡責,洪熙帝也極力維護他,君臣有良好的關係。
以上說了楊士奇的為人之道和為官之道,那麼,他長期輔佐皇帝,有什麼為臣之道呢?接著來講楊士奇的為臣之道。
楊士奇為臣忠誠勤慎。永樂皇帝為立太子一事猶豫反覆。永樂九年(1411年),皇帝回到南京,問楊士奇太子監國的情況。楊士奇說:「太子又誠實又孝順,而且有過必知,知而必改,存心愛人。」永樂帝聽了,踏實多了。第二年,永樂帝北征突然回來,太子迎駕遲緩,皇帝不高興,當即把太子身邊的官員黃淮等人下了監獄。永樂帝又召楊士奇問太子的情況,楊士奇說:「太子孝敬如初。迎駕遲了,都是我們的罪過。」
永樂十四年(1416年),永樂帝回到京師,聽說漢王朱高煦密謀奪嫡不軌,就問太子身邊的大臣吏部尚書蹇義。蹇義迴避了,不回答。皇帝又問戶部尚書楊士奇。楊士奇坦然說道:「我和蹇義都在東宮,外人沒有敢跟我們兩人說漢王事的。但是漢王兩次被派往藩國,都不肯去,現在知道陛下將要遷都,又請求留守南京。」言外之意,留守南京應該是太子的事,漢王這樣做,他的野心昭然若揭。永樂帝聽了不說話,便回宮了。
在這場奪嫡風波中,才華橫溢的解縉丟了性命,而沉著老成的楊士奇卻擁立太子成功。他的為臣之道,是忠誠而謹慎。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反叛,宣德帝親征,平息叛亂。有人建議,趙王和漢王是一條心,乾脆乘勢去擒拿趙王。內閣大臣楊榮極力贊成。楊士奇說:「要有事實根據才能行動。」楊榮大聲說:「你要阻撓大計!現在叛逆的人說趙王和他共謀,怎麼就說沒有事實根據?」楊士奇說:「太宗皇帝(永樂帝)有三個兒子,皇上只有這兩個叔父。有罪者不可赦,但無罪者應當寬厚待之,如果可疑,就加以防範,何必加兵,傷皇祖在天之意呢?」直到返回皇宮,宣德帝還在思考楊士奇的話,對楊士奇說:「現在大家都在議論趙王的事,應該怎麼辦?」楊士奇說:「趙王最親,陛下應當保全之。」皇帝說:「我打算把群臣的奏章拿給趙王,讓他自己處理,給他個警告,怎麼樣?」楊士奇說:「好主意,如果趙王再得到您的一封信,就更幸運了。」於是,宣德帝派使臣拿著皇帝的詔書到了趙王府。趙王得書大喜,哭泣著說:「我可以活了!」這個永樂、洪熙兩朝都沒有解決的趙王的問題,終於得到和平解決。
宣德帝崩,九歲的英宗即位。張太皇太后推心任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有事就派太監到內閣商量,然後裁決。正統之初,朝政清明,「三楊」立了大功。後來,楊榮死了,太皇太后死了,楊士奇也病死了。「三楊」退出政壇,標誌著明朝結束了「永宣之治」的局面。
楊士奇身歷五朝,輔佐四位皇帝,長期在宮中值守,還能善終,壽至八十,其為人德善器廣、為官盡職盡責、為臣忠誠勤慎的三個法寶,值得後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