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一個權臣的崛起
2024-10-10 21:02:39
作者: 張程
一
魏武帝曹操用人注重真才實學,看重一個人的能力和成績,而不是東漢最重的品德、門第和聲望。他多次求才若渴,發布任人唯賢的命令,廣招天下名士。所以,在曹魏王朝建立過程中聚集了許多真才賢士,曹操也基本上能做到人盡其用。但對一個人,他一直看不准,不敢放開了使用。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焦作溫縣)人,出身世家門第,是東漢末年京兆尹司馬防的次子。
曹操和司馬防有過交往,知道司馬懿是個不錯的小後生,後來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在曹操屬下為官,工作認真負責,作風清廉自律,給曹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當時社會普遍認為,司馬懿比哥哥更出色。東漢末年最知名的評論家崔琰(yǎn)就曾當面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也誇獎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這樣的人才,曹操當然要去招攬了。建安六年(201),他便以司空的名義,派人請司馬懿到府中任職。
天下大亂,鹿死誰手尚不可知,司馬懿當時二十二歲,還很年輕,不想早早地和曹操綁定在一起。他還要待價而沽,決定婉拒。於是當曹操派的人到他家後,司馬懿假裝風癱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來人回去匯報,精明的曹操不信,派人在夜裡偷偷去偵察。不想,司馬懿料到了曹操會有這一手,還躺在床上裝風癱呢!曹操這才相信,放過了司馬懿。
可見,司馬懿和曹操都是精明狡猾之人。司馬懿年紀雖輕,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沒有救國濟民、匡扶天下的政治道德印記,完全是赤裸裸地對個人得失的考慮。
建安十三年(208),當了丞相的曹操再次徵聘司馬懿為下屬。他已經知道上次被司馬懿騙了,所以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耍花招不來,就綁他過來。」這一回,司馬懿學乖了。一方面是害怕曹操來硬的,更主要的是時局已經明朗,曹操勝利在望。司馬懿覺得曹魏勢力是不錯的投靠對象。
司馬懿初來乍到,年紀又輕,加上曹操內心總有一絲不快,在曹魏最初的十年,他並不如意,歷任黃門侍郎、議郎等專為年輕人準備的小官,並沒有具體工作,主要就是和曹操的兒子曹丕往來。不過司馬懿有個優點,那就是選定了什麼事情就好好干,既然投入了曹魏陣營,就勤勤懇懇工作,為人小心謹慎。
慢慢地,曹操把他提拔為丞相屬官,留在身邊出謀劃策。史書上記載了司馬懿給曹操出的三次主意。第一次是曹操占領了西北和漢中地區後,司馬懿建議曹操乘勝進攻四川,消滅剛剛占領四川的劉備。曹操沒有採納,委婉地批評司馬懿的建議不切實際,是「得隴望蜀」。這一成語即出於此。第二次是孫權上表慫恿曹操自立為帝,司馬懿在一旁附和,結果被曹操斷然拒絕。第三次是關羽北伐大敗曹軍,威脅到當時的都城許昌。曹操為避關羽鋒芒,準備遷都河北。司馬懿和蔣濟兩人及時勸阻,他認為關羽的後方不穩,孫權和劉備兩派外親內疏,遲早會起內訌,所以曹魏一方只要守住前線就能拖死關羽。司馬懿的第三次建議終於被曹操採納,後來事態的發展也如司馬懿所言。
也許是司馬懿太過現實,雖然能力不錯,但曹操始終不喜歡他。也有說法是曹操打擊世家豪族,恰好司馬懿是中原著名的世家子弟,所以曹操不肯用他。據說,司馬懿的長相很怪,有「狼顧」的本領,就是能把腦袋轉一百八十度,用眼睛的餘光可以看到背後的東西。在相術上,這是一個人野心勃勃的表現。曹操相信相術,所以終生沒有提拔重用司馬懿。
晚年的曹操某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在夢裡,三匹馬在一個槽里吃草。「三馬食槽」的夢境讓曹操很自然地和司馬懿的「狼顧」本領聯繫在了一起,擔心司馬懿日後對曹家王朝不利。於是曹操不僅只是讓司馬懿擔任一些清閒的虛職,還告誡兒子曹丕要提防司馬懿。
