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皇帝」司馬紹
2024-10-10 21:04:44
作者: 張程
一
司馬睿憂憤而死後,即位的司馬紹是整個東晉時期唯一一個還算得上強勢和振作的皇帝。
司馬紹是司馬睿的庶長子,據說其生母荀氏是燕趙地區的鮮卑人,出身微賤,當婢女時得到司馬睿的寵愛生下了司馬紹。司馬紹長得不像一般的漢族人,他體格健壯,而且鬍鬚發黃。討厭司馬紹的王敦因此叫他「黃須鮮卑兒」。司馬睿的虞皇后沒有生育,按照「無嫡立長」的原則,司馬紹成了皇太子。
司馬紹從小聰慧過人,小時候司馬睿常常抱他坐在膝蓋上玩耍。一次,司馬睿問他:「太陽與長安相比,哪個更遠些?」司馬紹回答:「太陽遠,沒聽說有人從日邊來,只聽說有人從長安來。」司馬睿很驚喜,覺得兒子的邏輯推理能力很強。第二天,司馬睿宴請群臣,就想在大家面前炫耀一下兒子的聰明,當眾重新問司馬紹:「太陽與長安相比,哪個更遠些?」不料司馬紹一本正經地回答:「太陽近!」司馬睿大驚,怎麼才過了一天答案就不一樣了呢?他就問司馬紹:「為什麼呢?」司馬紹抬頭看看天空,從容說道:「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不過,考慮到司馬紹的生母荀氏出身低微,司馬睿一度想廢掉司馬紹改立寵妃鄭夫人的兒子司馬昱為太子。他的提議遭到了大臣們的集體反對,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司馬紹的個人表現無懈可擊。他禮賢下士,雅好文辭,和文士、大臣們的關係很好。王導、庾亮、溫嶠等大臣與司馬紹的關係密切。司馬紹曾和王導辯論,王導竟然辯不過司馬紹。朝野臣工都喜歡司馬紹,而不了解司馬昱。第二是東晉朝廷剛剛建立,世族們都要求穩定,不想出現廢立太子這樣的波動來。
穩定的要求壓倒了一切。朝野上下都說廢長立幼於理於倫不合,都稱讚司馬紹聰亮英斷,是一位好太子。周顗、王導等大臣更是言辭懇切,為司馬紹苦保太子之位。只有刁協支持司馬睿改易太子,想從中牟利。司馬睿狠狠心,孤注一擲要廢司馬紹立司馬昱。他怕大臣們不奉詔,就想出一個歪主意。
司馬睿召王導、周顗入宮,等二人來了就派人請他們到東廂少歇。司馬睿計劃把王導、周顗軟禁在東廂,讓刁協趁機將廢立太子的詔書向大臣頒布,給群龍無首的大臣們一個措手不及。等生米做成了熟飯,王導、周顗等人也只能無可奈何了。
司馬睿連詔書都寫好了,就等王導、周顗兩人中計。周顗嗜酒,常常喝得迷迷瞪瞪的,進宮這天正好迷糊著,拔腿就要向東廂房走去,王導卻一把撥開使者,徑直走到司馬睿面前,問道:「不知陛下因何召見臣等?」司馬睿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半天后從懷中取出一張黃紙詔,撕得粉碎,揚手扔掉。司馬紹的太子位就這麼保住了。這時候,周顗慚愧地慨嘆:「我常自以為勝過王導,今天才知道我不如他!」
沒當上太子的司馬昱是司馬睿的小兒子,半個多世紀後又被權臣桓溫重新搬出來,擁戴為皇帝,史稱簡文帝。這是後話了。
