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冉魏政權
2024-10-10 21:04:07
作者: 張程
一
石勒死時,後趙的實權被鐵腕人物石虎所掌握。石虎是石勒的侄子,為人殘暴,善於征戰,為後趙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本人也逐步掌握了軍政大權。石虎野心勃勃,就等著石勒死後自己做皇帝,都布置好武士要奪權了。太子石弘知道自己不是對手,嚇得主動聲明自己無才無德,石虎才是真龍天子。但石虎考慮到石勒屍骨未寒,強登皇位容易樹敵,恐怕還會受到世人的唾罵,就虛情假意地擁戴石弘稱帝。石弘稱帝後,封石虎為丞相、魏王、大單于,總攝朝政,完全是石虎的傀儡。石虎將兒子親信紛紛安排在要害部門,進一步控制了政權,終於在延熙元年(334)廢石弘,自稱居攝趙天王。之後,石虎誅殺了石弘及石勒的其他兒子,從襄國遷都鄴城,並於349年稱帝。
石虎沿襲了石勒時期的民族壓迫政策,掌權後強化胡漢分治,設置大單于,統治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行政管理制度完全分開,又強行規定稱漢人為「趙人」,胡人為「國人」,並嚴禁呼羯為胡。為了充實新首都鄴城,石虎強迫各族人民遷往鄴及其周圍地區。據說石勒和石虎兩代人殺戮的漢人超過百萬,「至於降城陷壘,不復斷別善惡,坑斬士女,鮮有遺類」。
建政後,石虎故意對漢人徵發繁重的賦稅與徭役,進一步激化了後趙內部的各種矛盾。石虎本人漢化程度不高,對遊牧生活很留戀,於是將黃河以北中原地區的數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為狩獵圍場,規定漢人不能向其中的野獸投一塊石子,否則即是「犯獸」,將處以死罪。結果發生了許多百姓被野獸害死或者吃掉的慘劇,漢人地位竟不如野獸。而石虎對此解釋說:「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復何愁?」大漢天王冉閔作《討胡檄文》可描述當時的景象:「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石虎的荒淫無度、恣意胡為,讓各種矛盾糾結在一起,把後趙政權推到了火山口上。比如,石虎為追求個人享樂,在鄴城修建宮殿台觀,又營建長安、洛陽的宮殿,長期役使百姓超過四十萬;為征討前燕,石虎又徵召超過五十萬百姓準備軍資。石虎統治期間,徭役繁興,徵調頻仍,能夠安心從事農業生產的百姓不過十之二三。更令人髮指的是,石虎為了充實後宮,強征民間數萬女子入宮。如果女子已經婚配,就將其丈夫殺死強拉妻子入宮,導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劇。百姓紛紛用各種形式加以反抗,石虎只是一味加重刑罰,統治更加殘暴。
石虎的家庭生活也是一團糟。太子石邃因為父皇寵愛弟弟石宣和石韜,擔心地位不保而陰謀叛亂篡位,事情敗露後被殺。石虎立石宣為新太子,卻加倍寵愛石韜,再次激化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新太子石宣嫉恨石韜,兩兄弟經常發生衝突。348年,石宣殘忍地將石韜砍掉手足、刺爛雙眼、挑破肚子,致其慘死。石宣借石韜喪禮之際,一不做二不休,計劃暗殺石虎篡位。石虎知道真相後,用同樣的酷刑將石宣處死。石虎殺太子後,把無辜的東宮官吏、衛士十餘萬人謫戍涼州。
349年,一萬多名獲罪的東宮官兵被押送到雍城(今陝西鳳翔)的時候,發動起義。這場起義點燃了大叛亂的引信,關中各族百姓揭竿而起,加入起義隊伍。起義軍所向披靡,攻略長安,殺出潼關,人數超過十萬。石虎派大司馬李農調集重兵鎮壓,反而被起義軍打敗。後趙的軍隊經過一叛一敗,元氣大傷。石虎不得不利用其他少數民族武裝來鎮壓心腹大患。氐族貴族苻洪和羌族貴族姚弋仲紛紛組織軍隊,合兵進攻,終於鎮壓了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了,後趙的根基卻也被掏空了。後趙自己的軍隊在重重矛盾中基本失去了戰鬥力,其他少數民族的武裝尾大不掉,開始威脅石虎的統治。石虎在生命的最後,籠罩在一片憂愁和驚恐之中,終於在 349年一命嗚呼。
二
石虎死後,諸子爭立,骨肉相殘,導致帝國分崩離析。350年,政權落入一個漢人的手裡,這個人就是石閔。
石閔原名冉閔,是并州乞活軍的後代。乞活軍是特殊年代的產物。西晉末期,北方連年災荒,大災之後又趕上瘟疫和之後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人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喪失了。許多地區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牛羊貓狗都被吃了,老鼠草根也被刨出來吃了,最後更是出現了「易子而食」「人相食」的人間慘劇。