但曹丕和司馬懿卻很合得來。儘管有父親的多次提醒,曹丕還是將司馬懿作為親信屬官,交往甚密。曹操一死,司馬懿的機會就來了。曹丕非常放心地讓司馬懿參與操辦喪事,司馬懿也把曹操的喪事辦得井井有條,內外肅然。不知道曹操地下有知,做何感想。
二
曹丕提拔司馬懿擔任丞相長史,在這個相當於曹丕秘書長的職位上,司馬懿為曹丕篡漢建立魏朝出了大力。登基後,曹丕也知恩圖報,使得司馬懿在曹魏王朝中的地位扶搖直上,短短五年間,先是擔任尚書、封侯,不久升為御史中丞,再升侍中、尚書右僕射,最後當上了撫軍大將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負責曹丕的政務中樞。曹丕兩次伐吳,都留司馬懿鎮守許昌。
黃初七年(226)五月,曹丕駕崩,享年四十歲。司馬懿和曹真、陳群、曹休同受託孤的顧命。這四人的名次是:曹真第一,陳群第二,曹休第三,司馬懿第四。前三人的資歷和聲望都比司馬懿高。雖然排名最末,但司馬懿能在七年內從一個閒職升到與曹氏皇族並列,觸及曹魏王朝的權力核心,可謂是一個奇蹟。這主要靠魏文帝曹丕對司馬懿的格外賞識和恩寵。
曹丕死後,司馬懿大紅大紫的日子暫停了好長一段時間。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曹真因為主持對蜀作戰,升遷為大司馬,獲得了「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待遇,達到了臣子能夠達到的最高權位。而司馬懿的境遇就要坎坷一點兒了。
《三國演義》說曹叡即位初期中了蜀漢諸葛亮的反間計,一度罷免了司馬懿。司馬懿只好帶著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宛城(今河南南陽)閒住。正史則記載太和元年(227)六月,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駐紮宛城,都督荊、豫二州的軍事。雖然比演義的說法要好很多,但司馬懿還是變相地離開了權力中心。說到底,還是司馬懿的權力缺乏紮實的基礎。全靠君主恩寵得來的權力是脆弱的,一旦君主易位,原先的權勢便可能煙消雲散。實實在在的政績或者私人派系才是最強大的權力來源。
新皇帝曹叡顯然不像父皇那樣器重司馬懿,而是很厚道地讓司馬懿到外地領兵去了。
司馬懿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干一行愛一行」,把現實的思想和超人的才智都用在了干好工作上。當太子賓客的時候,司馬懿努力和太子曹叡搞好關係;如今鎮守宛地,司馬懿就努力維持地方穩定。很快,立功的機會就來了。
宛城西邊的上庸地區,就是現在的湖北西北部一帶,由從蜀漢投降過來的孟達鎮守。孟達和司馬懿一樣,在曹丕時代飛黃騰達,而在曹叡登基後就靠邊站了。他暗中與諸葛亮聯絡,準備倒戈重返蜀漢陣營。這時,諸葛亮提醒孟達注意司馬懿,加緊防範。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認為司馬懿知道消息後要先向洛陽的曹叡匯報,然後再前來討伐,前後反覆,需要大約一個月時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整軍備戰。結果,八天後,司馬懿就兵臨城下討伐孟達來了。
原來,司馬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來討伐,大大縮短了時間。孟達驚恐地寫信向諸葛亮求援,驚嘆:「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最終,司馬懿抵擋住了蜀漢和東吳兩方面的援軍,成功攻破上庸地區,「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
這一筆大功,讓司馬懿有了追逐權勢的根基。在看到司馬懿的真才實學後,曹叡更多地將軍事寄托在司馬懿身上。諸葛亮不斷北伐,嚴重威脅隴西和關中地區,是曹魏王朝的心腹大患。太和三年(229),諸葛亮出兵攻占武都、陰平二郡。第二年,曹魏王朝決心對蜀漢還以顏色,興師伐蜀,以大司馬曹真為主帥,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為副帥。太和五年(231),諸葛亮又率兵攻魏。魏明帝曹叡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駐軍長安,總督西部各軍與蜀軍作戰。至此,司馬懿成為負責對蜀漢作戰的主將。
