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魏晉:歷史大變局下的個人命運> 當割據勝地巴蜀遇到流民梟雄

當割據勝地巴蜀遇到流民梟雄

2024-10-10 21:03:55 作者: 張程

  一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地區自古有天險可恃,群山峻岭將富庶的天府之國與中原和江南隔絕開來,是個割據立國的好地方。每逢天下大亂,朝廷權威衰微之時,野心家和梟雄們便紛紛將目光投向這一地區。晉惠帝元康六年(296),當李特從漢中經過劍閣進入四川,看到懸崖夾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形勢時,大為驚嘆,嘆息道:「劉禪有如此之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邪!」

  在李特身邊,十餘萬流民正衣衫襤褸,扶老攜幼,緩緩行進在川北的棧道山路之間。之前,關中爆發氐族暴動,混戰一場,又趕上饑荒,略陽、天水等六郡的老百姓紛紛逃亡漢中躲避並乞食。這些老百姓中有氐人、羌人,也有漢人。氐族出身的李特和哥哥李庠、弟弟李流、李驤一起加入了逃難的大軍。老百姓逃到漢中後,發現本地的情況也不太好,就進一步南下四川,尋找生機。李特曾在州縣當過軍官,胸懷謀略,所以看到劍閣的雄渾險要後大發感慨。他的一聲感慨,得到了兄弟和周邊青壯年的附和。大家都惋惜蜀漢亡於曹魏。

  隨著十多萬流民和隱藏起來的豪傑的湧入,西晉在四川的統治變得岌岌可危。

  益州官員最好的對策就是對流民進行疏導,將他們有效地組織起來,免得擾亂社會。可當時的益州刺史趙廞卻不這麼做,而是琢磨著怎麼利用流民實現自己的割據夢想。趙廞看到西晉內亂,而四川偏遠,就起了割據之心。剛好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廢殺皇后賈南風,召趙廞去洛陽擔任大長秋,派耿騰取代他。趙廞是賈南風的親戚,接到通知後心中恐懼,乾脆正式起兵造反。他依靠的生力軍就是關中流民。流民因為生活無著,常常為了生存而扛槍當兵。趙廞開倉放糧,接濟流民的同時將他們編組為軍隊,任命李庠、李特兄弟為部將,殺死了接任的耿騰。這是永康二年(301)初的事情。

  李庠率領的流民武裝,沒有旗幟和煩瑣的紀律,行軍打仗全靠李庠的表率作用,令行禁止,陣勢嚴正。趙廞看了心中忌憚,找了個機會將李庠抓住並殺害了。殺了李庠後,趙廞竟然還想利用流民武裝,前去籠絡李特、李流等人。哥哥死後,李特在綿竹聚集七千餘人的流民武裝,向趙廞的政府軍發動進攻,消滅了其十分之八九的戰力,一路攻進首府成都。趙廞眾叛親離,帶著家眷乘船逃跑,途中為人所殺。四川大亂的時候,朝廷已經任命羅尚為新的益州刺史查辦趙廞。李特剛剛和趙廞大戰一場,急需休整,而此時羅尚已經帶兵七千進入了四川。李特無力抵抗,不得不扮演西晉的忠臣,派弟弟李驤奉迎政府軍,並獻給羅尚珍玩財寶。羅尚也就默認了李特起兵殺戮趙廞的行為。

  羅尚有心安定四川,但也找不出處理流民問題的好方法。他想出了「遣送回籍」的餿主意。先不說關中饑荒戰亂,流民回去後衣食無著,就說經過幾年的流浪後,流民已經四散到巴蜀各地充當勞力或當兵打仗,因此遣送一事不具備可操作性。然而羅尚依然在七月下達了強制流民返鄉的命令。十數萬流民聞訊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益州官員又沿途設關卡,掠奪流民的財物,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的矛盾。李特三番兩次為流民求情,要求羅尚寬限時日,先是要求等待秋收以後再遣返,後來又因為當年「水雨將降,年穀未登,流人無以為行資」,乞求再寬限些時日。流民們都非常感激,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李特為首領,唯他馬首是瞻。

