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責任都推給大環境

2024-10-10 21:05:40 作者: 張程

  一

  吳隱之是東晉後期著名的廉吏。在社會推崇奢華、官員普遍貪污的魏晉時代,吳隱之的存在是一個異類,證明為政廉潔與否,與環境的關係不大,關鍵在於個人操守。

  吳隱之是濮陽郡鄄城人,《晉書》在他的本傳一開始就大書其青少年時代與眾不同:生活儉樸、崇尚廉潔,個人品德高尚。比如吳隱之每天進餐僅食豆羹,決不享用非分之糧,也不謀求來歷不明的財物——吳家生活尚可,也算不上富裕。十多歲時,吳隱之的父親死了,他和哥哥吳坦之異常悲痛。之後,吳隱之對母親極為孝順。吳家和韓康伯為鄰,韓康伯的母親常常教育韓康伯:「你日後如果要選拔官吏,應該舉薦像吳隱之這樣的人。」這說明吳隱之從小就符合朝野的道德標準,是品學兼優的好青年。後來,韓康伯做了吏部尚書,主管官員選拔,舉薦吳隱之出任輔國將軍功曹,後轉任征虜將軍參軍。大將袁真起兵反抗桓溫失敗後,吳隱之的哥哥吳坦之是袁真的功曹,按律要受牽連遭禍。吳隱之拜見桓溫,請求代兄領罪,桓溫很感動,最終放過了吳坦之。吳隱之因此得到桓溫的賞識,擔任了尚書郎。

  隨著地位的上升,吳隱之罕見地保持了廉潔的品性。上級謝石(就是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的那位)聽說吳隱之的女兒出嫁,派人前來幫忙。來人到了吳家,看不到一點兒喜慶的樣子,看不到一個賓客,也看不到一件嫁妝,只看到吳家的丫鬟牽著狗到大街去賣。原來吳隱之打算用賣狗的錢來置辦女兒的嫁妝。後來吳隱之升任晉陵太守。別人把做地方官當作撈錢自肥的好時機,吳隱之卻甘於貧困。在任期間,他的妻子自擔柴草,全家人冬月沒有被子蓋,吳隱之沒有換洗的衣服,脫下衣服清洗就只得披著棉絮。這哪裡是太守,完全與貧民無異。對比魏晉時期何曾父子日食萬錢,石崇與王愷鬥富大賽的新聞,吳隱之絕對算得上天下第一廉吏。

  任何時代都是需要廉吏的,哪怕朝政黑暗腐敗到極點。因為貪腐從根本上侵犯了朝廷的正當利益,將國家的財富劃為私有,對國家的政策陽奉陰違。過分的貪腐會損害國家財力、公信力和政策的貫徹執行,進而影響天下安全。推出幾位廉吏,讓他們處理棘手的問題,就成了朝廷對抗貪腐的利器。

  出於這樣的考慮,吳隱之在隆安年間(397—402)被朝廷提升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假節領平越中郎將,出鎮南粵,成為封疆大吏。

  廣州環山繞海,出產珍品異物,比如象牙、珍珠和名貴藥材。那裡天高皇帝遠,地方官貪腐的難度很小,收益卻很大。只要從廣州帶走一箱寶物就足夠幾代人享用。但一般的世族子弟都不願意去廣州任職,除了家教和道德感的因素外,主要是嶺南地區瘴疫流行,被視為畏途。結果,去廣州當官的都是在北方仕途無望,又貧寒貪婪的人,到任後多以斂財為己任,視朝廷法度為虛無。朝廷要革除廣州的弊端,吳隱之就是最好的人選。

  話說距離廣州首府番禺二十里地的石門有一汪泉水,叫貪泉。誰喝了貪泉的水,就會變得貪得無厭。吳隱之來到這裡,卻要喝貪泉的水。家人和隨從們拼命阻攔:朝廷正對刺史大人寄予厚望呢,可不能變得貪婪啊!吳隱之卻自信地說:「人心中如果沒有貪慾,就不會有可貪的東西。人們往往越過南嶺就失去了廉潔的心,我知道原因了。」言下之意是貪污的本質在於貪慾,沒有貪慾就沒有貪污。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他舀來貪泉水喝了下去,還賦詩一首:「古人傳說這泉水,舀來喝了貪千金。試讓伯夷叔齊飲,始終不變廉潔心。」伯夷、叔齊二人是商朝末期人,周朝建立後不食周黍而死,被古人視為抱節守志的楷模。如果人人都有伯夷、叔齊那般意志,哪裡還有貪腐現象?吳隱之不僅飲貪泉之水,還盛了幾罈子水帶著上任。一路上,家人和隨從叫苦不迭。廣州百姓看到穿著樸素的吳隱之一行,又看那壇壇貪泉之水,也叫苦不迭。

