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日俄在東北亞地區的能源博弈
2024-10-13 11:37:34
作者: 吳廷璆
能源作為特殊商品和戰略物資是國民經濟命脈的咽喉。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能源的消耗與日俱增,「能源安全」問題日益凸現,「能源」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被譽為「合作空白地區」的東亞中的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能源匱乏局面,兩國在能源領域中的競爭備受世人關注。這裡以「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為例,對日本與中國爭奪能源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中國、日本能源概況
中國能源分布特點是能源分布不均衡、人均能源儲量低且與經濟發展不對稱。我國能源儲量總量豐富,但按人均計算,煤炭、石油等能源分別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華北地區的煤炭資源占60%左右,經濟發達、工業化程度高的地區則能源較為缺乏,煤炭僅占全國的2%,石油資源東北占17.7%,華北占24.4%,西北占29.7%,海洋占18.3%。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四川的天然氣存儲占全中國的25%左右,塔里木盆地天然氣占全國的25%左右。另外,能源質量不理想,還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中國的能源供求特點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對外依存度逐漸增大。中國從1993年純輸出國變為世界上進口量增長速度最快的石油進口國,2002年我國的進口石油已增至7180萬噸,占我國進口石油消費總量的30%(2.408億噸)。[83]2003年,中國的石油消費第一次超過日本而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也已達32%。據估計,到2005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達到1億噸,占我國總需求量的45%。2003年中國的原油日需求量增長5.8%,即536萬桶。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到2030年,進口石油占中國石油總需求的百分比將從2002年的34%激增至80%以上。
中國能源消費特點是人均能源消費量低,能源利用效率低。儘管我國能源消費量已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能耗仍然很低。我國人均能耗不及世界平均值的50%,不及美國的20%,[84]仍處於很低的水平。另外,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是中國能源消費量增大的原因之一。
日本是一個能源極度匱乏的國家,石油消費和石油進口分別居世界第三位和世界第二位。在1979年以前,日本工業生產所使用的原油,約有99.9%依靠進口,從中東地區的進口占88.8%。在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後,日本果斷採取了抑制能源消耗、實施節能措施、加強石油儲備、開拓能源進口渠道、大力推進能源替代等措施。這些年,日本能源戰略的最大成效是能源多元化的局面初步形成,石油比重從77%降到51%;天然氣比重由2%提高到13%;煤炭占17%;核能13%;水能4%;地熱、太陽能等新能源為2%。日本於1998年制定了新的能源戰略,要點是努力實現合理、有效、穩定的能源供應,將石油比重逐步降低到47%;大力發展核電;積極開發新能源,使新能源的比重提高到3%。
日本能源結構特點是石油依賴度高,核電比重大,天然氣使用量低。石油在能源消費總量中超過了50%,而這些石油主要依賴於中東。目前,全日本核電反應堆的發電量占發電總量近40%。天然氣使用量較低,到1998年天然氣消費只占能源消費的12%。
日本擁有完善的石油儲備體系。目前,日本政府擁有的石油儲備量可供全國使用92天。另外,日本民間的石油儲備量也可供全國使用79天。加上流通領域的庫存,日本全國擁有的石油儲備量足夠全國使用半年以上。[85]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二、「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
作為比鄰而居的中日兩國既是能源消耗大國也是能源進口大國,在能源領域有著共同的弱點。這種「共同的弱點」既是中日合作的基礎,也成了競爭的原因。中日在能源領域中的競爭首先體現在爭奪俄羅斯石油上,也就是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安大線」與「安納線」石油管道之爭,詳見表3-1。