  羅尚認定李特等人是在拖延時間,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政策逼走流民。官府張貼公告,懸賞緝拿李特兄弟。李特早有異心,想藉機把事情鬧大,便派弟弟李驤暗改布告為:「能斬獲六郡首領李、任、閻、趙、上官及氐、叟酋長首級的,賞布一百匹。」這一改,把羅尚的打擊面從李特兄弟擴大到了各大流民首領,甚至連氐、叟等這樣四川本地的少數民族的首領也在打擊範圍內。矛盾一下子被激化了,所有流民武裝和少數民族都簇擁在李特兄弟周圍,決心與羅尚為敵而自保。李特在短短一個月內招募了兩萬人,開始修繕甲冑訓練士卒,磨刀霍霍。

  羅尚也不是庸庸碌碌之人,入蜀後已將部隊擴充到了數萬人。他見流民武裝不斷增長,決定先下手為強,派出精銳步騎三萬人,偷襲流民大營。李特事先得到情報,設下埋伏嚴陣以待。晉軍沖入流民大營後,發現營寨中空無一人,羅尚心知中計,可大軍已經進營一半,沖在前面的人要後撤,後面的人不知虛實還一個勁往前沖,亂作一團。李特率伏兵從四面包抄,晉軍死傷慘重,狼狽逃跑。大勝後,六郡流民共推李特為鎮北大將軍,假借西晉皇帝的名義封官拜爵,正式建立獨立的武裝,浩浩蕩蕩占據廣漢,造起反來。羅尚無力回天,只能固守成都,同時向朝廷求援。羅尚為人貪婪腐敗,為政苛刻,而李特施捨賑濟,提拔賢才,主政肅然有序,很快得到了四川百姓的認可。民諺說:「李特尚可,羅尚殺我。」302年,李特打敗了河間王司馬顒派來的援軍。303年,李特親自領兵進攻成都。羅尚部隊一觸即潰。蜀郡太守投降,獻出了成都外城,羅尚只守著內城,遣使求和。

  勝利在望,李特不合時宜地驕傲輕敵起來。因為戰亂和收成不好,四川本地百姓也結村築堡,自衛自保。李特大軍人數眾多,本地武裝紛紛表示歸附。李特因為軍糧不足,就分派流民到各個本地村壘里「就食」,這就分散了自身力量,埋下了流民和土著的矛盾隱患。弟弟李流提醒李特,土著未必真心歸附,應該讓本地的大姓豪族派遣人質過來,作為約束。李特不以為然。益州從事任睿趁機建議羅尚:「李特侵暴百姓,又分散流民到諸村堡,驕怠無備,老天也不想他活了。我們可以暗中與各村約定時間,內外偷襲李特,必定一擊即中。」羅尚欣然答應。任睿又假裝投降李特,李特問他城中虛實,任睿謊稱:「城裡米谷快吃完了,只剩貨帛。」李特信以為真,警惕之心更加鬆懈。任睿請求回家省親,李特也答應了。任睿轉身就去遊說各土著武裝一起偷襲李特。恰好西晉朝廷為挽救益州局勢,從荊州調水軍三萬逆江而上救援羅尚。各土著武裝原本首鼠兩端,見羅尚援兵到達,紛紛同意出兵偷襲李特。而李特為了阻擋荊州的援兵,又不得不分兵抵擋,力量再次被削弱。羅尚趁機猛攻李特大營,各處土著居民聯合出兵,流民武裝大敗潰散,李特陣亡。四川形勢為之一變。

  李特的弟弟李流收攏殘餘力量,繼續與羅尚對抗。他率李特的兒子李盪、李雄與羅尚軍隊死戰,扭轉了敗退的局面,把羅尚軍隊逼回成都閉門自守。不幸的是,李特的長子李盪在馳馬追擊過程中重傷而死。李流見兄長、侄子相繼戰死,而荊州援軍節節逼近,對前途喪失信心。部下李含勸李流投降,李流竟然心動了。侄子李雄見叔叔要投降,自告奮勇要去迎戰荊州援軍。李流被年輕人的勇氣所激勵,決定放手一搏,對李雄說:「你如果能打敗晉軍,三年後我讓位給你。」李流把軍權交給李雄,讓他節制各部奮勇作戰。李雄抖擻精神,先集中軍隊猛攻晉軍,遏制住敵人的氣焰,使羅尚龜縮在成都不敢外出,再攻占郫(pí)城作為大兵營。但是流民武裝的處境依然不妙。四川連年戰亂,百姓築壘自保,城邑皆空,流民武裝既沒有持續的後勤供給,又和土著百姓隔膜很深,始終處於半飢半飽的流動作戰狀態。只有爭取到四川百姓的支持,李流、李雄叔侄才能站穩腳跟。

  怎麼才能爭取四川的民心呢?