  上任後,吳隱之廉潔奉公,依然過著以稻米、蔬菜和魚乾為食,以粗布衣衫為衣的儉樸日子。他把刺史官署備的帷帳器皿都交給府庫,有人說他做作、沽名釣譽。吳隱之一笑了之,始終保持公私分明、不貪不沾的生活。有下屬給他送魚,事先剔除魚骨留下肉,吳隱之察覺了他們的用意,竟將下屬除名。在他的整個任期中,吳隱之喝著貪泉的水,堅守著廉潔的操守。

  吳隱之最後遇到了盧循起義軍的進攻。盧循起義軍在江浙遭遇重挫後,侵入嶺南,吳隱之督率將士堅守城池達百餘天。最後,長子吳曠之戰死,起義軍攻入番禺城內,放火焚燒了民居。吳隱之攜帶家小逃出,打算撤回建康,結果被盧循俘虜。劉裕專門給盧循去信,索要吳隱之。吳隱之被盧循放回。歸途中,吳隱之一家人除了上任時攜帶的物件外,只多了妻子買的一斤沉香,此外沒有任何資產。吳隱之認為沉香來路不明,妻子解釋說是在市面上購買的,打算拿到北方變賣賺取差價,吳隱之奪過沉香就扔到水裡。可以說吳隱之在嶺南富庶之地主政多年,沒有謀得任何私利。

  回到朝廷後,吳隱之擔任了中領軍,掌握中央軍隊實權,日子過得卻更加清貧了。京官不像地方官有專門的府邸,吳隱之的家是數畝小宅地,籬笆牆垣傾斜敗壞,圍著六間茅屋,連妻子兒女都容納不下,更不用說僕人奴婢了。劉裕贈給他牛馬金錢,又給他建造府邸,吳隱之都堅辭不受。他的生活來源就是每月的俸祿。每月初領到俸祿,除了留部分用作全家人必要的吃穿用度外,吳隱之把其餘的都分散救濟親族。有時吳家窘迫到極點,一天的飯全家人要兩天吃。吳隱之穿著常年不變的布衣,冬天的時候要披棉被禦寒。義熙八年(412),吳隱之上書退休,第二年去世。

  吳隱之沒有留下太多的政績,政治能力也有欠缺的地方,但他身處貪腐奢侈的社會中能夠終身潔身自好、廉潔奉公,本身就是莫大的成績。

  二

  一提到魏晉,如果混亂是頭號關鍵詞,那麼貪腐可能就是第二個關鍵詞了。即便是這樣,社會上依然有清廉的氣息。《世說新語》提到東晉初期,臨川太守周鎮卸任回建康,還沒上岸,丞相王導就去看他。當時是夏天,一場暴雨突然降臨南方,周鎮的船又狹又小還漏雨,王導根本找不到坐的地方。王導感嘆道:「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周鎮很快被派往經濟中心吳興任太守。

  范宣也是著名的廉吏,豫章人韓某要送他一百匹絹,范宣不接受;韓某減為五十匹,范宣還是不接受;如此遞減,最後減至一匹,范宣還是不接受。最後,韓某和范宣同車而行,韓某撕下兩丈布來送給范宣,說:「你總不能讓妻子沒有衣服穿。」范宣這才笑著接受了。

  之前的荊州刺史殷仲堪也有廉潔的表現。在任時遇到荊州水災,殷仲堪每餐只吃五盤菜,也沒有特別的菜餚,飯粒落到蓆子上,他都撿起來吃掉。這和之前相比,已是大為儉樸了。在眾多實權人物中,殷仲堪比較廉潔。他常常對子弟說:「不要因為我出任封疆大吏,就認為我會捨棄操守。甘於清貧是每個士人的本分,怎麼能夠平步青雲後就拋棄最根本的品德和操守呢!你們要記住這個道理。」這句話道出了廉潔之人能出淤泥而不染的根本原因。

  個人言行取決於內心品德和操守,與大環境沒有太大關係。那些把個人罪行都歸咎於大環境的人,都是在為自己推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