人禍也接踵而來。比如,并州「寇賊縱橫,道路斷塞」,又「數為胡寇所掠」,到處是跨馬持刀的兇徒,弱肉強食,簡直是人間地獄。西晉各級官府「府寺焚毀,邑野蕭條」「郡縣莫能自保」,更談不上保護百姓。於是,數以十萬計的流民四處流徙,尋找一切可以吃的東西和安全的地方。在流蕩哄搶的過程中,流民既要搶掠生存物資又要自衛,逐漸自發地形成了武裝組織。軍官出身的田甄、李惲、薄盛等人將并州流民組織起來,隨司馬騰「就谷冀州,號為『乞活』」。這就是乞活軍的來歷。
乞活軍在五胡十六國前期是一支重要的政治軍事力量,先是跟隨司馬騰鎮守鄴城,與成都王司馬穎作戰。後來石勒和汲桑殺死了司馬騰,乞活軍在田甄的帶領下,替司馬騰報仇,殺死了汲桑。失去司馬騰這個首領後,乞活軍發生了分裂:一部分在李惲、薄盛帶領下投奔了司馬騰的哥哥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死後,這部分乞活軍流竄在山東、河南等地,與石勒軍隊多次交戰,最後被石勒消滅;另一部分乞活軍在田甄的率領下前往上黨(今山西長治一帶),最後也被石勒打敗,餘部陳午等投降石勒。正宗的乞活軍就此消失了。不過日後陸續還有一些流民冒用「乞活」的旗號,悲壯地起兵造反。
傳說,在陳午的投降部隊中,有一個人叫冉瞻,只有十二歲,卻精明能幹,很受石虎喜愛。石虎將他收為養子,冒姓石。石瞻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石閔,石虎認石閔為養孫。還有一種說法是石閔是石虎的養子。雖然說法不同,但石閔原名冉閔,是漢人子孫的史實是確定的。《晉史》描述冉閔「身高八尺,善謀略,勇力絕人,攻戰無前」。在後趙時期,冉閔臨戰都衝鋒在前,奮勇殺敵,深受石虎的器重,進而掌握了部分軍隊。
石虎死後諸子爭位,當時漢族百姓普遍要求驅逐殘暴的羯族統治者,擁護漢族出身的冉閔發動政變,推翻後趙。冉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350年奪取政權稱帝的,他改國號為魏,建都鄴城,史稱冉魏。這是十六 國時期唯一一個在中原建立的漢族政權。
冉魏政權非常短暫,僅僅存在了三年時間。它依靠部分漢族武裝趁羯族內亂倉促建立,統治區域局限於黃河中游的南北地區——其他地區被後趙殘餘或趁亂割據的其他少數民族占領。在冉魏有限的統治區域內,民族矛盾進一步惡化。支撐這個政權的精神動力就是驅逐胡族、光復漢家天下。冉閔本人也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掌權後就下令:「今日以後,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所任之。敕城門不復相禁。」鄴城大門晝夜不關,供 百姓選擇到底是支持新政權還是反對新政權。
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驚恐不安,紛紛逃出城去,而漢族人熱誠支持新政權,紛紛湧入城來,「於是趙人百里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矛盾極端激化,百姓互不信任。冉閔見少數民族都不支持自己,殺胡之心頓起。他宣布:「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門牙。」這便是公開的「殺胡令」。
一日之中,數萬胡人被殺。積怨已久的漢人大開殺戒,凡是見到具有眼廓深刻、鬚髮發黃等胡人特徵的人一律殺死。被冉魏政權屠殺的胡人估計超過二十萬。胡人或者拿起武器自衛,反攻漢人,或者成群結隊返遷塞外。華北陷入一片混亂,人們相互攻殺,屍橫遍野。各少數民族經過數十年的遷徙征戰,依然分布各地,在殺胡令的威脅下群起圍攻冉魏政權。形勢很快就對冉魏政權不利了。
冉閔對南方的東晉王朝抱有好感,派遣使者聯絡東晉,希望聯合起來驅逐胡族。東晉君臣對冉閔很不信任,聽說冉閔竟然已經稱帝,斷然拒絕聯軍的要求。冉閔只能靠奮勇作戰來挽救局面。冉閔政變後,石虎的兒子石祗(zhī)在襄國自立,並起兵討伐冉閔。351年,冉閔將後趙殘餘劉顯的部隊殺得大敗,劉顯請降,願殺石祗以報,冉閔受降。劉顯回軍殺死了石祗。352年,冉魏攻克襄國,後趙滅亡。
連年作戰,使冉閔賴以征伐的軍隊疲憊不堪。慕容鮮卑的前燕政權趁亂先攻占幽州,如今又趁機大舉進攻冉魏。冉閔再次向東晉王朝求援,東晉對冉閔態度依舊,卻對一再上表稱臣的前燕政權很有好感,所以坐視前燕政權步步強大,冉魏日日削弱。冉閔集結漢族軍民,以一萬之眾抵抗十四萬鮮卑大軍的進攻。在決戰中,冉閔奮勇衝鋒,在敵陣殺進殺出。傳說他左手執雙刃矛,右手執鉤戟,殺死燕兵三百餘人,最後馬倒被擒,死於燕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同年夏,鄴城陷落,冉魏滅亡。
冉魏驟亡後,華北東部地區為前燕占領,關中地區被前秦占領,北方進入了前燕和前秦對立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