王敦第一次叛亂時,在占領建康後,沒有廢黜皇帝司馬睿,卻要廢黜司馬紹這個太子。一方面,王敦想以此立威;另一方面,王敦不希望強健聰明的司馬紹日後當皇帝,怕對自己不利。於是王敦召集大家,想以「不孝」的罪名廢掉司馬紹。他述說了許多司馬紹不孝的「罪狀」,說:「這些都是溫嶠所說。溫嶠常在東宮,後來擔任我的司馬,對司馬紹一清二楚。」不一會兒,溫嶠來了,王敦威嚴地喝問他:「皇太子是什麼樣的人?」溫嶠回答:「小人沒法估量君子。」王敦聲色俱厲,憤怒地重問溫嶠:「太子怎麼能算是君子呢?」溫嶠還是說:「太子才識廣博、學問精深,確實不是我這樣認識膚淺的人所能評價的。太子能按照禮法侍奉雙親,似乎可稱為孝。」頓時,王敦理屈詞窮,廢太子之事只好作罷。
322年,二十四歲的司馬紹順利即位稱帝,史稱晉明帝。也許是鮮卑血統起了作用,司馬紹一改元帝時代庸碌無為的作風,銳意進取,全心全意鞏固統治、加強皇權。他的當務之急就是剷除上游的王敦集團。
二
對遙控朝廷的王敦來說,司馬紹登基無疑是一個噩耗。王敦憑藉強大的實力優勢,決定給司馬紹來個下馬威。太寧元年(323),王敦諷諫朝廷徵召自己,並率大軍東移,進駐姑孰湖城(今安徽蕪湖)。司馬紹還沒有力量與王敦直接對抗,便以退為進,親手寫詔賜予王敦加黃鉞、班劍武士各二十人,可以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並派侍中阮孚設牛酒犒勞王敦。在這個回合里,司馬紹身處弱勢,不卑不亢,王敦就是有篡位之心也沒有篡位的藉口。對於司馬紹的犒勞,王敦稱病不受。
暫時穩住了王敦,司馬紹還需要組建自己的勢力。他於登基前娶世族女子庾氏,登基後以庾氏為皇后,提拔妻弟庾亮為中書監,與王導分權。那在軍事上怎麼制約王敦呢?司馬紹直接指揮的是建康附近的宿衛六軍,由紀瞻統轄。王敦第一次叛亂的時候,宿衛六軍潰不成軍,根本無法指望他們來鎮壓王敦。紀瞻也知道自己的部隊不中用,就向司馬紹推薦了流民首領郗鑒。
郗鑒是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人,出身世族家庭,中原大亂時被家鄉百姓推為首領避難於嶧山(山東鄒城境內),抵抗石勒軍隊的進攻。他固守嶧山三年,成為山東地區碩果僅存的晉朝據點,被司馬睿遙授為兗州刺史。三年後,郗鑒實在抵擋不了石勒的進攻,率民眾南遷,沿途將武裝發展為數萬人,成為江淮主要的流民武裝之一。
晉朝君臣在危難時刻想到郗鑒,是因為他是「同類人」:首先他出身世族,這點在東晉時期很重要;其次,郗鑒和其他流民領袖不同,並非武人,而以儒雅著稱,飽讀詩書,和朝臣們有共同語言;第三,郗鑒在西晉朝廷做過官,和司馬越走得比較近,和司馬紹一系是同道中人。司馬紹馬上引之為外援,任命郗鑒為安西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率部鎮守合肥,給予他統轄各部流民部隊的權力。說個題外話,這個郗鑒後來把女兒嫁給了書聖王羲之,女婿比老丈人要有名得多。
王敦得知郗鑒鎮守合肥,忌憚這支流民武裝,便想出了明升暗降的招數,上表朝廷推薦郗鑒任尚書令。尚書令掌握朝政政令中樞,是實際上的宰相,可惜不統軍,郗鑒如果擔任此職就失去了對本部流民的指揮權。司馬紹尚未具備和王敦翻臉的實力,不得不召郗鑒入京就職。郗鑒上任途中經過姑孰,被王敦扣留。黨羽勸王敦殺掉郗鑒,王敦沒有聽,軟禁了郗鑒幾個月後,最終放他去了建康。
王敦開始留意剷除司馬紹所倚重的大臣,以防司馬紹成了氣候。溫嶠是司馬紹倚重的另一位大臣,擔任中書令。王敦就要求調溫嶠到自己幕府擔任左司馬,司馬紹還是只能答應。溫嶠來到王敦身邊後,虛與委蛇,身在曹營心在漢。
