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魏晉:歷史大變局下的個人命運> 王敦「過豪死」的血腥悲歌

王敦「過豪死」的血腥悲歌

2024-10-10 21:04:40 作者: 張程

  一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西晉末期,豫章郡(今南昌)曾經發生一樁震驚一時的兇殺案:揚州刺史王敦殺害了途經豫章去建鄴的堂兄、曾任荊州刺史的王澄。

  事情是王澄挑起的。他在荊州當地頭蛇習慣了,加上性格桀驁不馴,又比王敦出道早,所以在豫章盛氣凌人,對王敦很不客氣,多有謾罵之語。王敦也是一個桀驁不馴的人,同樣傲慢,竟然對堂兄弟起了殺心。可是王澄功夫不錯,隨身帶有玉枕自衛,還有衛士二十人,如何下手呢?

  知情者是這樣描述的:王敦先招待王澄身邊的衛士痛飲,將他們灌醉,然後向王澄借玉枕「欣賞」。拿到玉枕之後,王敦臉色突變,隨即誣陷王澄叛亂,要將他就地正法。王澄發覺上當,馬上撲過來和王敦拼命。王敦被他撕掉了衣帶,成功逃脫。激烈打鬥中,王澄爬上房梁,對王敦破口大罵,可惜寡不敵眾,被王敦帶人殺死。這樁血案將王敦的豪傑性格暴露無遺。

  王敦性格的形成有著複雜的社會背景。首先,他出身世家大族,擁有很高的政治起點和寶貴的政治財富。王敦耳濡目染,不僅做事穩重、言行成熟,而且性格豪邁爽快,言談睿智。其次,當時社會清談灑脫的風氣,同樣對王敦影響深刻。王敦從小就是個瀟灑的公子哥,放蕩不羈,豪俠仗義,自尊心強,睚眥必報,是那種一眼就能從人堆里看出來的焦點人物。長大後,王敦名列清談名士之列。在講述魏晉士人豪爽灑脫風範的《世說新語》一書中,他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之一。

  按照現在的心理分析,王敦是個無畏的破壞者,不為世俗和他人所約束,勇往直前。因此日後司馬睿可以用他來打地盤、定天下。可另一方面,王敦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建設者。他破壞了舊的東西後提不出自己的東西去樹立新的規範,因此待日後王敦位極人臣、出將入相的時候,卻再沒有什麼作為。寂寞的他只能繼續破壞下去,最後導致了人生悲劇。

  晉武帝司馬炎曾經召集當時的名流和世家子弟,討論伎藝。在座的人都暢所欲言,爭著在司馬炎面前表現自己,只有王敦一副與己無關、滿臉不屑的樣子。司馬炎注意到這個年輕人,就問他會什麼。王敦回答說會打鼓,司馬炎就給了他一面鼓。王敦捲起袖子,離開座位,「揚槌奮擊,音節諧捷,神氣豪上」。當時是滿座皆驚,司馬炎很喜歡這個相貌不凡、舉止雄豪的孩子,就把女兒襄城公主嫁給了他。

  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王敦,家族內外還有不少人把他看作「問題少年」。太子洗馬潘滔評價王敦「處仲(王敦的字)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若不噬人,亦當為人所噬」,意思是說王敦的樣子不是一般人,不是害人,就是被別人害死。王愷和石崇比富,王愷宴請賓客時都讓美女陪酒,如果客人不飲就殺掉陪酒侍女。王敦去他家作客的時候,堅決不喝酒,陪酒的美女悲聲哀求,王敦都傲然不視。先後三個侍女都被殺了,王敦一直無動於衷。石家的廁所里有十多個婢女充當服務員,她們穿著華麗的衣服,捧著甲煎粉、沉香等東西,服侍賓客上廁所,賓客出來前還給他換上新衣服。客人一般都不好意思在石家上廁所。王敦卻大方地接受婢女們的服侍,脫衣穿衣,噴香抹粉,神色傲然。婢女們私下裡議論:「這個客人日後一定做賊!」

  賈南風專權時,陷害太子,將其幽禁在許昌。她下令:太子離京時官屬不得相送。時任太子舍人的王敦和太子洗馬的江統、潘滔等人不畏強權,公開前往相送。從青州刺史任上調回洛陽擔任中書監時,王敦將襄城公主的侍婢都分發給將士,又分發金銀財寶給部眾後才回到洛陽。可見特立獨行的王敦身上也有令人稱讚的一面。