「安大線」是修建從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油田直達中國東北大慶,長達2400公里的跨國石油輸送管道。1994年11月,葉爾欽時代的俄羅斯率先向中方提出了修建從西伯利亞到中國東北地區石油管道的建議。1996年4月,兩國政府簽署《中俄關於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議》,正式確立了中俄石油管道項目。2001年7月17日江澤民訪俄,雙方共同簽署了《關於開展中俄鋪設俄羅斯至中國原油管道項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則協議》。2001年9月中國總理朱鎔基訪俄,和俄羅斯總理卡西亞諾夫共同簽署了《中俄輸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協議》,文件中規定「安大線」的總投資額約為25億美元,管道工程於2005年首期建成,俄羅斯投資17億美元,在中國境內的800公里線路由中方出資修建。在今後25年的時間裡,俄羅斯將向中國輸送原油約7億噸,價值約1500億美元。2002年12月,俄總統普京訪華,並簽署《中俄聯合聲明》,聲明中宣布,考慮到能源合作對雙方的重大意義,兩國元首認為,保證已達成協議的中俄原油管道的鋪設。有利於中國的安大線破土動工似乎指日可待。但是,這原本大局已定的「安大線」,卻因日本的「攪拌」而變得撲朔迷離,方案頓時擱淺。
表3-1 「安大線」與「安納線」之比較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
日本提出的「安納線」,即以西伯利亞地區安加爾斯克為起點,建成一條直通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區納霍德卡的石油管道。「安大線」和「安納線」之比較參見下表。日本向俄政府提出「安納線」方案的理由主要是:(1) 「安納線」在俄羅斯境內,俄方對其全程有控制權;(2)利用「安納線」可有效推動管道沿線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發展;(3) 「安納線」的建成不僅可以解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工業用油問題,而且油管出口所在的納霍德卡面向廣闊的太平洋,從這裡可同時向中國、日本、韓國出口原油,這樣俄羅斯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利益就可以兼得。
日本為達到此目的,向俄羅斯展開了「遊說+日元」外交。2003年1月10日,日本首相小泉飛抵莫斯科,與普京總統討論的重點就日本提出的修建從安加爾斯克到納霍德卡輸油管道計劃,其間雙方簽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計劃。小泉承諾,日本每天從俄進口石油100萬桶,還準備提供50億美元貸款,協助俄羅斯開發油田及修建輸油管道。2003年2月,俄能源部部長尤素福夫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將「安大線」和「安納線」兩條線合併為一條線。在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幹線上建設一條到中國大慶的支線,其中到中國的管道線路將優先開工,但日本對此方案並不贊同。
之後,日本政府高層官員頻頻出訪俄羅斯,試圖用「金錢」換取「安納線」的優先動工。日本政府承諾願意全額承擔50億美元的工程造價,還要投資10億美元發展石油管道沿線的經濟設施。2003年6月28日,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日本外務大臣川口順子赴俄遊說。川口順子在訪俄期間聲稱,如果俄羅斯同意優先修建「安納線」輸油管道,日本方面將提供75億美元的資金,協助俄羅斯開發東西伯利亞新油田。日本還願意再追加10億美元的投資,承擔尋找及開採俄遠東石油的成本,在必要時會派日本地質專家幫助俄羅斯勘探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
在日方的「金錢攻勢」下,俄羅斯的態度從開始的猶豫不決、左右搖擺逐漸趨向否定「安大線」方案。2003年9月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日本首相小泉通電話商討俄遠東輸油管道等問題。2003年10月,控制尤科斯石油公司的俄羅斯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這表明「安大線」石油管道建設基本告吹。2004年6月,俄工業和能源部長宣布俄未能通過「安大線」和「安納線」這兩個方案,而是確定了從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的管道方案(泰納線)。至此,「安大線」和「安納線」之爭就以兩敗俱傷而告終。
不懈努力的中國,以金錢打頭陣的日本,在信守諾言和各種經濟、政治利益夾擊下無所適從的俄羅斯,構成了西伯利亞石油管道談判中的博弈三方。[86]在博弈三方中日本與中國爭奪能源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層次原因。
三、日本與中國能源爭奪的原因分析
中日間能源自給能力和對外依存度的相似性、地緣政治經濟的相關性、主要進口油氣資源的同源性,不可避免的導致兩國在國際能源領域展開競爭。[87]因此,要客觀、理性地看待中日間的能源競爭。從「安大線」和「安納線」之爭,可透視出日本與中國進行能源爭奪的原因,既有為了國家利益的一面,也有牽制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面。
第一,中日兩國在能源戰略上的近似性是造成中日能源爭奪的客觀原因,而中日兩國能源戰略的近似性又是由兩國國情(能源狀況)決定的。
中日兩國都是從本國的國家利益出發制定適合於自己的「能源戰略」,內容上雖不盡相同,但二者都是要從海外進口原油,這一點卻是「同質」的。而世界上石油儲量豐富的國家和地區除了中東、伊朗、南美、北非外,就是俄羅斯。因此,兩國在找油、採油、買油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在上述地區相遇並發生摩擦和衝突。這種摩擦和衝突是由兩國的能源戰略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