王敦對幕僚沈充、錢鳳幾乎言聽計從。沈充是吳興沈氏子弟,企圖依靠王敦來提升家族權勢,前往東南地區推行王敦的政策。他聽命於王敦,殺戮義興周氏,蓄養力量,準備配合王敦奪權。長期在王敦身邊的就是錢鳳。溫嶠假意和錢鳳交好。錢鳳出身寒門,也希望仰仗溫嶠提升名望。溫嶠逢人就稱讚:「錢世儀(錢鳳的字)精神滿腹。」錢鳳大喜,和溫嶠成了好朋友,在王敦面前力保溫嶠。溫嶠在王敦身邊擔任左司馬有驚無險。
適逢丹陽尹出缺。丹陽尹雖是一郡太守,但因為轄區內有首都建康和長江要害,地位相當重要。溫嶠有意競爭丹陽尹,藉機逃離王敦,就對王敦說:「丹陽是咽喉之地,朝廷任命的人不會和明公一心。明公宜自選其才。」王敦覺得有理,就問溫嶠:「誰能夠勝任?」溫嶠馬上推薦了錢鳳。錢鳳以為是溫嶠抬舉自己,投桃報李,推舉溫嶠擔任丹陽尹。溫嶠佯裝推辭,王敦不聽,奏請溫嶠出任丹陽尹,為他設宴餞別,暗中囑咐他窺察朝廷動靜。
溫嶠擔心走後錢鳳回味過來制止自己上任,在宴會上給錢鳳敬酒的時候佯裝酒醉,用手板擊落錢鳳的頭巾,變臉斥責:「錢鳳,你是什麼人,我溫嶠祝酒你膽敢不喝?」王敦以為溫嶠醉了,把雙方勸解開。溫嶠在向王敦道別時涕淚橫流,三次出門三次返回,無限眷戀。第二天,錢鳳果然想明白了,提醒王敦:「溫嶠與朝廷關係極為密切,並且與庾亮有深交,不能信任。」王敦反而責備錢鳳:「溫嶠昨天醉了才斥責你,你怎麼能轉身就詆毀他呢!」溫嶠安然回到建康,把王敦的虛實和陰謀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司馬紹。王敦知道受騙,勃然大怒,大罵溫嶠。
王敦喜歡侄兒王允之,留他在身邊。一天,王允之在王敦的床上休息,聽到王敦在外面和部下討論篡權的計劃。王敦突然想起床上還有王允之,趕緊過來查探。王允之早有準備,倒頭假睡,還摳出口水沾染被褥床單,讓王敦相信自己已熟睡多時,騙過了王敦。後來王允之回家告訴了父親王舒,王舒和王導商量後上報給司馬紹。所以,王敦的篡位計劃在家族內部都沒有得到支持,且早在司馬紹的掌握之中。
324年,王敦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人將死的時候,頭腦都特別清醒。王敦意識到自己和王家的力量都不能推翻東晉王朝,而在無力推翻朝廷的情況下做與朝廷不和的權臣是沒有前途的。王敦沒有兒子,兄長王含把兒子王應過繼給他。病重的王敦很明白王應的年紀還太小,擔心自己死後王應掌控不了部隊。他給部屬設計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解散軍隊,歸身朝廷,保全門戶;中策是退兵武昌,屯兵自衛,同時和朝廷和睦共處;下策是趁自己還活著,集中全力推翻朝廷,萬一僥倖就能開創一個新王朝。錢鳳和沈充等人要的是當開國元勛,要的是榮華富貴,一致認為王敦的下策是上策,決定挾著王敦的餘威,興兵作亂。
王敦身不由己,便由著下面的人造反。他自命為揚州牧,並大肆任命黨羽為朝官和地方官吏。更是假傳聖旨拜王應為武衛將軍,拜王含為驃騎大將軍,讓沈充在江東起兵響應。司馬紹於是正式下詔討伐王敦。王敦理當迎戰,無奈身體每況愈下,只好委派王含率領水陸大軍,氣勢洶洶地殺向建康。第二次王敦之亂爆發。
