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4-10-09 12:11:44 作者: (印)阿魯·薩丹拉徹

  生命中我們在意的那些東西不再是它們本身。它們有生命,能與我們互動,並承載著一段我們生命的歷程。

  ——布萊恩·切斯基,Airbnb CEO

  我住在曼哈頓,我沒有車,這並不奇怪。在曼哈頓,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家庭擁有私家車。有時候我也需要用車,但是在曼哈頓很難找到一輛空著的計程車。我經常需要走上幾英里到皇后區或新澤西州才能找到一輛,租金約100美元一天。

  然而,在我公寓周圍的街道上就停了上百輛汽車,從老舊的科羅拉到嶄新時髦的寶馬(不過我還沒發現特斯拉,那是我真心想開的車)。回想我女兒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經常在早上趕時間送她上學。在那許多個寒冷的冬日清晨,我一邊瘋狂地攔計程車,一邊想如果我能借用一下旁邊停著的某輛車,把女兒送到學校後再把車開回這裡,在儀錶盤上放上10美元和一張寫著「謝謝」的字條,這樣會不會更好。

  現在有一個公司做到了。通過手機就能即時借到別人閒置的車,每次可以借用1小時,費用是10美元。這個公司是Getaround(我在2011年偶然接觸到了Getaround,但並不是因為早上趕去學校而急需一輛車,這個故事我會在後面講述)。2012年12月,當我讀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的年度《網際網路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1]的增刊時,我想到了Getaround,以及曼哈頓地區形成的點對點(peer to peer,P2P)車輛借用體系的景象。

  米克爾,20世紀90年代後期網頁時代的先鋒科技分析師,從1995年開始發表極具影響力的年度報告。增刊的重點內容是我們正重新塑造所有事物,從「人機互動」到「借用」,將促進輕資產(asset-light)一代的崛起。從商業不動產、人力資源到個人銀行、旅遊、娛樂和交通,米克爾描述了一系列數位化的商業模式和消費者體驗,這些都加劇了工業時代商業架構的瓦解。在她的幻燈片中有一系列所謂重資產(asset-heavy)時代與輕資產時代對比分明的圖片,包括:一位老年音樂發燒友站在一箱箱唱片中的照片和來自流媒體音樂(streaming music)平台,如Spotify、Pandora、iTunes的截圖;高聳的華美達酒店和在點對點租房平台Airbnb上出租的一間樹屋;全職工作者規規矩矩地坐在格子間和基於網際網路的自由職業者隨性的工作場所。

  米克爾的幻燈片表達得像兒童圖書一樣簡單易懂,只供某一個人使用的物品、實體機構、硬通貨、格子間、固定工資以及鐵飯碗正在退出時代舞台,共享訪問、虛擬交換、電子貨幣以及彈性需求工作制已經登上舞台。

  翻看米克爾的幻燈片,我知道她預測的輕資產一代僅僅是正在到來的經濟社會巨大轉變的一個側面——這場劇烈的變革將改變經濟組織形式,並不斷擴大其影響,主導本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稱之為「分享經濟」的各種行為(組織)都是未來社會的早期模型,未來點對點交換將越來越流行,「群體」將代替公司成為資本的中心。

  

  一場劇烈的變革已經到來。在過去20年,這樣的話聽得實在太多。由於持續的變化,特別是數位技術帶來的不利變化,公司高管似乎都要失業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需要盡力避免的急速破壞,正是矽谷投資人積極追求的財富預兆。我們長期受到TED演講的影響,總是期望有大膽的言論說數位技術會促進技術變革,或者它是解決世界問題的靈丹妙藥。所以,如果有人對本書關於未來變革的論斷表示不屑或是懷疑,我都不會感到驚訝。

  下面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了解到底什麼是「分享經濟」。已經有許多人(僅截至2016年年初就有7000萬人[2])通過Airbnb租房平台在他們旅遊的城市或小鎮裡租到了住處,也許是一間空閒的臥室,也許是一整套房屋。另外許多人通過Love Home Swap房屋交換平台交換了他們的房屋,Love Home Swap是黛比·瓦斯科(Debbie Waskow)的會員平台。2012年2月,曾任職於網際網路新聞博客Mashable的艾麗卡·斯沃洛(Erica Swallow)(科技企業家,也是我最喜歡的紐約大學畢業生之一)在我大學課堂上探討她出色的關於分享經濟的早期文章時,我第一次知道了這個平台。你還可以使用Lyft、Uber等應用平台來滿足你的短途交通需要,這些平台可以幫助你與有車而且願意搭你一程的司機聯繫上。如果專車或者計程車都不能滿足你多變的需求,在中國,你可以使用滴滴巴士預訂一個班車的座位;在印度,可以通過Ola叫一輛機動三輪車;在美國,你可以通過點對點租車平台Getaround和Turo(之前叫RelayRides)租用別人的汽車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類似地,還有法國和德國的Drivy、荷蘭的SnappCar、英國的EasyCar Club,以及紐西蘭的Yourdrive。你也可以通過社交就餐平台去別人家裡享用大餐,這些平台包括巴塞隆納的EatWith、紐約的Feastly,以及巴黎的VizEat,這些平台讓烹飪愛好者可以邀請他人來分享自己的美食。哪怕你只有100英鎊的流動資金,你也可以利用點對點借貸平台融資圈向你中意的微型企業提供20英鎊或更多的有息貸款。[3]你也能通過勞務市場應用平台Handy、TaskRabbit以及Thumbtack,提供清潔工、勤雜工、水管工、電工及油漆工等服務(或者訂購這些技術工種的服務)。

