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李覯
2024-10-09 21:42:11
作者: 錢穆
修之後有李覯,字泰伯,江西南城人,學者稱為盱江先生。他未曾在政治上得意,僅以教授自資,但他也是一位注意政治的人物。著有《常語》,提出他「尊王賤霸」的意見。他說: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西伯霸而粹,桓文霸而駁者也。三代王而粹,漢唐王而駁者也。
如是則西伯雖粹,終是霸;漢唐雖駁,終是王。王霸之分,分在其政治地位上,不分在道義措施上。因此他說:
天下無孟子可也,不可無《六經》。無王道可也,不可無天子。
孟子看重的是王道,梁惠王、齊宣王雖僭王,若能行王道,一樣可以為天子。覯所看重的,則是天子之尊位。齊、梁是諸侯,縱使行王道,也還是一霸。這一種說法,實即孫復《春秋尊王發微》之遺旨。同是針對著唐末五代中央政府地位之低落,地方軍閥之分崩割據,所以要竭力主持中央政府之尊嚴,這也有他們針對時弊的用心。覯門人孫立節,嘗作《春秋傳》,孫復見而嘆曰:「吾力所未及者盡發之。」可見這兩家議論意旨之相通。
覯因尊王賤霸之辨而極重於禮治。他說:
或問:聖人之道固本容雜,何吾子之不一也?曰:「天地之中,一物邪,抑萬物也。養人者不一物,闕一則病矣。聖人之道,譬諸朝廷。朝廷者豈一種人哉?處之有禮,故能一也。女子在內、男子在外,貴者在上、賤者在下,親者在先、疏者在後,府史胥徒、工賈牧圉,各有攸居而不相亂,所以謂之一也。他人之不一則闤闠耳,終日紛紛而無有定次。世俗患其雜則拘於一,是欲以一物養天下也。」
覯本此意見著《禮論》。他說:
禮之初,順人之性慾而為之節文者也。
樂、刑、政三者,禮之大用,此禮之三支也。在禮之中,有溫厚而廣愛者曰仁,有斷決而從宜者曰義,有疏遠而能謀者曰智,有固守而不變者曰信,此禮之四名也。
他如此般把禮來統括了一切。他又說:
聖人根諸性,賢人學禮而後能。聖人率其仁義智信之性,會而為禮,禮成而後仁義智信可見。禮者,聖人之法制也。性畜於內,法行於外,雖有其性,不以為法,則曖昧而不章。
又曰:
法制之作,其本在太古之時。民無所識,饑寒亂患罔有救止,天生聖人而授之以仁義智信之性,仁則憂之,智則謀之,義以節之,信以守之,四者備而法制立。
又曰:
有諸內者必出於外,有諸外者必本於內。孰謂禮樂刑政之大,不發於心而偽飾云乎?
於是繼此而有他的《周禮致太平論》。《周禮》,早為當時學者之所重。胡瑗有《洪範口義》,詳引《周官》以推演《洪範》之八政。石介亦云:「《周禮》明王制,《春秋》明王道,執二大典以與堯、舜、三代之法,如運諸掌。」而詳細著眼在經濟制度上來闡述的則推覯。他說:
《易·繫辭》曰:「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財者,君之所理也,君不理則蓄賈專行,而制民命矣。上之澤於是不流,而人無聊矣。
大抵覯之學,還是沿襲歐陽修。但修能懷疑《周禮》,這是其高明處。覯之見解,則近似於荀卿,而他在政治問題上能特地著眼到經濟制度之重要,則是其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