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羅馬帝國衰亡史精華本> 二、西部教會分裂和遷移給羅馬帶來的問題(1378—1418年)

二、西部教會分裂和遷移給羅馬帶來的問題(1378—1418年)

2024-10-09 11:55:55 作者: 席代岳

  從台伯河和羅訥河的河岸,兩個敵對的教皇展開文字和武力的鬥爭,民政和宗教的社會秩序為之動盪不安,羅馬人在這場兩敗俱傷的災難中吃盡苦頭,還被譴責為罪魁禍首。他們自視甚高,竟然以為可以恢復宗教王國的地位,並依賴各民族的貢金和奉獻來解救自己的貧窮,但法蘭西和西班牙的分離使得賺錢的宗教事業改變了潮流的方向,就是硬要在10年之內舉行兩次大赦年的節慶,得到的收入也無法彌補他們的損失。烏爾班六世和3位繼承人出於教會的分裂活動、外來的軍事威脅以及民眾的暴動騷亂,被逼得無法在梵蒂岡安居。科隆納和烏爾西尼兩個家族的宿怨已深、尋仇不斷,羅馬的方旗爵士堅持要享有並濫用共和國的特權。基督的代理人徵集了一支武裝軍隊,用絞架、刀劍和匕首來懲治反叛的行為。在一次為建立友好關係而召開的會議上,11名人民代表慘遭殺害,暴屍街頭。

  自從諾曼人羅伯特入侵以來,羅馬人一直勇於內鬥,並且沒有外人干預的危險。但是西部教會分裂帶來的混亂使得一位鄰人乘虛而入,那不勒斯國王拉迪斯勞斯視需要交替支持或背棄教皇和人民。教皇稱他為教會的將領,人民根據他的提名選出政府的官員。他從陸路和海道包圍羅馬,就像蠻族征服者一樣三度進入城門,玷污聖壇,強暴少女,搶劫商賈,闖入聖彼得大教堂奉行聖事,並且在聖安吉洛城堡留下一支守備軍隊。但他的軍隊有時還是會遭到不幸,他們全被羅馬市民殺害,他本人由於耽擱3天的時間才保住了性命和王冠,最後還是他贏得了勝利。現在只有等他不幸夭折,才能將都城和教皇國從這位野心勃勃的征服者手裡拯救出來。他已經僭用羅馬國王的頭銜,至少還擁有登上寶座的實力。

  我沒有意願去敘述有關西部教會分裂的宗教史,但是然而最後幾章的主題是羅馬,裡面提到統治者產生爭議的繼承權問題,倒是與教會的分裂有密切的關係。巴黎大學(或索邦神學院)最早就基督教世界的和平與統一問題召開了幾場研討會,校方的教授和博士被高盧教會尊為頂尖的神學學者。他們行事非常謹慎,對於爭論不清的起源和得失等問題,不願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只是提出建議當作補救的措施,那就是等到對立派系的紅衣主教獲得資格,能夠參加合法的選舉以後,羅馬和阿維尼翁兩位自封的教皇就會同時退位;要是兩位競爭者其中任何一位把個人得失置於公眾利益之上,那麼各民族便可收回對他的服從。每當教皇出現空位期,這些教會的挽救者就會力圖避免倉促的抉擇可能造成的危害。但是秘密會議的政策和與會成員的野心,全都拒絕聽從理智和懇求的呼籲。無論做出任何承諾,紅衣主教的誓言對教皇都毫無約束力。

  在長達15年這段期間(1392—1407年),巴黎大學謀求和平的計劃始終無法實現,其被敵對教皇常用的伎倆、雙方擁護者的疑慮或激情,以及法蘭西黨派傾軋的興衰起伏所影響,甚至精神錯亂的查理六世都要受他們的擺布。最後他們還是做出行動積極的決定,組建了一個正式使節團,成員是亞歷山大里亞有名無實的教長、2位大主教、5位主教、5位修道院院長、3位騎士和20位神學博士。他們被派到阿維尼翁和羅馬的教廷,用教會和國王的名義要求2位自封為教皇的人退位,那就是自稱為本尼狄克十三世的彼得嘓德嘓盧納,以及僭用格里高利十二世稱號的安吉洛嘓科拉里奧。奉派的使節為了維護羅馬古老的榮譽,完成君王交付的使命,要求與城市的行政官員舉行會商,並向他們明確地宣布,身為基督徒的國王不願把神聖的教區從梵蒂岡遷走,因為羅馬才是聖彼得的寶座真正應該放置的地點。這樣一來,當地的官員感到十分滿意。