客觀地說,司馬懿和諸葛亮作戰的「成績」並不怎麼好看。他主要是依靠曹魏以逸待勞、兵多糧廣的優勢,和諸葛亮打持久戰,最後總是逼著底子薄的諸葛亮糧盡退兵,算是圓滿完成了朝廷交代的任務。
誰負責解決一個王朝最緊迫的矛盾,誰就可以藉此聚攏勢力。在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戰爭是王朝的迫切矛盾。司馬懿因為長期負責對蜀漢的戰鬥,而曹魏一半以上的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西部戰線,因此司馬懿家族很容易地籠絡了效忠自己的武裝,開始了竊取曹魏王朝實權的進程。
這也是司馬懿能夠超越曹魏王朝的其他謀臣文人,成為竊國大盜的根本原因。曹操父子有許多謀臣,比如荀彧(yù)、郭嘉、賈詡、陳群、蔣濟等,都沒有長期掌握某一方面的武裝,雖然他們的官爵和司馬懿不相上下,可真實權力都不能和司馬懿相比。所以,最後篡國的是司馬家族,而不是其他大臣及其家族。
三
青龍二年(234)年初,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十萬攻魏。曹魏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在渭水築壘阻擊。這一仗打了大半年都不見分曉,主要原因是司馬懿天天高掛免戰牌,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
司馬懿的部下將領忍受不了無所事事的日子,對蜀漢日日的叫罵和挑戰更是義憤填膺,多次集體要求出戰。起初司馬懿或嚴詞駁回,或好言相勸,就是不准出戰。軍營里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強,戰鬥熱情也越來越高,司馬懿漸漸有點受不了了。此時,諸葛亮又來火上澆油,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羞辱司馬懿不是男人,激他出戰。司馬懿似乎被激怒了,氣憤地向曹叡上表請戰。蜀漢將士聽說了,都很興奮,覺得司馬懿這回總要出來了吧。諸葛亮則說:「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這只是司馬懿想搬出皇帝來制止將軍出戰的伎倆而已。
果然,曹叡不同意司馬懿出戰,還派了以耿直著稱的老臣辛毗杖節來到軍前當監軍,節制司馬懿。辛毗來了以後,司馬懿的火氣頓時大了許多,面對諸葛亮的挑戰,常常和部將們站在一起主張出擊。好幾次,司馬懿都帶兵衝出了營帳,只怪辛毗杖節立在營門,以身阻擋司馬懿出兵。曹魏軍中的不滿情緒日漸濃重,不過司馬懿始終沒有出戰,還取得了重大戰果:蜀漢相持不下去,主動退兵,而迫切尋求決戰的諸葛亮則死在了軍中。
諸葛亮死後,魏蜀邊界安靜了下來。司馬懿因為抗蜀大功於青龍三年(235)升任太尉。
此時的司馬懿已然是朝廷的第一功臣兼能臣,名聲很大。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家族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政權虛與委蛇,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在曹叡時代公然獨立,與東吳勢力相呼應。司馬懿順便帶得勝之師討伐公孫淵。決戰前,孫權給公孫淵寫信:「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孫權的憂慮一點兒沒錯,公孫淵哪裡是司馬懿的對手,幾個回合下來就全軍覆沒,政權滅亡了。
就在司馬懿聚斂越來越大的權勢之時,曹叡對司馬懿產生了懷疑,他曾經問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雖然提問的前提是司馬懿「忠正」,但既然認為他「忠正」,為什麼還要懷疑他是不是「社稷之臣」呢?陳矯的回答非常乾脆:「司馬公在朝廷眾望所歸,對社稷是否有利,臣就不知道了。」
