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狄四起爭奪中原
2024-10-10 21:03:51
作者: 張程
一
西晉有過短暫的統一,在政績上幾無建樹可言,尤其是在民族問題上,曾經有機會解決日益嚴重的少數民族內遷問題,卻毫無作為。
在廣袤的中國北方,各個少數民族從兩漢時期就陸續內遷,成了歷代王朝必須面對的問題。到西晉建立初年,內遷各族遍布,從幽州(今河北、京津地區)、并州(今山西)到司隸(今陝西中部、河南西部一帶)、涼州(今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廣大地區,深入益州(四川地區)、冀州(河北地區)等地,繁衍生息。漢末魏晉時期連年征戰,華北的漢人背井離鄉,向江淮和江南地區遷徙,空出來的土地都被少數民族占據。到西晉初年,北方一些郡縣的少數民族人口超過了半數。他們雖然開始漢化,部分也從事耕種,但還保留著揚刀躍馬的習俗和部落的形式,有事相互援助連接成軍。對中央王朝來說,這些少數民族很危險。因為僅從地理位置上看,各個少數民族呈半月形包圍著長安、鄴城等重鎮,並威脅著首都洛陽。
當時北方各個少數民族統稱為「胡族」,其中最強大的有五大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並稱「五胡」。
匈奴人興起於蒙古高原,是中國北方的古老民族,一度統治著東起遼水、西到西域的北方大地,從戰國時就開始侵擾中原,是中原政權的大患。長城就是為抵禦他們而修的。漢武帝時,匈奴遭到沉重打擊後開始衰落,進而分裂為南北匈奴兩部。其中南匈奴在漢宣帝時入關投降漢朝,西漢王朝將他們安置在并州、司隸等地。南匈奴逐漸在并州離石的左國城(今山西方山縣境內)建立了王庭。東漢時,北匈奴繼續遭到重創,部分沿著歐亞大陸消失在了西方,不願意遠遷的部眾則南下投降了漢朝,也被安置在上述地區。東漢王朝對匈奴安撫與分治並用;曹操則將匈奴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各立酋長為都督,基本上延續了東漢的戰略。匈奴民族和漢族的融合時間最久,上層人士漢化很深,很多人擔任朝廷官員。
羯人,是歸化匈奴的一支,被安置在上黨郡的羯室(今山西左權縣)。他們和漢人的差別比較明顯,多高鼻深目,有歐洲人的特徵,還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生活。
鮮卑人興起於東北,晚於匈奴人。匈奴人在中原王朝的打擊下西遷或者南附,空餘出來的土地被鮮卑人填補。鮮卑人兇悍勇猛,很快成了塞外大地的霸主。但是鮮卑民族的發展歷史較短,曹魏時期,鮮卑貴族軻比能 曾想統一鮮卑各部,結果被幽州官員誘而殺之。到西晉初年鮮卑民族中依 舊部落林立。各部落以酋長的姓氏為號,分別有慕容、拓跋、段、宇文、禿髮等部落,其中以慕容和拓跋兩個部落最為強大。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氐和羌都屬於西南夷,地處益州和涼州(今川陝甘青四省交界地區)之間。三國時期,曹魏和蜀漢都利用氐人和羌人來為己所用,拉攏來攻擊對方。許多人被強制遷徙關中各郡。到西晉時期,氐人主要分布在武都郡(今甘肅成縣)、略陽郡(今甘肅秦安),人數遠少於匈奴和鮮卑。羌人的分布大致相同,但人數更少。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這兩個小民族卻扮演了大角色。除了這五大民族外,還有烏桓、丁零等其他少數民族。
西晉王朝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民族問題,卻沒有提出可行的政策,除了奴役各個民族並扣押各族人質外,聽任各族恣意發展。地方官員奴役各族人民,橫徵暴斂,把逃亡百姓的稅賦強加在少數民族身上;強征異族子弟入伍,對他們肆意打罵,拆散其家庭。因此,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亂世中,少數民族百姓的生活壓力本來就大,如今日子更難過了,便開始傾向通過造反謀求生存的機會。
