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律

2024-10-13 07:10:56 作者: 喬斯坦·賈德

  「康德宣稱,不僅心靈會順應事物的形狀,事物也會順應心靈。他把這個現象稱為人類認知問題上的『哥白尼革命』。意思是這種看法和從前的觀念截然不同,就像哥白尼當初宣稱地球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一樣。」

  「我現在了解為何他認為理性主義者與經驗主義者都只對了一部分了。理性主義者幾乎忘記了經驗的重要性,而經驗主義者則無視於我們的心靈對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的影響。」

  「就拿因果律來說,休謨認為這是人可以經驗到的,但在康德的想法中,因果律仍然屬於心靈這部分。」

  「請你說明白一些。」

  「你還記得休謨宣稱,我們只是因為受到習慣的驅策,才會以為各種自然現象之間有所關聯嗎?根據休謨的說法,我們無法感知黑球是促使白球移動的肇因,因此我們無法證明黑球一定會使白球移動。」

  「對,我記得。」

  「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康德則認為因果律的存在正是人類理性的特色。正因為人類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因果律是絕對的,而且是永恆不變的。」

  「可是在我認為因果律是存在於物質世界的法則,並不存在於我們的心靈。」

  「康德的理論是:因果律是根植於我們的內心的。他同意休謨的說法,認為既然我們無法確知世界本來的真貌,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認識來了解世界。康德對哲學最大的貢獻在於他認為das Ding an sich和das Ding fur mich是不相同的。」

  「拜託,我的德文不是很好。」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康德認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樣的。這點很重要。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事物『本來』的面貌。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眼中『看到』的事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在每一次經驗之前都可以預知我們的心靈將如何認知事物。」

  「真的嗎?」

  「你每天早上出門前,一定不知道今天會看到什麼事情或有什麼經驗。但你可以知道你所看到、經驗到的事物都是發生在時間和空間裡的事物。你也可以確定這些事物可以適用因果律,因為你的意識里就存在著這個因果律。」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人類的構造不一定會像現在這樣?」

  「是的,我們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官構造,對於時間和空間可能也會有不同的感覺。我們甚至可能被創造成一種不會到處去尋求我們四周事物的成因的生物。」

  「這是什麼意思?」

  「假設有一隻貓躺在客廳的地板上,然後突然有一個球滾進來。你想那隻貓會有什麼反應?」

  「這個我試過好幾次了。這時候貓咪就會去追那個球。」

  「好,現在再假設坐在客廳里的是你。如果你突然看到一個球滾進來,你也會跑去追那個球嗎?」

  「首先我會轉身看看球是從哪裡來的。」

  「對了,因為你是人,你勢必會尋求每一件事物的原因,因為因果律是你構造中的一部分。」

  「然後呢?」

  「休謨認為我們既不能感知自然法則,也不能證明自然法則。康德對這點不太苟同。他相信他可以證明事實上我們所謂的自然法則乃是人類認知的法則,由此而證明這些法則的真實性。」

  「小孩子也會轉身看看球從哪裡來的嗎?」

  「可能不會。但康德指出,小孩子的理性要等到他有若干感官的材料可以處理後才會充分發展。談論一個空白的心靈是沒有意義的。」

  「這樣的心靈將是很奇怪的心靈。」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做個總結。根據康德的說法,人類對於世界的觀念受到兩種因素左右。一個是我們必須通過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識的原料。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人類內在的情況,例如我們所感知的事物都是發生在時、空之中,而且符合不變的因果律等。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識的形式。」

  艾伯特和蘇菲繼續坐了一會兒,看著窗外的世界。突然間蘇菲瞥見湖對岸的樹叢間有一個小女孩。

  「你看!」蘇菲說,「那是誰?」

  「我不知道。」

  小女孩只出現了幾秒鐘就消失了。蘇菲注意到她好像戴了一頂紅色的帽子。

  「我們絕對不可以因為那種事情而分心。」

  「那你就繼續說吧。」

  「康德相信我們的心靈所能感知的事物很明顯地有其限制,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心靈所戴的『眼鏡』給我們加上了這種限制。」

  「怎麼會呢?」

  「你應該還記得康德之前的哲學家曾經討論過一些很『大』的問題,如人是否有不朽的靈魂、上帝是否存在、大自然是否由很多看不見的分子所組成,以及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等等。」

  「嗯。」

  「康德認為我們不可能得到這些問題確實的答案,這並不是因為他不肯討論這方面的問題,相反的,如果他對這些問題不屑一顧,那他就不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哲學家了。」

  「那他怎麼說呢?」

  「慢慢來,要有耐心。康德認為在這些大問題上,理性所能夠運作的範圍超過了我們人類所能理解的程度。可是在這同時,我們的本性中有一種基本的欲望要提出這些問題。可是,舉個例子,當我們問『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時,我們的問題關係到的是一個我們本身在其中占一小部分的事物。因此我們永遠無法完全了解這個事物。」

  「為什麼不能呢?」

  「當你戴上那副紅色的眼鏡時,根據康德的想法,有兩種因素影響我們對世界的了解。」

  「感官知覺和理性。」

  「對。我們的知識材料是通過感官而來,但這些材料必須符合理性的特性。舉例來說,理性的特性之一就是會尋求事件的原因。」

  「譬如說看到球滾過地板的時候就會問球從哪裡來。」

  「沒錯。可是當我們想知道世界從何而來,並且討論可能的答案時,我們的理性可以說『暫時停止作用』。因為它沒有感官的材料可能加以處理,也沒有任何相關的經驗可資利用,因為我們從未經驗過我們渺小的人類所隸屬的這個大宇宙。」

  「也可以說我們是滾過地板這個球的一小部分,所以我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

  「可是人類理性的特色就是一定會問球從哪裡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一問再問,全力解答這些艱深問題的原因。可是我們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確定的材料,所以我們永遠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因為我們的理性不能發揮作用。」

  「謝啦。這種感覺我很清楚。」

  「談到現實世界的本質這類重量級的問題,康德指出,人永遠會有兩種完全相反、但可能性相當的看法,這完全要看我們的理性怎麼說。」

  「請舉一些例子好嗎?」

  「我們可以說世界一定有一個開始的時刻,但我們也可以說,世界無所謂終始。這兩種說法同樣都有道理。這兩種可能性對於人的理性來說,同樣都是無法想像的。我們可以宣稱世界一直都存在,但如果世界不曾開始的話,如何一直存在呢?因此我們勢必被迫採取另外一種相反的觀點。於是,我們說世界一定是在某一時刻開始的,而且一定是無中生有的。可是一件事物可能會無中生有嗎?」

  「不,這兩種可能性都一樣無法想像。可是兩者之中一定有一個是對的,有一個是錯的。」

  「你可能還記得德謨克里特斯和那些唯物論者曾說過,大自然中的萬物一定是由一些極微小的分子組成的。而笛卡爾等人則認為擴延的真實世界必然可以一再分解成更小的單位。他們兩派到底誰對呢?」

  「兩派都對,也都不對。」

  「還有,許多哲學家都認為自由是人類最珍貴的財產之一。但也有一些哲學家,像是斯多葛學派和斯賓諾莎等人,相信萬事萬物的發生根據自然法則而言都是有必要的。康德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人類的理性也一樣無法做一個合理的判斷。」

  「這兩種看法都一樣合理,也一樣不合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