  有一位辯才出眾的羅馬市民用元老院和人民的名義,重申他們的意願是要促成教會的統一,為長期分裂帶來的世俗和宗教的災難而感嘆不已,要求法蘭西給予保護以抗拒那不勒斯國王的武力威脅。本尼狄克和格里高利都回答得頭頭是道,但也都是滿口謊言,敵對的雙方真是一丘之貉,對於退位問題都避而不提。他們一致同意必須先行會晤,但是時間、地點和方式始終無法定奪。格里高利的一個奴僕有這種說法:「如果一位前進,那麼另一位就後退,可以說這兩位是不同類的生物,前者畏懼陸地而後者害怕海洋。這樣一來,在生命和宗教的權力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年邁的教士會危及基督教世界的和平與救贖。」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他們冥頑不靈的頭腦和專事欺騙的手段終於激怒了基督教世界,紅衣主教將這兩位教皇拋棄,然後運用朋友和同僚的關係聯合起來,由眾多高級教士和使節舉行的會議,支持這些紅衣主教的反叛行為。比薩的宗教會議(1409年)用同樣公正的態度,罷黜羅馬和阿維尼翁的教皇,秘密會議一致同意選出亞歷山大五世,等到產生空缺,又很快推舉若望二十三世接替,這位教皇集荒淫無恥之大成,倒是人類中極為少見的。然而法蘭西和義大利這種過於輕舉妄動的做法,非但沒有消除教會的分裂,反而使聖彼得的寶座出現第三位覬覦者。大家為宗教會議和秘密會議所提出的新主張爭論不休,德意志、匈牙利和那不勒斯的3位國王,擁護格里高利十二世的權力要求;本尼狄克十三世是西班牙人,獲得強大民族的虔誠信徒和愛國人士的認同。比薩會議的議程極為草率,後來在康斯坦茨會議(1414—1418年)上獲得更正,西吉斯蒙德皇帝扮演了非常顯眼的角色,成為正統教會的擁戴者和保護人。民事和宗教的成員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地位重要,似乎已經可以組成統一的歐洲聯邦了。

  前面提到的3個教皇當中,若望二十三世是第一個犧牲品,他在逃走以後被當成犯人逮捕,對他最嚴重的起訴被壓了下來,這位基督的代理人僅僅被控犯有海盜罪、謀殺罪、強暴罪、雞姦罪和亂倫罪,他在定罪書上簽字承認,就被送到監獄過贖罪的生活。他之所以落到如此的下場,完全是行事不夠謹慎所致,他竟然相信能在阿爾卑斯山北邊找到一個自由城市。格里高利十二世卻等到只有里米尼這麼狹小的地區願意聽命於他時,才開始尋找比較體面的下台方式,他的使臣召開會議,宣布放棄合法教皇的頭銜和權力。皇帝為了制服本尼狄克十三世及其擁護者頑強的抵抗,親自從康斯坦茨趕往佩皮尼昂。卡斯蒂利亞、阿拉貢、那瓦爾和蘇格蘭的國王達成公平和禮遇的協議,得到西班牙人的贊同,要在這一次的宗教會議上罷黜本尼狄克。這位無辜的老人被留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城堡,得知原來擁戴他的國王竟然將他的宗教事業和前途棄之如敝履,就對他們每天兩次處以革出教門的懲罰。

  等到把分裂教會的餘孽清除乾淨,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的議程採用了緩慢而慎重的步驟,選出了羅馬的君王和教會的首領。在這個極其重要的場合,由23位紅衣主教組成的樞機主教團,為了加強功能又增加了30名代表,由基督教世界的5個主要民族即義大利、德意志、法蘭西、西班牙和英格蘭各選派6人組成,一般而論他們都主張選一位義大利人或羅馬人出任教皇,以使得外來的干預逐漸趨於緩和。奧托嘓科隆納憑著世家名聲和個人才華,成為秘密會議的成員,羅馬滿懷喜悅和順服之情接受這最高貴的兒子,這個教會國家受到實力強大的家族的保護,馬丁五世的登基開啟了教皇在梵蒂岡復位和重建的新紀元。

  元老院行使鑄造硬幣的皇室特權幾乎已有300年之久,最早在馬丁五世的手上恢復,他的肖像和稱號出現在一系列的教皇獎章上面。後面2位繼承人,尤金四世是最後一位因羅馬人民發起暴動所趕走的教皇,而尼古拉五世一直受到羅馬皇帝的騷擾,當面不斷向他提出各種請求,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狀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