少數民族的叛亂貫穿了西晉始終。元康四年(294),并州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黨。兩年後,其弟郝度元聯合關中各郡的羌、氐族百姓起兵反晉。之後,各族人民紛紛響應,還推舉齊萬年為帝,擁兵數十萬。關中震動,西晉朝廷不得不集結大軍鎮壓,直到元康九年(299)正月才粉碎這起少數民族叛亂,俘殺齊萬年。起義被鎮壓後,山陰令江統深感四夷亂華,意識到民族問題危重,寫作了《徙戎論》,為我們留下了當時人思考的第一手資料。
晉惠帝時,「關中之八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畢竟少數民族的心理和習俗都與漢族不同,難免起糾紛。江統吸取之前少數民族和漢族屢起糾紛、朝廷費力鎮壓的教訓,建議將胡族百姓遷出漢族區域。
江統的建議是因噎廢食的做法,朝廷不想辦法解決好內遷少數民族的問題,而是要把他們全部趕出漢族區域。這代表了一大批朝野官員的觀點,說起來簡單,但沒有可操作性。少數民族內遷,生活了上百年,突然要他們全部拋家棄土,回到傳說中的塞外故鄉去,勢必激起各族人民的仇恨和反抗。江統的意見遞交上去後,晉惠帝看不懂,掌權者則忙於爭權奪利,將之束之高閣,沒有了下文。此後,各族繼續恣意發展。
胡族武裝之所以沒有釀成大禍,只是因為西晉王朝實力尚在,還不是哪一支少數民族軍隊能夠傾覆的。八王之亂的空前內訌,掏空了西晉王朝的軀體。晉軍損失慘重,再也鎮不住胡族武裝了。實力的天平開始朝著有利於五大少數民族的方向傾斜。
二
就在八王廝殺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關中、隴西一帶的百姓正掙扎在生死線上。
元康後期,當地連年荒旱。聽說四川糧食充足,天水、略陽、武都等郡數萬戶百姓攜家帶小,於元康末年南下「就谷」,希望能討口飯吃。其中有漢族人,但主要是氐族人,在巴蜀北部形成了連綿的流民潮。沿途不僅要應付管理人員的刁難盤剝,還要組織流民移動、協調糾紛,在這個過程中,略陽氐族人李特、李庠、李流兄弟被推舉為流民的首領。李特兄弟雄壯有力,家境不錯,曾在西晉王朝擔任過中下級軍官,有政治經驗又仗義疏財,很適合擔當流民首領。前後兩任益州刺史趙廞(xīn)和羅尚將洶湧而來的流民潮視為洪水猛獸,對素有威望的李特兄弟等人慾除之而後快。矛盾就這麼產生了。301年,李特兄弟利用流民的無助和怨怒,在綿竹(今四川德陽北)聚眾起義,正式拉開了少數民族大規模起義的序幕。
之後,北方和巴蜀地區先後出現了二十個割據政權,主要有十六個國家: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其中只有前涼、西涼、北燕三國是漢人政權。此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四個在紛亂中建立的政權因為地小時短,沒有計算在內。在一百三十多年的時間裡,這些政權此起彼伏、反覆交戰,直到北魏統一北方為止。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起於301年的李特兄弟起義,但因為起義局限於巴蜀一地,沒能直接撼動西晉王朝。史學界通常將三年後(304)匈奴貴族劉淵的獨立稱王視為十六國的開始。匈奴貴族為什么姓劉呢?因為匈奴人漢化後,搬出漢高祖劉邦「成親」制度,自認是漢朝皇室的外甥,冒姓劉氏,以漢室後裔自居。這也說明匈奴貴族漢化之深。從劉淵的履歷上看,他和漢族人無異,從小就酷愛讀書,拜上黨名士崔游為師,遍習《詩經》《周易》《尚書》等儒學經典,又博覽《史記》《漢書》和諸子學說。那時鄉黨品評人物入仕的風氣很盛,劉淵就得到了當時太原名流王昶、王渾等人的器重。加上他體貌偉岸、射藝精熟、體力過人,劉淵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劉淵卻不能像同學一樣入仕,因為他是匈奴人。曹操分匈奴為五部,其中的左部帥為劉豹,劉淵就是劉豹之子。曹魏咸熙年間,劉淵作為人質,留居洛陽。齊王司馬攸見劉淵文武雙全且得到眾人推崇,就勸哥哥司馬炎殺掉劉淵,不然恐怕并州不得安寧。多虧司馬炎和司馬攸的關係不好,沒聽弟弟的建議,劉淵才倖免於難。根據後來的史實看,司馬攸還是低估了劉淵:此人不僅讓并州不得安寧,還直接推翻了西晉王朝。