  二

  羅尚也在琢磨這個問題。參軍徐舒向羅尚推薦了一個人——范長生,建議羅尚委任范長生為汶山太守。范長生是誰呢?

  范長生是魏晉時期的奇人,據說活了一百歲。他本是涪陵丹興(今四川黔江)人,家族是當地大族。蜀漢初期,涪陵百姓叛亂,諸葛亮討平後,遷徙百姓充實成都。漢末,張道陵在四川地區開創了「天師道」,蜀漢時期在成都一帶盛極一時。天師道是原始道教,講求與世無爭,提倡個人修行,能夠給飽受戰亂與生活之苦的百姓們以精神慰藉,在亂世的土壤中滋長蔓延。不僅是漢族百姓,就連氐族和羌族百姓也紛紛入教信奉。范長生年輕時就加入了天師道,並逐漸成為魏晉時期的宗教領袖。他長期住在成都青城山,聚集千餘家信眾百姓獨立生活和修行。其他沒有上山的百姓也尊重范長生的說教和博學,像敬服神一樣地敬服他。

  羅尚對范長生沒有興趣,也許是他不願意和范長生分享權力,所以拒絕了參軍徐舒的建議,後者憤憤不平,覺得羅尚缺乏眼光,勝利無望,跑去投降了李流。作為見面禮,徐舒向李流推薦了范長生,說如果爭取到范長生的支持,流民武裝的軍糧問題都會得到解決。李流果斷決定重禮交好范長生,派徐舒去青城山請范長生站出來說說話,支持一下自己。

  范長生同情流民,不僅答應傾向流民武裝,還親自出山,以天師道首領的身份號召四川百姓支持李流。流民和四川百姓之間的矛盾頓時緩解,范長生又親自為流民武裝籌集糧秣,招募兵馬。流民武裝力量大增,聲威復振。

  李流對李雄之前的反降勸告開始信服了,覺得這個侄子穩重,有勇有謀,有長者之德,逢人便說:「興吾家者,必此人也。」他要求兒子們尊奉李雄,還公開立李雄為繼承人。李流的身體很不好,局面改觀不久就病逝了。李雄繼任為主。

  李雄是李特的第三子。母親羅氏,曾經夢見雙虹自門升天,一虹中斷,而後生下了長子李盪。後來羅氏在汲水的時候突然打瞌睡,夢見大蛇繞身,醒後竟然懷孕了,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李雄。相士曾預言,羅氏的兩個兒子如果有一個先死,那麼剩下的那個兒子必能大貴。李盪之前戰死了,這個預言就應在了李雄的身上。李雄身材魁梧,容貌出眾,鄉里都很看重他。道士劉化預言:「關隴之士皆當南移,李雄有奇表,終為人主。」這句大逆不道的話,足以要了劉化和李雄的命,但終因西晉統治衰微,也就沒有人去追究了。

  話說李雄即位後,羅尚以為他年輕好欺負,趁機出兵攻打。李雄正好揚威,大敗晉軍。叔叔李驤又攻犍為,斷絕了羅尚的糧道,晉軍士氣大減。李雄乘勝急攻成都。如今的流民武裝已今非昔比,既有鬥志高昂的流民,又有土著百姓的支持,羅尚連戰連敗,在一天夜裡偷偷逃往四川東部,留下牙門將羅特固守。羅尚前腳剛走,羅特就開門投降,李雄攻克成都。

  李雄占領成都,標誌著西晉的益州地方政權被推翻。李雄又主動造訪青城山,來到范長生居住的地方,表示要迎立範長生為君。范長生堅持推辭,再一次申明了對李雄的支持。

  永興元年(304),李雄稱成都王,正式建立割據政權。范長生下青城山到成都表示祝賀,李雄出城門迎接,拜他為丞相,尊稱范賢。范長生勸李雄稱帝。兩年後,也就是306年,李雄稱帝,定國號為成,史稱成漢政權。李雄進一步尊范長生為天地太師,封西山侯。成漢政權可以看作氐族貴族統治並得到當地百姓支持的割據王朝,在十六國中享國最長。

  成漢建立後,向北驅逐西晉的梁州刺史,占領漢中;堅守四川東部巴郡的西晉益州刺史羅尚不久病逝,土地被李驤攻占;西晉寧州刺史投降成漢,南中之地也成了成漢領土。至此,成漢疆域占有益州、梁州、寧州大部地區,相當於現在的陝西南部、四川大部和雲貴部分地區。

  三

  成漢地區在李雄統治的三十年間成了世外桃源,在亂世中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可謂是一個奇蹟。

  李雄是怎麼做的呢?