  二

  王敦這樣的人很適合亂世。

  八王之亂時,王敦投靠了東海王司馬越,轉任管轄江東的揚州刺史,在南渡風潮中來到建鄴。司馬睿移鎮建鄴,短期招他為軍咨祭酒,很快復任揚州刺史,負責討伐南方的異己力量。在東晉建立前後的這段時間,王敦建立了卓越的功勳。他勇往直前,縱橫長江中下游各州;知人善任,重用陶侃等人,數載苦戰,肅清了境內的亂匪。因為他掌握軍隊,能力不俗,更因為王家對東晉王朝的擁立之功,王敦在東晉初年成為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軍事,被封為漢安侯,控制著長江中游地區,成為東晉最大的實權人物。他和王導,一個在外,一個在內,是朝廷的中流砥柱。

  東晉和南朝時期,朝廷的重心是揚州(今江浙)和荊州(今兩湖)。兩地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又都能製造兵器軍械。其中首都建康在揚州,揚州就成了朝廷的中樞;而荊州處於上游,虎視揚州,給建康的朝廷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如果鎮守荊州的大臣再擁兵自重,飛揚跋扈,朝廷和荊州的矛盾就難以避免了。奇怪的是,儘管朝廷對荊州刺史的人選慎之又慎,鎮守荊州的大臣不是不聽調遣就乾脆是野心家。

  東晉建立後,王敦出鎮武昌,總管長江中游軍事和政務。他本是一個閒不住的人。王導的清靜無為和朝廷的安然無事,讓王敦「淡」出了心理問題,他根本無法適應處理公文往來的平淡生活。同時王敦身邊聚集了一批別有用心的部屬,比如錢鳳和沈充等寒門出身的士人,都希望藉助王敦的政治飛躍實現各自的政治夢想。不安分的權臣身邊容易聚集奸佞小人,就像有裂縫的雞蛋容易招來蒼蠅一樣,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小規律。同時王含、王廙等同族也聚攏在王敦身邊,恭維他、慫恿他,王敦開始驕橫專擅起來。

  司馬睿對王家的猜忌,也推動了王敦的造反。王家勢力太強大了,司馬睿提拔一批寒族來制約王家的勢力。在司馬睿的授意下,御史中丞劉隗和尚書左僕射刁協全力抑制王氏勢力,暗中做軍事部署。戴淵鎮守合肥,劉隗鎮守泗口,預防王敦順江東下。皇叔司馬承擔任湘州刺史,在南邊監視王敦。王敦對此憤憤不平,常常在酒後手持玉如意,邊擊痰盂邊吟誦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最後把痰盂都打出了缺口。

  終於,王敦開始行動了。他先是上書指責司馬睿,為王導抱不平。奏疏送到建康後,先到了王導手中,老好人王導把它退給了王敦。王敦不甘心,第二次直接給司馬睿上書。司馬睿看完王敦的上書,更加相信他要發兵造反了。

  王敦畢竟是名門之後,先客氣地給劉隗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以國家大義勸說劉隗和自己聯手,共扶朝政。「聖上信重閣下,今大賊未滅,中原鼎沸,欲與您戮力王室,共靜海內。如果大家同心,帝業得以興隆,否則,天下永無望矣!」可劉隗是個得志小人,粗魯地回信說像他這樣的朝廷股肱之臣,是不會和王敦同流合污的,他要效忠皇室,做個大忠臣。這分明是把王敦推到了對立面,他忘記了王敦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

  王敦果然大怒,決心給劉隗一個去地獄做忠臣的機會。於是,王敦就這麼造反了。王敦在武昌興兵東進,舉起的大旗是「清君側」。他說司馬睿寵信奸臣,弄得民不聊生,他這才出兵清除奸賊、拯救百姓。黨羽沈充在吳興起兵響應王敦,叛軍迅速推進到建康附近。司馬睿派出的刁協、戴淵、劉隗等人都不是王敦的對手。早在王敦起兵之初,劉隗和刁協就勸司馬睿盡誅王氏全族。司馬睿離不開王家的支持,沒有答應,劉隗等人「始有懼色」。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最高層間的權力遊戲,劉隗這樣的初學者註定是犧牲品。三個月後,建康石頭城的守將、義興周家的周札給王敦打開了城門,叛軍兵不血刃入城。王敦勝利了!

  城破後,刁協和劉隗向北逃亡。刁協年老,隨從又逃散了,結果被殺死在長江邊;劉隗逃亡北方,最後投靠了石勒。司馬承堅守湘州百餘日,兵敗被俘,在押送建康途中遇害。

  王敦攻入石頭城後,一時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放縱士卒劫掠,由此亦可見他破多於立。司馬睿陷入狼狽的境地,身邊一度只剩下一個護衛將領和兩個侍中。防虎反為虎所傷,司馬睿事到如今反而看開了:「王敦沒有忘記社稷宗廟,則天下尚可共安;如果想要我的龍椅,早點說嘛,我自己會回琅琊去,何必騷擾百姓?」王敦的性格決定社稷宗廟在他心中沒有多少分量,而他又不想尊奉司馬睿這個打壓王家的皇帝。但司馬睿和王敦兩個人,誰都不能徹底離開誰。司馬睿固然需要世族支持他的政權,各個世家大族也需要司馬睿這塊招牌來遮風擋雨。各大家族還接受不了王敦替換司馬睿登基稱帝,王敦也沒有南面稱君的準備。因此,他沒有廢黜司馬睿,更沒有對他動刀子,而是保留了司馬睿政權。

