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國史大綱:全2冊> 四 霸政衰微後之大夫執政

四 霸政衰微後之大夫執政

2024-10-09 21:36:43 作者: 錢穆

  霸政衰微,變而為大夫執政。大夫執政,一方面可說為封建制度繼續推演所產出,一方面亦可說是封建制度卻因此崩倒。

  封建初期的國家,其先只限於一個城圈。

  此即所謂「國」。國有三訓:周禮:「惟王建國」,「以佐王治邦國」,「大曰邦,小曰國」,是也。齊語:「參其國而伍其鄙」,國指郊以內,鄙指郊以外,是也。又周禮小司徒:「稽國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質人:「國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城中曰國,是也。此三義可會為一義,即一國只限於一城是也。魯頌悶官:「錫之山川,上田附庸。」左定四年,衛祝佗謂:「分之土田陪敦。」召伯虎敦:「余考止公,僕塘土田。」附庸、陪敦、僕墉,乃一事。然則西周初封,惟周、召大國始許有附墉,即一國可以不止一城圈。

  因此當時的中國,其實大體只限於今豫、魯、晉、燕、陝、鄂、皖、吳諸省,而猶非其全部。可以有近二百國。春秋大事表並古國計,凡二百有九。

  其時列國人口極少,閔公二年:「衛為狄滅、遺民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諸侯為立戴公以廬於曹。」僖十八年:「梁伯益其國而不能實,秦取之。」梁君以擴城而無民以實之,梁民以譌言而遞潰,梁竟以亡,則梁之戶口可知。曠地極多,封疆郊關之外皆成棄地,此即戎,狄所由出沒,華,夷所由雜處也。左襄四年,魏絳稱虞人之箴曰:「茫茫禹跡,盡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此蓋於茂草之中,經啟九道以通往來,故周語單襄公謂周制「列樹以表道」,道路非列樹表明,卽茫茫不可辨。「司空不視塗」,卽道茀不可行,「膳宰不致餼,司里不授館」。即行李有睏乏之患。故各國亦常見遷徙。

  

  如衛、晉、楚、自丹陽遷郢、(江陵)遷鄢、(宜城)蔡、許、自許遷葉,遷夷,遷白羽,(內鄉)遷容城。(葉縣)鄭、齊、吳、自梅裡(無錫)遷姑蘇。(吳縣)秦(見後。)諸國,不勝舉。亦有以外力強遷者,如齊師遷紀郱、鄑、郚;莊元。宋人遷宿;莊十。齊人遷陽;閔二。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僖二十二年。之類。

  以後人口漸繁殖,國家規模日擴大,不僅對舊的有吞併,對新的亦有城築。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魯凡城二十四邑,惟郿一邑書「築」,其二十三邑曰「城」。見舊唐書禮義志。「築」者增舊,「城」者新立。春秋書「築」八,書「城」二十三,而定、哀之間凡八城邑,則國家規模之擴大,彌後而爾烈也。

  於是列國遂各自分封其大夫。

  春秋初,大夫尚無世爵,其後漸有賜氏。

  隱、桓時大夫賜氏者尚少,國君之子為大夫者稱「公子」,公子之子為大夫者稱「公孫」,其次(公曾孫以下)只稱名,如魯在隱、桓之間有無駭、柔挾是也。無駭卒,羽父為之請族,公命以字為展氏。公子展之孫。眾仲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如舜居媯汭,姓媯氏。胙之土而命之氏。」古孝經緯:「古之所謂氏,即國也。」禹貢「錫土姓」,土即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可見世卿、采邑和氏族,乃相聯並起之事。大夫有氏,即有世襲封邑如小國矣。於是魯有仲孫、叔孫、季孫、臧孫,齊有高氏、國氏、崔氏、陳氏,衛有孫氏、寧氏,晉有卻氏、樂氏、韓氏、趙氏、魏氏,鄭有罕氏、駟氏、遊氏,皆世卿也。

  漸稱「子」。

  僖公以前,大夫並以伯、仲、叔、季為稱,三桓如共仲、僖叔、成季。雖貴不稱「子」。僖、文以後,晉、齊、魯、衛之執政皆稱「子」。鄭間稱之,餘則否。魯惟三家稱「子」,餘亦否。稱「子」則即為封君矣。其後學者稱「子」,如孔子是也。又後學者之門人稱「子」,如有子、曾子、樂正子是也。於是原先的侯國,儼然如一新中央,而大夫采邑則儼然成一小侯國,所以說是西周封建的繼續推進。

  又因當時聯盟各國,會聘頻仍,諸侯畏勞,常使卿大夫代行。

  會有三例:一曰「特會」,兩君相見也。初諸侯特會,多在隱、桓以前。次大夫特會諸侯,多在文、宣以後。又次大夫特會大夫。二曰「參會」,三以上為參。三曰「主會」,伯者主之。初諸侯主會,始自齊桓北杏之會。次大夫主諸侯之會,自鍾離之會始。先有大夫特會,乃有大夫主會。又次則大夫主大夫之會,而諸侯高拱不預矣。

  卿大夫既有外交,往往互相援結,漸漸形成大權旁落之勢,於是大夫篡位,造成此後戰國之新局面。

  魯大夫逐始於昭公。宣公時,季氏始專政。定公時,則家臣有囚大夫者。晉卿專政始襄公。襄元在魯僖三十三年。鄭卿自僖公之立,始見於傳。僖元在魯襄三年。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