西晉很快進入亂世,各派勢力都借重匈奴武裝,劉淵雖然是人質,卻在很長時間裡成了各派拉攏的對象。楊駿輔政時,署劉淵為建威將軍、匈奴五部大都督。劉淵原本在匈奴中威望就很高,如今更是禮賢下士、輕財重義,幽冀兩州的人才紛紛不遠千里依附匈奴,匈奴的力量進一步壯大了。司馬穎逐鹿中原,想以匈奴為外援,拜劉淵為北單于、參丞相事。他敗退長安時,急需重振軍勢,便讓劉淵回并州招募匈奴助戰。劉淵很高興地返回了左國城。
但他這一去就沒有再回來。匈奴貴族見西晉朝廷呈現崩潰之勢,便開始策劃「興邦復業」的大計。劉淵的族祖父劉宣就宣稱:「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 其時也。」劉淵一到左國城就被五部匈奴推為大單于。匈奴人尚存的部落 很快就組織起了數萬軍隊。西晉永興元年(304),劉淵自稱漢王,以恢 復漢朝為令號召天下。匈奴連續祭天,大祭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和昭烈帝劉備,還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此番舉動起點很高,一開始就擺出要與西晉爭奪天下的架勢。
匈奴起兵,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漢人王彌、羯人石勒及鮮卑人陸逐延等紛紛拉起隊伍造反,名義上公推劉淵為主。中原很快不復是西晉的天下。
劉淵集團很快打敗并州的西晉勢力司馬騰。連綿的戰火和激烈的民族矛盾讓并州的漢族百姓對生活絕望,集體組織起來要去冀州「乞活」。「乞活」二字,從字面上看就很悲壯,就是為了生存而背井離鄉、四處闖蕩,為了一頓飽飯不惜血汗乃至生命。并州流民組織成「乞活軍」,司馬騰率領他們東去流亡冀州。劉琨繼任為并州刺史,無力回天,只能據守并州西北部的部分城池。劉淵很快占有了河東全境,在永嘉二年(308)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國號為漢。匈奴漢朝建立後,一心要攻占「故都」洛陽。劉淵派兒子劉聰、侄子劉曜等人率精騎進攻洛陽,遭到東海王司馬越的反擊,沒有攻下。永嘉四年(310)夏天,劉淵病死。
劉淵在位僅兩年,沒能將匈奴漢朝推向強盛,但為異族的後來者樹立了起兵和建政的榜樣。
三
劉淵死後,他的兒子劉和繼立為帝。劉和的能力暫且不論,品德卻很差,「內多猜忌,馭下無恩」。衛尉劉銳、宗正呼延攸等人因為沒有被劉淵委託為輔政大臣,懷恨在心,就慫恿劉和誅殺劉聰等功勳卓著的宗室。機事不密,劉聰知道後,率軍反攻皇宮,殺死了劉和、劉銳、呼延攸等人。
劉聰是劉淵的第四子,漢化程度很高,除了通讀儒家經典外,還精通兵法,寫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他留下了詩百餘篇,賦頌五十餘篇。
劉聰殺劉和後自立為帝,將匈奴漢朝推向了強盛的巔峰。他執政時期有兩大成就。
第一大成就是在制度建設上做出了努力。漢朝雖然是匈奴王朝,但劉聰深知要長治久安,非採用漢族的政治制度不可。於是他創建了兩套行政體制,用遊牧民族的「單于」制度治理匈奴各部,用漢族的公卿制度治理漢人,並吸納漢人進入政權。劉聰努力的方向沒有錯,但很不徹底,政權基本上還掌握在匈奴貴族手中,匈奴等胡族和漢族民眾的矛盾依然很嚴重,漢朝的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上的。王彌、石勒等強藩在東方擁兵自重,陽奉陰違,劉聰也奈何他們不得。這註定了匈奴漢朝雖然有許多開創性的成就,也在形式上統一了華北,但很快就會崩潰。