  司馬睿派公卿百官去石頭城拜見王敦。王敦絲毫不改豪傑本色、名士風範,坐在上座,先戲問手下敗將戴淵:「之前打仗,你輸了。當時還有餘力嗎?」戴淵坦言:「哪裡還有餘力,真的是力量不足!」王敦問他:「天下會怎麼看我今天的所作所為?」戴淵暗中頂了一句:「見形者謂之逆,體誠者謂之忠。」意思是說,只有真正理解你內心的人才知道怎麼回事,從表面來看是亂臣賊子所為。王敦哈哈一笑,夸戴淵是「能言之人」。王敦又對周說:「伯仁,你對不起我!」周不卑不亢地說:「王公舉兵,下官親率六軍,沒有成功抵擋住貴軍,致使朝廷軍隊落敗。在這一點上,我對不起你!」

  既然是清君側,就要殺死幾個奸臣。王敦最後挑選了周顗、戴淵殺雞儆猴,並在朝廷里安插了若干黨羽。從法律上來說,王敦所做的真的僅僅是「清君側」,沒有絲毫違法謀逆之處。司馬睿下詔大赦,赦免參與叛亂諸人的罪過,並封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晉爵武昌郡公。王敦對停留在朝廷處理煩瑣的政務沒有興趣,於是打道回武昌,遙控建康。

  王敦的這一次叛亂,輕率地置王家於族誅的危險邊緣,在家族內部遭到了反對。王導戰前勸說王敦、王含罷兵,戰後努力做王敦和司馬睿溝通的橋樑,儘量讓事件平安結束。另一個堂兄弟王彬在王敦殺周顗時,公開去和周顗哭別,哭得悲切異常。王彬見王敦時,並沒有一絲悲痛之情。王敦不解,王彬回答:「我哭周顗是情不自禁。」對於王敦,王彬痛批他不義,批得聲淚俱下。王敦當場大怒,揚言要殺掉王彬。王導連忙做和事佬,拉王彬跪下謝罪。王彬卻說:「我腳有病,在天子面前都不下跪,更別說你了!」王敦差點氣背過去,逼問:「腳疼和脖子疼,你選一個!」王彬依然不卑不亢地看著他。王敦畢竟厚道,對同族人很客氣,沒有把王彬怎麼樣。

  王敦的豪傑性格決定了他做不了政治家。他不屑於花時間去學習煩瑣的政治技巧、營造各種人脈關係,更沒時間像兄弟王導那樣參與實際事務。他起兵反對司馬睿,實屬倉促之舉,並沒有成熟的設想,更談不上詳細的善後措施了。他的成功只是反證了劉隗等人的無能,證明了離開王敦等實力人物支持的司馬睿政權是多麼的虛弱,根本不能說明王敦的強大和正確。掌握了絕對的權力又沒有奮鬥目標之後,王敦迅速腐化墮落。

  史載「敦既得志,暴慢滋甚,四方貢獻多入其府,將相岳牧皆出其門」。他沒有收斂張揚的個性,更沒有學會穩重地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而是瘋狂享受著從各地搜刮來的珍寶財富和支配人事調動的樂趣。更糟糕的是,王敦寵信沈充和錢鳳,聽任他們二人胡作非為。這兩個人出身土豪,也不是政治家,得勢後「大起營府,侵人田宅,發掘古墓,剽掠市道」,把所有得罪他們的人都整死了。朝野上下、官僚百姓都希望做盡壞事的沈、錢等人早點死去,順帶也希望王敦集團早點失敗才好。

  司馬睿經過王敦的打擊後,得了一場大病,很快就油枯燈滅。素來為王敦不喜歡的太子司馬紹即位,史稱晉明帝。晉明帝憋著一口氣,立志剷除王敦,王敦也看晉明帝不順眼。江南很快爆發了第二次王敦之亂,但不久王敦也因病去世了。

  王敦最後的命運很悲慘,葬入墳墓還被挖出戮屍,腦袋被割下來掛在朱雀橋上示眾。王敦是個很有才華、很有個性的人物,是一代豪傑,弄不好還能做個開國皇帝或者割據君主。但他被過於放蕩不羈的個性及安定團結的東晉政治大環境埋葬了。

  王敦之後的亂臣賊子,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到他那樣的豪爽、率性、不羈和驚天動地。王敦因此成為許多雄心勃勃或者蠢蠢欲動的豪傑志士的標杆和榜樣。後來人曾說:「恨卿輩不見王大將軍!」這句話可以看作對王敦豪傑一生的莫大評價。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