  史稱李雄「為國無威儀,官無祿秩,班序不別,君子小人服章不殊」。簡單地說,就是李雄執政遵守了一條原則:清靜無為,與民便利。西晉末期造成天怒人怨的主要原因就是官府統治殘暴,苛捐雜稅太多,李雄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安定民心,富國強民。所以李雄廢黜西晉複雜而殘暴的政令,奉行簡單方便的原則。

  成漢政權是流民建立的,李雄最清楚百姓田園荒蕪、流離失所的痛苦,於是十分注意農業生產。四川本來就是天府之國,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只要政府能保境安民,當政者與民方便,農業生產就會迅速恢復,幾年後就呈現出繁榮景象。范長生的涉世思路是「清心寡欲,敬天愛民」,勸告李雄「休養生息,薄賦興教,切莫窮兵黷武」。李雄把這個執政思想奉行了三十年。范長生活了一百多歲,青城山建立長生宮為其專祠。此山因范長生的緣故開始顯赫,道觀林立,成了四川名山。

  李雄的善政,源於他個人寬容和善的性格。苻成、隗文兩人曾是李雄的部將,後來叛變投降了羅尚,在流民武裝最艱難的時刻來攻打李雄,曾經傷害了李雄的生母羅氏。四川平定後,苻成、隗文二人又來求降,李雄准許了,並沒有因為過去種種罪責二人,而是加以厚待。成漢政權剛建立的時候,國庫空虛,李雄一度允許賣官鬻爵,進貢金銀珍寶多的人就能得官。丞相楊褒進諫:「陛下為天下主,當網羅四海,何有以官買金邪!」李雄立即採納,斷然停止賣官。李雄曾醉酒,責罰了中書令和太官令。楊褒又勸諫:「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安有天子酗酒逞凶的!」他也虛心接受了。李雄喜歡出去走走,沒什麼事也出去逛逛,楊褒就騎馬持矛跟著。李雄好奇地問他幹什麼,楊丞相說:「陛下要以天下為重,不能像我這樣乘馬持矛,跑快了跑慢了都可能出差錯。」李雄虛心納諫,馬上勒馬回宮,不再輕易外出。

  在外交上,李雄處置的也很得當。成漢外交的基本原則是:和平相處,不出頭,不折騰。割據西北涼州的張駿以東晉藩鎮自居,可和江南沒有領土相接,要借道成漢政權和建康進行公文和人員的往來。李雄與人方便,從不阻攔涼州和東晉朝廷的往來。張駿借道的同時,順便對李雄展開「統戰」,勸李雄去尊號,向東晉稱藩。李雄回信說:「我被士大夫所推為帝,本無心於帝位。我的志向是:『進思為晉室元功之臣,退思共為守藩之將,掃除氛埃,以康帝宇』。可惜啊,『晉室陵遲,德聲不振,引領東望,有年月矣』。如果晉室能夠復興、一統天下,我一定奉土稱臣。」

  一次,巴郡告急,說東晉在集結大軍企圖進攻成漢。李雄竟然高興地說:「我還擔心石勒跋扈,司馬睿難以對抗,想不到還能對我用兵,令人高興。」當然了,李雄沒有與東晉兵戎相見,始終向東晉示好。對於中原、西北各個割據政權也一樣,李雄都謹守天險,與世無爭。

  有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加之農業逐漸恢復,在草長鶯飛的二月天,四川的孩子們又可以去讀書了。李雄辦學興文教,文治和武功一樣可圈可點。

  《晉書》評價李雄治下的成漢政權「時海內大亂,而蜀獨無事」,「事少役稀,百姓富貴,閭門不閉,無相侵盜」。這是相當高的評價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