劉聰的第二大成就是終結了西晉,開疆拓土。他派遣族弟劉曜聯合中原的王彌、石勒的武裝力量,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將黃河南北乃至江淮一帶的西晉城池陸續攻克,孤立洛陽。永嘉五年(311),困守洛陽的司馬越和晉懷帝不和,率領大批王公大臣和晉軍主力離開了洛陽。途中司馬越憂鬱而死,餘部被石勒的武裝包圍屠殺。西晉王朝最後的主力喪失了。同年,劉曜、王彌、石勒合兵攻破洛陽,殺王公大臣三萬餘人,俘晉懷帝司馬熾,押送平陽,劉聰封懷帝為會稽郡公。這就是「永嘉之亂」。永嘉七年(313),關中西晉殘餘勢力擁司馬鄴為帝,改號建興,支撐了四年。建興四年(316),司馬鄴向劉曜投降,被送至平陽為奴。至此,西晉滅亡。
此時的北方大地,基本上是匈奴漢朝的天下。北方只有零星地區還在忠於西晉的官吏手中,分別是并州刺史劉琨、幽州刺史王浚與河西的張氏勢力。劉聰對劉琨發起了進攻,又命石勒進攻幽州刺史王浚。王浚被石勒殺害,劉琨兵敗投奔鮮卑段氏被殺。
取得這些成就後,劉聰開始驕傲享樂起來。其統治後期以荒淫著稱,他正式冊立了四位皇后,此外,佩帶皇后璽綬的又有七人。劉聰沉湎於後宮之中,不理政事,常常出外遊獵或乾脆在宮中晝夜遊戲。漢朝政務很快紊亂,出現黨爭。劉聰立弟弟劉義為皇太弟,而以兒子劉粲為丞相。劉粲當了丞相以後,把精力都用在了驕奢專政和遠賢近佞上。中護軍靳準是個野心家,想渾水摸魚,就百般親近劉粲,慫恿他對付皇太弟劉義。建武元年(317),劉粲誣陷劉義謀反,劉聰不辨真偽就相信了,廢掉劉義皇太弟的稱號,殺劉義及其官屬約一萬五千人,平陽城的街巷為之一空。劉粲被立為太子。此外,劉粲還殺害了投降的晉帝司馬鄴。
劉聰、劉粲父子享樂無度,朝野公開行賄受賄,綱紀敗壞,政權迅速走向衰敗。漢朝有功之臣不用,奸佞小人飛黃騰達,內部矛盾激烈。中山王劉曜占據關中地區,王彌舊部曹嶷占領山東,石勒占據河北,都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朝廷實際控制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陝西、河南三省交界的狹窄地區,只相當於之前三四個郡的地盤。
東晉太興元年(318),劉聰病死。他在位八年,把王朝推向了高潮,又推向了下坡路。
太子劉粲即位,以靳准為大將軍、錄尚書事,但終日游宴後宮,軍國大事都由靳准裁決。最終,靳准發動叛亂,把劉粲抓起來,一條條訴說他的罪名,殺了劉粲,又把居於平陽的劉氏宗室無論老幼都斬於東市。靳准自號大將軍、漢天王,遣使向東晉稱藩。
平陽城大亂,覬覦最高權力的雄藩劉曜和石勒馬上拉起隊伍,行動起來。
中山王劉曜是呼聲最高的匈奴王朝繼承人選。據說他「垂手過膝」,有和冒認的祖宗劉備一樣的外表,而且性格「與眾不群」,也像劉備。兩人都讀書求博不求專,喜歡射技,有「神射手」的稱號。劉曜是劉淵的養子,在劉淵、劉聰時代戰功累累。
劉曜立下的大功有三:一是在河南一帶攻城略地,孤立了洛陽;二是在永嘉之亂中會同石勒、王彌攻破洛陽;三是進攻關中,攻克長安,俘獲晉愍帝司馬鄴。此後,劉曜盤踞關中,聽到靳准叛亂後親自帶軍趕赴平陽「平叛」。可平陽還沒走到,劉曜就在途中藉口「眾望所歸」,登基稱帝了。這是318年的事情。
同時石勒也正從河北帶兵赴平陽,半途聽說劉曜搶先當了皇帝,又接到劉曜對自己大將軍的任命,勃然大怒。石勒不聽劉曜的命令,催軍急攻平陽。城中,靳准為部下靳明所殺,靳明出城投降劉曜。石勒更加生氣,攻下平陽,搶占了劉聰原先控制的大部分地區。
劉曜同石勒頓時劍拔弩張。劉曜處於弱勢,他在關中有後顧之憂,面臨隴西張氏的威脅,同時軍隊數量和戰鬥力都遜於石勒。石勒咄咄逼人,劉曜便主動示弱,封石勒為趙王,封地是東方的二十四個郡,而這些地盤早就在石勒手裡,不需要劉曜分封。第二年(319),劉曜定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石勒的趙政權史稱後趙,與劉曜常相攻伐。
北方進入了「兩趙對立」的混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