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未來的出行方式
2024-10-09 12:11:51
作者: (印)阿魯·薩丹拉徹
在全球範圍內探討分享出行時,Uber受到的媒體關注最多,但它還遠不能算是世界上最大的按需出行服務供應商。從絕大多數的指標來看,比如每日出行數量、司機總數量、乘客總數量,這個稱號都屬於中國的巨無霸企業「滴滴出行」。截至2016年夏,滴滴就擁有了超過1400萬的司機和超過3億的活躍用戶(相比之下,截至2016年秋,Uber在全球範圍內僅擁有5000萬名乘客)。
除中國外,世界上大多數人第一次聽說滴滴出行是在2016年8月,當時它以70億美元的交易價格購買了Uber在中國的運營權。這次收購奠定了滴滴在中國按需出行市場的主導地位,也使其估價達到了350億美元。對於一個誕生至今僅四年的公司,對於競爭激烈的中國出行市場來說,這次收購都是里程碑式的。反之對於Uber,這是一次罕見的失利。Uber在全球其他地區大多成功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但在中國,這一次卻與以往不同。滴滴擁有著超過100億美元的戰略資金和有影響力的投資者,此外還深入了解中國國內的商業動態。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競爭對手,在與Uber對峙的整個時期,滴滴的市場份額始終遠高於80%。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滴滴出行是在2015年2月由滴滴打車(由前阿里巴巴公司經理程維創立)和快的打車合併而成。在合併時,這兩家公司各占中國分享出行市場的一半份額。截至2016年年底,程維仍然擔任合併後公司的CEO,與總裁柳青共同統領這間公司。柳青早在滴滴打車時期就是一名有影響力的領導者,同時她也是聯想公司(Lenovo)創始人柳傳志的女兒。這間公司有大約5000名員工,平均年齡僅為26歲。最明顯的證據就是,2016年6月在我訪問滴滴出行北京總部的一整天裡,幾乎全天的會面中,我都是人群中年齡最大的一個。
我跟滴滴的交流始於2015年夏。當時,我與程維在中國大連舉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相遇,並同台討論了按需經濟的崛起。當時,他們的服務產品種類以顯著的速度進行擴張。程維說:「一年前,我們的平台上只有計程車服務,而沒有專門的私家車服務。大約五個月前,我們開始向出行者提供非計程車的私家車服務。三個月前,我們推出了停車服務,一個類似於Airbnb的C2C服務。一個月前,我們涉足了公交車服務。」毫無疑問,這間公司的服務涵蓋了地面交通出行的所有領域,從按需駕駛服務和豪車試駕服務到成本更低的社交分享出行以及「滴滴公交」。他們的首席發展官李建華博士在我訪問滴滴公司時對我說:「中國的出行市場不僅是最大的,其需求也是最多樣化的。」
滴滴成功抵禦了資金充足的Uber的挑戰,同時又具備如此迅速的多樣化能力,它是如何做到的呢?一部分原因在於,滴滴的企業文化中將社交性和競爭性獨特地結合了起來,而另一部分則歸功於程維自身對軍事歷史和戰爭策略研究的愛好。在2016年10月《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對程維的一次採訪中,他說,2015年他向員工喊出的口號就是「不成功便成仁」。程維還進一步反駁了媒體所聲稱的滴滴戰勝Uber是因為中國政府的隱性幫助。他提到滴滴已經花了數千萬元去支付政府的罰款,而且有一定政府背景的公司,比如廣州汽車和中國人壽,都是Uber的投資者,而不是滴滴的。
滴滴目前的發展軌跡顯示他們正走在一條康莊大道上,他們不僅將主導中國分享出行這個市場,還將主導中國的整個出行市場。在世界各地,汽車業有著巨大的產能過剩。僅美國人每年就將花費大約一萬億美元購買新車和二手車,而截至2016年,中國的汽車市場作為世界第二大市場,其規模已達到美國的一半。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政府花費數十億美元去建造複雜的公共運輸系統,卻往往給城市經濟帶來巨額支出和周轉不靈等有害後果。隨著完全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成熟,類似滴滴這樣的應用預示著一種新的以人群為基礎的公私夥伴關係,即並非創建新的集成中心化系統,而是通過數位技術利用分散的過剩產能,這些應用能否給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另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