  想要獲得這些服務非常簡單,只需要兩步。第一步,安裝這些應用;第二步,使用你的Facebook實名帳號認證你的身份。成為一名供應者,提供這些共享服務也非常簡單。《時代周刊》(Time)2015年2月刊登了一個有趣又有料的封面故事《分享經濟軼事》(Tales from the Sharing Economy),作者是專欄記者喬伊·史坦因(Joel Stein),文中敘述了他作為一個分享經濟的供應者經歷過的不同身份變化。他寫道:「除了租車公司老闆,我還是計程車駕駛員、餐館老闆和交易商。」文中還提到他之所以沒能提供狗舍和旅館服務,是因為受到了「親愛的妻子卡珊德拉」的反對。

  如果這些行為——租房、搭車、租車、分享美食、借錢以及提供家政服務等都讓你覺得不新鮮,這並不奇怪,因為它們的確不是新事物。而它們新的地方在於它們不是「禮物經濟」(gift economy)時代的簡單交換,而是由錢來作為中介。史坦因所舉的分享經濟的例子都有一個共同標誌,就是「商業化」,這正好說到點上了,因為所有共享的東西——空間、汽車、食物、錢,還有時間——它們都不是免費提供的。你獲得服務就要付費,你提供服務就能收費。

  下面我們來想一想,點對點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不是創新。世界經濟在大公司主導下發展了幾年,以及經濟組織方式在人類歷史中是怎樣發展的?事實上,帶來規模化生產、規模化分配和現代協作方式的工業革命僅僅發生在200多年前。[4]經濟歷史學家艾爾弗雷德·錢德勒(Alfred Chandler)在回顧美國現代資本主義歷史的著述《看得見的手》(The Visible Hand)中生動描繪了那個時代美國經濟的狀況:

  1790年,(美國)經濟主體仍然是普通商人。在這樣的經濟體中,家庭仍然是基本經濟單元,家庭式農場無處不在……少量家庭外的製造業僅有小商店裡的工匠……正如薩姆·沃納(Sam Warner)描寫的美國工業革命前的費城:「小鎮經濟的核心元素就是一個人經營的商鋪,大多數費城人自給自足,很少人有助手。」

  快速瀏覽經濟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在工業革命之前,絕大多數的經濟行為都是發生在個體之間,植根於社群並且與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交織在一起。[5]讓商業交換順利進行需要的信任感,大部分來自複雜的社會關係。[6]我想大家都認同招待客人、分享食物、搭順風車或者向朋友借錢等不是現代人才有的行為。然而從事小規模的創業公司、貿易公司或者手工藝製造的個體經營者,從根本上說也不是現代的產物。事實上,在20世紀初,美國有近一半有薪勞動者是個體經營。[7]到1960年,該人數比例下降到了15%(詳見圖0.1)。[8]但在1900年前,自我就業者占比很可能超過了50%。

  圖 0.1 有薪勞動者(1900-1960年)

  在20世紀前幾十年,就業情況就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一個重要原因是整體經濟從農業(當時農業主要由個體經營者組成)向其他謀生方式轉變。但同時,即使非農業行業內,個體經營者(非雇員)比例也從1900年的近30%下降到了1960年的10%,並在之後50年內,在大公司主導的美國經濟下基本保持不變。[9]

  由此,我不僅僅認為工業時代只是人類歷史的短暫一瞬,而且認為分享經濟的交換方式、商業模式及雇用方式都是歷史的延續。今天,數位技術就要把我們帶回過去熟悉的相互分享、個體經營以及以社群為基礎的交換模式中。從分享經濟的基本屬性和協作方式上看,它都不是「全新」的。這個特點非常重要,因為與生造出來的新的消費或雇用模式相比,它是由人們熟知的事物發展而來,所以更容易得到廣泛接納,從而產生更大的影響。

  這裡我們很自然要問一個問題:分享經濟到底有什麼創新?如果這些看起來是「創新」的行為都是過去早就有的,為什麼人們還會如此興奮?

  首先,科技拓展了我們經濟行為的「社群」範圍,超越了家族、朋友圈,擴大到了由數位技術按照需求劃分的亞群體,使我們能參與到社會學家朱麗葉·斯格爾(Juliet Schor)所謂的「陌生人之間的分享」中。[10]

  其次,科技推動資本市場蓬勃發展,促進「分享」和創業行為急劇擴增,超出過去水平幾個數量級,商業資源從傳統大公司流向了數字時代的創業群體。正因為此,我有時也將本書的主題命名為「群體資本主義」(crowd-based capitalism)。

  2010-2015年年間,投身新資本市場的創業公司就已經從投資方獲得了數量驚人的投資額。圖0.2展示了全球最活躍的應用平台獲得風險融資的情況,圖中的好幾家公司都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

  圖 0.2 部分分享經濟平台及其截至2015年的風險融資情況(單位:億美元)

  但是隨之而來的巨大變革帶來的影響是遠遠超過這些風險投資活動的。分享經濟將迅速改變工作的意義,我們對市場的監管方式將根本改變,基於雇用方式的社會保障體系將受到巨大衝擊。我們融資、生產、分配、消費產品和服務的方式,以及城市基礎設施都將得到升級。經濟活動的新組織方式將使我們重新定義誰值得信任、為什麼信任他、什麼是機會,以及人與人之間會感到有多靠近。

  近幾年,我對這些新發展非常著迷。但在2011年,當我注意到點對點市場的急速擴張時,我迷惑了。我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一直從事關於數字科技對經濟社會影響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第一家在網絡上實現點對點模式的公司是1995年創立、1998年上市的eBay公司,截至2015年,它仍然非常成功。但為什麼Airbnb及其他公司要等到2007年才出現呢?在這之前到底缺少了什麼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