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2024-10-09 21:37:07
作者: 錢穆
上古學術,其詳難言。據春秋而論,學術尚為貴族階級所特有。
貴族封建,立基於宗法。國家卽是家族之擴大。宗廟裡祭祀輩分之親疏,規定貴族間地位之高下。宗廟裡的譜牒,卽是政治上之名分。
大祭前有會獵,卽相傳之「巡狩」。天子祭禮,諸侯畢至助祭。「封禪」為祭天地之禮,惟天子始得祭天地,表示服從者亦畢來助祭,故巡狩、封禪為古帝王大禮也。祭後有宴享,表示相互間的聯絡與名分。宗廟的「宰」,和掌禮的「相」,便是主持這些名分的人。臨祭有歌頌,有祈禱,有盟誓。頌詞、禱文、誓書的保存,便成後來之歷史。
宗廟裡的祝史,還兼掌占星候氣,布曆明時,使民間得依時耕稼。諸侯皆受共主所頒時曆,曰「奉正朔」,故以改曆表示易代與革命。並記載著祖先相傳的災異及其說明。如周廟所藏周公金騰,是其例。
大抵古代學術,只有一個「禮」。古代學者,只有一個「史」。卽廟祝。瞽史司天,祝史司鬼神,史巫司卜筮、司夢,皆廟祝也。故左傳載天道、鬼神、災祥、卜筮、夢特多,由史官職掌如此。
史官隨著周天子之封建與王室之衰微,而逐漸分布流散於列國,卽為古代王家學術逐漸廣布之第一事。
古者諸侯無私史,祝佗言成王賜魯「祝、宗、卜、史」,定公四年。此魯之史也。衛太史柳莊死,獻公告屍曰;「柳莊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檀弓狄入衛,囚史華龍滑與禮孔,二人曰;「我太史也,實掌其祭。」閔公二年此衛之史也。齊、晉亦各有史官,書曰「趙盾弒其君」、「崔杼弒其君」、明非史官之君。故曰;「春秋天子之事。」史官其先皆自周室逐漸分布於列國。司馬遷自稱先世;「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其時有子頹,叔帶之難。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史記太史公自序昭十五年,周景王謂晉籍談曰;「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於是乎有董史。」杜詩;「辛有,周人,二子適晉,為太史。」柏常騫去周之齊,見晏子春秋。太史儋去周入秦,見史記。晉亂,太史屠黍以其圖法歸周。見呂氏春秋。此皆史官由中央流布列國之事也。列國有史,先後不同,春秋凡諸侯書卒者,皆有國史以考其世次者也。其不書卒;或國滅,失其本史;或國雖在,而未有史,皆無所考其世次。其世次有入春秋卽見者,有近後方有者,此皆史之所起有久近也。
禮本為祭儀,推廣而為古代貴族階層間許多種生活的方式與習慣。此種生活,皆帶有宗教的意味與政治的效用。宗教、政治、學術三者,還保著最親密的聯絡。
祭禮的搖動,卽表示著封建制度之崩潰。
春秋時魯有郊禮,此天子之禮也。魯人則謂成王所以賜周公。季孫氏祭泰山,此諸侯之禮也。八佾舞於庭,三家者以雍徹。
一切非禮,逐漸從貴族之奢僭中產生。一方面貴族對禮文逐次舖張,一方面他們對禮文又逐次不注意,於是貴族中間逐漸有「知禮」與「不知禮」之別,遂有所謂學者開始從貴族階級中間露眼。
春秋時代貴族階級之逐步發展,其禮節儀文之考究,可以列國君卿間以賦詩相酬答之一事證之。見於左傳者,賦詩凡六十七次。始於僖公,僖一次,文九次,成二次。盛於襄、昭,襄二十九次,昭二十五次。而衰歇於定、哀。定一次,哀無。子犯告晉文公曰;「我不如趙衰之文,請使衰從。」此後因列國間會聘頻繁,於是各國間遂產生一輩多文知禮之博學者,如晉有叔向,齊有晏嬰,鄭有子產,宋有向戌是也。
在貴族階級逐漸墮落的進程中,往往知禮的、有學問的比較在下位,而不知禮的、無學問的卻高踞上層。
於是王室之學漸漸流散到民間來,成為新興的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