中日由於各自的原因,目前都陷入能源「貧血」狀態。中國為解決石油問題,早在1992年中央就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方針來發展我國石油工業。1999年又提出「走出去」的能源發展戰略。在中國實施能源進口多元化的同時,同為東亞能源消費大國的日本也在爭取擴大中東以外的油氣供應地。作為世界上最大石油消費國之一的日本根據國情,早在能源危機時期就制定了「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戰略」。之後,雖不斷調整,但基本方向和目標未變。
第二,是分散石油進口過度集中的風險,確保日本的能源安全。從石油進口地區看,日本石油進口基本全部來自中東地區。日本日平均石油進口量在430萬桶以上,其中來自阿聯的約占24%,沙特占23%,伊朗13%,卡達10%,科威特7%,阿曼6%,其他17%。[88]日本清楚地看到,如果中東地區長時間動盪不安,必將影響日本石油的正常供應,使日本經濟受到威脅。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因「石油危機」而直接導致經濟低迷的原因,就是緣於過度依賴中東石油的結果。當石油輸出國組織對日本採取限運、禁運政策後,日本因缺乏支撐經濟發展的能源,而引發了物價飛漲、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等現象。這一幕日本人是沒有忘記,也不會忘記的。為了同樣的悲劇不再重演,日本為確保能源安全始終在致力於解決石油進口過度集中的這一問題。因此,日本不惜以「金錢遊說」的手段攪拌「安大線」計劃。日本如果能夠爭到鋪設通往俄羅斯的石油管道,那麼俄羅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萬桶石油,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就可以降低到65%,在相當程度上降低國家石油安全的風險。[89]
因此,日本拋出「安納線」與中國爭奪石油管道敷設方案,也是為了分散石油進口過度集中的風險,確保日本的能源安全。顯然,這也是日本與中國爭奪能源的「經濟原因」所在,同時也折射出日本是一個極端重視經濟利益的國家。
第三,是弱化俄羅斯遠東地區對中國經濟不斷增強的依賴性,以便確保日本在東北亞的傳統經濟地位。日本與中國爭奪能源除上述原因外,不排除有破壞中俄關係的險惡用心。經貿合作是中俄睦鄰友好關係的物質基礎。目前,俄羅斯已成為中國的第八大貿易夥伴,中國也成了俄羅斯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近些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經貿合作取得長足發展。雙邊貿易額連續四年大幅增長,2003年達到157.6億美元,2004年一季度同比增長35.6%,有望實現兩國領導人確定的200億美元的目標。[90]
若「安大線」石油管道實現鋪設,必將使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一步得到深化,而且還會使俄羅斯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進一步增強,從而勢必會削弱日本在東北亞傳統的經濟優勢和地位。對此,日本是不會置若罔聞、視而不見的。故此,日本想盡各種方法迫不及待地讓俄羅斯放棄「安大線」而採納「安納線」,就是企圖通過與俄在能源領域的合作,鞏固和提高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弱化俄羅斯遠東地區對中國經濟不斷增強的依賴性。毋庸置疑,日本是不願看到俄羅斯搭上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快車的。
另外,日本提出的「安納線」若被採納,像小泉所承諾的那樣,若每天從俄進口石油100萬桶,這將使俄羅斯在東北亞地區的石油出口過多的依賴於日本,使日俄貿易依存度增強。而日俄貿易依存度的增強將會使日本與俄羅斯在「北方四島」談判中的籌碼變重些。
第四,是利用能源牽制「中國的和平崛起」。對於中國的崛起,無論是在歷史因緣上,還是現實政治上,都不是它所希望看見的景象。在21世紀的外交基本戰略中,它已經把中日關係定性為「協調與共存」和「競爭與摩擦」混在的關係。[91]中國能源的可持續供應問題及是否會給世界能源形勢帶來影響,一直被世界各國特別是近鄰日本所關注,日本從內心深處「高度警惕」害怕因中國再次引發「能源危機」。日本民間能源企業人士指出:「毋庸置疑,日本政府在亞洲最重視中國和泰國。如果經濟持續發展的中國能源消費量不減少,我們心裡希望中國不要從中東進口原油。」[92]日本和中國爭奪世界能源資源,除為滿足國內能源安全保障外,更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削弱中國的能源安全,來影響中國經濟的穩定高速發展。如果日本控制了中國的能源供給,就可控制中國經濟的發展,限制中國在亞洲地區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增加,從而保住日本在亞洲的「龍頭」地位。
總之,日本與中國在能源領域進行爭奪,既有經濟原因,也有政治因素。但是,日本應該清楚,日本經濟的復甦在一定程度上受惠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中日經濟的相互依存和互補已初步形成了「多米諾」現象。換言之,中日之間一國的衰退,必然會波及和影響到另一國的發展。因此,中日在能源領域的博弈中,如何協調和正確引導對抗式、排他式的惡性競爭,避免「零和」式傳統博弈結果應是中日兩國共同追求的目標。「安大線」和「安納線」的「鷸蚌相爭」的最終結果,難道還不值得中日兩國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