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服務工作方式的崛起
2024-10-09 12:11:54
作者: (印)阿魯·薩丹拉徹
滴滴出行,包括美國的類似平台如Uber和Lyft等,與Airbnb的區別之一在於服務「提供者」每周所付出的時間不同,前者要遠多於後者。服務「提供者」指的是,通過平台來分享自己的時間和資產以提供服務的人群。儘管Lyft當時的政府關係部門負責人大衛·埃斯特拉達(David Estrada)在2014年告訴我,Lyft三分之二的司機每周工作不到15個小時,這樣的工作量更接近「兼職」,但現在他們的工作時間已經長得多了。其他各種類別的服務提供者情況也都一樣,如在TaskRabbit和Handy marketplaces里供應勞動力和服務、Instacart里替人購物並送貨上門的採購員、承包人和兼職員工。在這些平台上,供應者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經常是每周40~50個小時。
越來越多的人擔心這就是未來工作的雛形——更少的穩定收益,以及不知道下一筆收入從何而來。當然,現在並不能確定這樣的未來就不好。可能利用數字平台開展工作的靈活性和舒適性是全職坐班工作遠遠比不上的。的確,正如齊默告訴我的:「有許多單親家長選擇做這個,就是因為他們無法朝九晚五地上班,他們需要接送孩子上下學,他們還總是希望能參加孩子的親子活動。」
就算多媒體平台上的彈性工作很吸引人,甚至很帶勁,但人們也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收入。穩定收入使我們能夠預期未來。但當一個人的收入取決於平台上難以預測的供需關係時,我們就很難做到了。除了這點,隨著各平台不斷專業化自己的服務,未來社會的不平等問題將更嚴重。在美國科技類博客網站TechCrunch舉辦的備受矚目的創業者挑戰賽中,獲得2014年冠軍的是由兩名哈佛大學的MBA畢業生馬塞拉·薩朋(Marcela Sapone)和傑西卡·貝克(Jessica Beck)開發的一款名叫Hello Alfred的個人生活助手的應用平台,名字來自蝙蝠俠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的管家阿爾弗雷德(Alfred),非常符合產品塑造的「貼心管家」的形象。當然,他並不是一個真的阿爾弗雷德,正如記者莎拉·凱斯勒(Sarah Kessler)在她2014年的一篇有趣的文章中提到的,「想辦法讓一個人的公寓就像有管家一樣」,而如今這個應用平台的口號就是「一個不需要住在你家裡的男管家」。[11]
Hello Alfred只是按需服務行業里的冰山一角。2015年5月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刊登了一篇名為《每個行業里都有一個Uber》(There’s an Uber for Everything)的文章,傑弗里·福勒(Geoffrey Fowler)在文中分析了一系列新創立的種類繁多但專注於某一類的個人服務平台,第一個就說了他最喜歡的Luxe:
利用智慧型手機就能使物流創造奇蹟。Luxe的服務就是利用GPS提供個人泊車服務。它非常神奇!當你準備出發時,打開Luxe輸入你的目的地,然後Luxe就隨著你的移動追蹤你的手機,當你達到目的地,泊車員就恰好在那裡等著你。上周五,替我泊車的是凱文——他身著藍制服,一絲不苟,訓練專業,服務態度很好——他大約在8點45分在舊金山金融街的辦公室外迎接我。我給了他車鑰匙,他開走我的車。
下午6點,我又打開Luxe要求將車開到鎮上的另一個地方歸還給我。毫無問題。不到10分鐘,名叫羅斯的泊車員就開著我的車到了那裡,後備廂里還有他的摺疊自行車和一把尤克里里。他說自行車是為了適應舊金山的上下坡,尤克里里是用來在工作間隙打發時間的。
除了Luxe,其他比較流行的服務包括:一小時內幫人購物並送貨上門(Postmates);上門整理物品(Shyp);上門取衣,清洗後送回(Washio);遛狗(Wag);送餐上門(Munchery);送飲料上門(Minibar、Drizly)。
未來的經濟是僅僅服務於少數優越的人嗎?如果分享經濟的高效率使經濟依賴於點對點平台,我們怎麼讓平台上的工作者納入如醫療保險、職業保險、帶薪年假及孕產假等的社會保障裡面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