正是在這種懷疑下,景初二年(238),曹叡在病危的時候,最初確定的顧命大臣群體是以叔叔燕王曹宇為首,包括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裡面幾乎清一色的曹氏宗親,而將司馬懿排除在外。其中曹宇與曹叡雖然是叔侄,但因為年齡相仿,是從小一起玩大的。可是曹宇只當了四天大將軍,就堅決要求辭職,曹叡的意思也發生了改變,同意曹宇辭職,親手否決了最初的顧命大臣集團。其中的關鍵在於劉放、孫資乘曹叡病危之時,屢屢篡改詔令,迫使曹宇等人無所適從,而司馬懿緊急入京搶位置。曹叡最終讓太尉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即年僅八歲的曹芳。
曹芳即位,司馬懿加封侍中、錄尚書事,總督中外諸軍,和曹爽共執朝政。曹爽是曹真的兒子,算是司馬懿的晚輩,加上的確缺乏政治經驗,因此凡事尊重司馬懿的意見,遇到政策難題、邊界戰爭等棘手的事情都推司馬懿出面主持。司馬懿把這些事情處理得都很好,尤其是把來犯的東吳大軍打得屁滾尿流,權勢得到進一步鞏固。司馬家族陸續有子弟十一人封侯,司馬懿本人食邑萬戶,部屬門生遍布朝野。
這時候,作為皇室的曹爽兄弟看到了危險:內外傾心、掌握實權的司馬懿已經威脅到了曹魏的皇權!這一點曹爽老早就意識到了。於是曹爽勢力對司馬懿發動突然襲擊,奪其實權,排擠司馬氏的勢力。從正始八年(247)開始,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司馬懿進入了政治冰河期。表面上,司馬懿裝出行將就木的樣子,暗地裡聯絡勢力蓄養死士,伺機反撲。曹氏宗室因為長期被閒置,短期內難以聚攏強大的勢力。正始十年(249),司馬懿終於抓住曹爽兄弟麻痹大意的機會,發動了「高平陵政變」。
「高平陵政變」是曹魏政治的分水嶺,之前曹魏政權掌握在曹魏皇室手中,之後司馬家族開始了謀權篡位的進程。
司馬懿的崛起,有他個人的原因。比如他的能力很強,連中國人公認聰明絕頂的諸葛亮都沒能打敗他;他的忍耐力很強,遇到挫折和困難能夠堅韌耐心地克服,迎來柳暗花明,這從他政壇的三個低谷期中能夠看出來;司馬懿還是一個現實的政治人物,鐵腕執政,甚至有些殘忍。戰場屠城,將政敵誅滅滿門,他都幹過。
司馬懿一路走過來,是踏著成千上萬人的鮮血上位的。比如在如何處理曹爽集團問題上,司馬懿認為「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托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颺及當等謀圖神器,范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堅持將所有在押人等族誅。結果,曹爽兄弟,黨羽何晏、鄧颺、丁謐、李勝、桓范、張當等人都被夷滅三族。在討平遼東時,司馬懿竟然大開殺戒,將屍體堆積成山,號為京觀。總之,司馬懿是個挺冷酷兇殘的人,導致西晉王朝在胚胎孕育時期便充滿血腥。
由於對蜀漢的戰爭使司馬懿獲取了牢固的權勢根基,因此有人懷疑他舉全國之力,沒有把兵少將寡的諸葛亮打敗,是在「養寇自肥」,同時曹魏王朝對宗室的限制也為司馬懿篡權打開了方便之門。曹丕心眼小,對宗室不太放心,防範太過,就更不要說讓他們掌握實權了。這就讓原本可以成為皇室屏障,在關鍵時刻捍衛皇室的宗室毫無力量。司馬懿掌權後,進一步將宗室都集中在洛陽,暗中軟禁。司馬家族的篡位之心暴露後,忠於曹魏的外姓軍隊只是在揚州等地發起了零星的反抗,很快就被司馬懿父子撲滅了。司馬懿還藉機向宗室親王大開殺戮,後者卻毫無還手之力。
篡國不是一代人的事情,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沒有得力的兒子,老子的篡國成果便很可能半途而廢。幸運的是,司馬懿有兩個好兒子: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兄弟倆繼承了父親的精幹堅韌和殘忍,繼續推動曹魏向西晉轉化。西晉建立後,司馬懿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