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故宮寶物 ——宣德爐、甜白釉、掐絲琺瑯

故宮寶物 ——宣德爐、甜白釉、掐絲琺瑯

2024-10-10 21:13:55 作者: 閻崇年

  明朝在永樂、宣德期間,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版圖一統,萬國來朝,恢復唐宋禮法,文化再現繁榮,繼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後,出現了一個「永宣之治」的局面。這一時期的皇宮寶庫,增加了宣德爐、甜白釉、掐絲琺瑯等聲名遠播的名器寶物,而《永樂大典》則是這個時期的一個文化標誌。

  先講宣德爐。宣德爐,顧名思義,就是宣德朝生產的銅香爐,以質量優、工藝精、造型美而流傳於世,成為那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象徵。宣德爐的出現不是偶然。明朝經過洪武到宣德五朝近七十年的開創和經營,出現「永宣之治」,而且在文化上出現了一種嶄新的氣象。

  一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在文化上著重於唐宋文化傳統的恢復與傳承,帶著創業的勃勃生機和宏大氣象,這正是明朝「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文化表現。

  二是四面睦鄰,文化交流。從四域八方的國家或地區汲取多種文化營養,開拓了文化視野,也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三是朝廷重視,皇帝有才。這對國家文化建設產生了巨大推動力。在明代帝王中,宣德帝是第一位兼具文武的君主。他是一位讀經史、著詩文,善書法、長繪畫,愛音樂、會撫琴的文化皇帝,從小長在宮中,身份高貴,有很高的修養,但不拘小節,喜愛大自然,又頑皮好鬥。宣德帝除留用永樂時的宮廷畫家外,更徵召民間畫家入宮供職,身邊聚集了不少畫家。當時有一位畫家、書法家謝環,永嘉(今屬浙江溫州)人,善畫山水,久負盛名,被征入畫院,封賞授官。宣德宮中還有一位畫師戴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為金銀首飾工匠,後改工書畫,被譽為「浙派繪畫」開山鼻祖。有謝環、戴進這樣的畫家在身邊,宣德帝經常作畫、賞畫、品畫、論畫。宣德帝的書法也很好,不僅經常揮毫,筆筆中鋒,畫畫中正,而且鑑賞書法,造詣頗高。

  所以,包括宣德爐在內的精粹文物,是那個時代的文化奇葩,我們可以從這些瑰寶中看出永宣時期的文化氣勢,領略永宣時期的文化精髓。

  除了宣德爐,永宣時期其他宮廷製造也得到大的發展。朝廷派出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又派使臣多次到達西域,「陸上絲綢之路」也已開通,這些都使宮廷製造勃發了新的生機。

  明代設立御用監,專門為宮廷製作精美的家具、琺瑯器、玉器、漆器等,不僅為當時宮廷所用,而且傳承有序,成為今天故宮博物院的珍貴藏品。其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恐怕就是瓷器。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在景德鎮元朝浮梁磁局舊址上加以擴建,設立御器廠,為宮廷燒造瓷器。御窯燒造的瓷器全部屬於宮廷,其他人和部門都不得擁有,更不能使用。每件瓷器都遵照皇帝旨意,由宮廷發放官樣,御窯照樣生產,產品嚴格驗收,入選瓷器送至皇宮,落選瓷器打碎掩埋。總之,御窯的瓷器,從官樣、製作、燒造、使用、保管到落選瓷器處理,都由皇宮嚴格掌控。

  御器廠實行匠籍制,集中了全國優秀的陶瓷工匠,有朝廷特設的畫局,負責設計式樣紋飾,又壟斷優質原料,幾乎不計成本,生產出精美的御製瓷器。

  永宣時期燒造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宣窯」就是當時最精美瓷器的「代名詞」。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紅、白、青」三個字:紅是紅釉為貴,白是甜白為美,青是青花濃艷。

  首先講紅——紅釉為貴。朱元璋以紅為貴,以紅為吉,如紅巾、紅塔。明朝的「明」,左為「日」,右為「月」,都屬火,都尚紅。明朝官服的顏色也是尚紅,以紅色為高貴。

  所以,明朝宮廷用瓷也一度以紅為貴。紅釉瓷器非常難燒,非常稀少,有時一窯甚至數窯才能燒成一件。所以,明初宮廷紅釉瓷器數量特少,極為罕見。

  接下來講白——甜白為美。永樂帝偏愛甜白釉瓷器。永樂時,景德鎮御器廠創製一種白色瓷器,因釉色甜潤而潔白,俗稱甜白釉。這種甜白釉瓷器受到了永樂帝的青睞。

  最後講青——青花濃艷。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器,以青花濃艷為特色,在瓷器史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明代永宣御窯進入高峰期,出產瓷器不僅精美,而且數量大得驚人。如宣德八年(1433年),尚膳監題准燒造各樣瓷器,一次達443500件。而朝廷一次就賞賜朝鮮國王十套餐桌使用的瓷器。

  除了宣德爐、御窯瓷器以外,明朝宣德時期還有一項文化瑰寶,就是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通常是銅胎,用銅絲按照胎上繪好的紋飾,沿著邊緣掐焊銅絲,然後點上不同的釉彩,再入爐窯,在約800攝氏度的火中燒造,出爐以後,打磨拋光。據傳,一件琺瑯器約需108道工序方能完成。琺瑯這種技藝來自外域,元代傳入中國,到了明永樂、宣德年間,達到一個高峰。琺瑯器融合中華文化,經過藝師工匠之手,精彩奪目,巧奪天工,成為中國工藝品中一支絢麗的鮮花。因為景泰年間琺瑯器多有年款,所以俗稱景泰藍,實際上從故宮收藏看,宣德時期生產了很多琺瑯器的精品。

  永宣文化,更有書畫。永宣時期,朝廷致力於營造「以能納其心於規矩之中」的政治情懷和文化氛圍,最具有時代風格的書法形式就是「台閣體」,也就是嚴謹的楷書,書風端莊典雅,運筆自然流暢。22937卷、總字數約3.7 億的《永樂大典》,就是以「台閣體」謄寫的。當時,永樂帝組織了一千三百多人參與謄寫,抄完以後裝訂成書,存放在文淵 閣里。這個文淵閣不是現在故宮裡的那座文淵閣,北京故宮的文淵閣是 清朝乾隆時期修建的,用來保存《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而 存放《永樂大典》的明代文淵閣,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無論是永宣青花、宣德寶爐,還是掐絲琺瑯、書法繪畫,在帝制時代,只有皇帝和家人等少數人可以享受,而如今,它們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