戰爭開始後,司馬紹著戎裝跨駿馬,僅帶兩名隨從去王敦大營,仔細偵察營中虛實。當時王敦正臥床觀書,累了以後打盹,迷迷糊糊中夢見太陽在營壘上空盤旋。他心中一動,醒來驚呼:「此必黃須鮮卑奴來也!」馬上派出輕騎搜索營壘附近。王敦部下士兵也發現有晉軍探子偵查,覺得司馬紹不是常人,向上報告。司馬紹三人很快就被王敦的騎兵追上了。
情況緊急,司馬紹看到路邊有個老太太,就把御用的七寶鞭遞給她,囑咐說如果有騎兵追來就拿鞭子給他們看,然後又用冷水把馬糞澆透才騎馬再逃。一會兒,追兵趕到,看到老太太就問有沒有看到一個黃鬍鬚的騎馬人經過。老太太說看到了,跑過去很久了,說完把七寶鞭拿給追兵看。七寶鞭鑲金嵌玉,引起追兵圍觀,追兵又發現馬糞已冷,相信司馬紹已經跑遠,放棄追趕,怏怏而還。
司馬紹回到建康,郗鑒建議朝廷徵召蘇峻、祖約等人入衛京師。司馬紹採納了。蘇峻、祖約等人覺得王敦勝算不大,紛紛出兵飲馬長江,護衛建康。在軍力對比上,王敦並不占優勢。諷刺的是,王導是政府軍方面的大都督,總督各軍與王敦作戰(這也算是司馬紹的過人之處)。王導是個頭腦很清醒、很務實的政治家,知道王敦病重且失去了人心,就堅定地站在了司馬紹的一邊。他揚言王敦已死,帶著建康的王氏家族子弟為王敦發喪,讓大家以為王敦真的死了。政府軍士氣大振,叛軍氣焰受挫。司馬紹適時下詔細數王敦之罪,表示除了要治罪王敦和錢鳳,「餘眾一無所問」。
王敦見詔暴怒,病勢更加沉重,不能統兵打仗,命令王含起兵。324年秋七月,王含率水陸大軍五萬殺向建康,攻至長江南岸。溫嶠則焚燒秦淮河上的浮橋,率軍固守北岸。司馬紹意氣風發,要帶兵應戰。郗鑒拉住他,建議堅守建康,以逸待勞,等王敦軍隊銳氣過後再聯合援兵痛擊。司馬紹還是組織勇士,夜渡秦淮河偷襲王含大營,大敗之。王敦聽到王含失利的消息,哀嘆:「我兄長就是個老婢;門戶衰敗,大勢去矣!」他用最後的力量起身,要親赴前線,無奈病入膏肓,掙紮起來後馬上又躺倒在地。臨終前,王敦叮囑王應:「我死後秘不發喪,一定要把建康打下來!」說完,闔眼而逝,時年五十九歲。
嗣子王應果然不給王敦發喪,只是草草將他埋在營帳中,然後自己去花天酒地了。紙包不住火,幾天後大軍不見指揮和命令,面對晉軍的攻勢節節敗退,漸漸知道王敦真的死了,於是兵敗如山倒。王含、王應和錢鳳倉皇西逃。另一個黨羽沈充正從東邊向建康進攻,無奈大勢已去,逃亡途中被舊將所殺,首級被傳給了朝廷。錢鳳逃到江州,被地方太守所殺。王含、王應拋棄王敦親手帶起來的軍隊,一路逃到荊州投靠族人、荊州刺史王舒。王舒不是王敦那樣的豪傑,也不是王含那樣志大才疏的小人,做出了最平穩的選擇:大義滅親。他把王含父子倆痛毆一頓後扔進長江餵魚去了。
王敦勢力煙消雲散。
平定王敦之亂是晉明帝司馬紹最大的政績。戰後,他果真沒有株連他人,凍結了對王敦黨羽的追究。王敦之亂在戰爭期間並沒有造成大的破壞,戰後又沒有株連殺戮導致社會動盪,整個南方付出的成本比較少。司馬紹處理得當,得到了世家大族和百姓的支持。之後,司馬紹一度寵愛美人宋褘(huī)。宋褘國色天香,善吹笛,是石崇愛妾綠珠的弟子。宋褘沒有名分,且司馬紹的寵愛有些過分,群臣紛紛進諫,要求驅逐宋褘。司馬紹也能忍痛割愛,竟然問群臣誰想要宋褘。大臣們面面相覷,最後吏部尚書阮遙斗膽提出了申請,司馬紹還真把宋褘送給了他。
太寧三年(325)秋,晉明帝司馬紹病死,只有二十七歲。太子司馬衍即位為帝,史稱晉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