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羅馬帝國衰亡史精華本> 十、名將克勞狄重振軍威開創大業(268—270年)

十、名將克勞狄重振軍威開創大業(268—270年)

2024-10-09 11:48:21 作者: 席代岳

  羅馬帝國經由瓦萊里安和伽利埃努斯可悲的統治,幾乎要毀於軍人、僭主和蠻族的手裡,來自尚武好戰的伊利里亞行省的幾位出身低微的君王,終挽救帝國於將頹之際。在大約30年的時間裡,先後由克勞狄二世、奧勒良、普羅布斯、戴克里先和他的同僚馬克西米安平定內亂,擊敗外敵,整飭軍紀,重建強大的邊防,從而贏得了「羅馬世界中興之主」的光榮令名。

  打倒一位柔弱的僭主,可以為後續的英雄開創出路。憤怒的民眾將災難歸咎伽利埃努斯。這是他寡廉鮮恥的行事態度,以及漠不關心的施政作風造成的結果。他根本沒有榮譽觀念,而這是公德淪亡以後唯一可恃的力量。就他來說只要能夠保有義大利,無論是蠻族獲得一場勝利,還是羅馬失去一個行省,乃至有個別將領叛變,都不影響他過著的安寧享受的生活。最後,駐防在上多瑙河地區的軍隊,擁立他們的主將奧勒良登基稱帝(268年)。他原本僅僅統治雷提亞貧瘠的山地,現在越過阿爾卑斯山占領米蘭威脅羅馬後直接挑戰伽利埃努斯對義大利的主權,要在戰場決一勝負。

  皇帝被這侮辱的行動所激怒,同時也覺察到逼近的危險,潛伏在本性之中的英勇突然爆發,一掃平日慵懶的形象,強迫自己離開奢華的宮殿,全副戎裝地站立在軍團前面,向著波河前進去迎戰他的對手。在這個已改名為龐蒂洛羅的地方,阿達河上的橋樑就是這次戰爭的紀念物。整個行動過程證明控領通道對雙方都極為重要,雷提亞的叛軍頭目戰敗,身受重傷退回米蘭。接著立即開始了圍城作戰,米蘭城牆自古以來遭受無數次的攻擊,到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奧勒良知道自己的實力已不可恃,若想得到外來的援助,唯一的希望就是要使沒有成功的叛變所能擴展波及的範圍產生更大的影響。

  奧勒良最後的辦法是使圍攻者失去忠誠報效之心,他派人散發傳單要求敵方軍隊放棄其毫無價值的主子。指控伽利埃努斯為自己的享受犧牲大眾的幸福,最有功勞的臣民只要引起猜忌就會喪失性命。奧勒良很有技巧地將恐懼和不滿在對手的主要將領之間散播,禁衛軍統領席哈克里阿努斯、聲名顯赫的高階將領馬爾西安以及指揮達爾馬提亞衛隊的希克索斯,形成了地下的陰謀組織。他們的想法是首先要終止對米蘭的圍攻,然後儘快執行大膽的計劃。誰知伽利埃努斯的突然死亡,使得一切迎刃而解。

  這一天時間已經很晚(268年3月20日),皇帝還在大擺宴席時聽到警報傳來,奧勒良率領軍隊離開城鎮列出陣式準備背水一戰。伽利埃努斯從來都不是畏戰之輩,他馬上從絲質的臥椅上起身,來不及穿好全副胄甲也沒有集合衛隊,就跳上馬背全速馳向受到攻擊的地點,在狀況不明的情勢下被敵軍包圍,黑夜的混戰之中受到了長矛致命的一擊。伽利埃努斯處在彌留之際,愛國的情操竟油然滋長,他最後交代將帝位傳給在帕維亞指揮分遣軍隊的克勞狄。皇帝的遺言被大家接受並很快傳送出去。這批陰謀分子樂意遵守,他們原來的打算也是要把克勞狄推上寶座。皇帝死亡的消息傳出以後,軍隊一度表示懷疑和憤恨,但等到每個士兵可以得到20個金幣的犒賞後,疑慮自然消失了,憤怒也趨於緩和。然後他們表示同意這次推選,承認新任皇帝所建立的功勳。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克勞狄出身隱蔽、不為人知,奉承之徒杜撰傳聞加以潤飾,掩蓋了其低賤和寒微的家世。人們只能知道他是多瑙河地區某個行省的土著,年輕時代就進入軍隊。他為人審慎而又英勇,深得德西烏斯的賞識和信任,元老院和人民都認為他是優秀的官員,值得拔擢加以重用。瓦萊里安初時並未注意,仍舊讓他在下層擔任軍事護民官。沒過多久皇帝就發覺克勞狄的功績,晉升他為伊利里亞邊區的將領和行政首長,指揮駐防在色雷斯、梅西亞、達契亞、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所有的軍隊,接著指派他為埃及的行政長官,後來又以代行執政官頭銜任阿非利加總督,大有希望榮登執政官的高位。

  圍攻米蘭的行動仍在持續,奧勒良立刻發現,原來的策略已成功,但卻找來了一個更堅決的對手。他很想與克勞狄談判,簽訂結盟和瓜分疆域的條約。英勇無畏的皇帝回答:「告訴叛徒,這種可恥的建議應向伽利埃努斯提出,他也許會有耐心聽這一套,接受這個和他同樣卑鄙的同僚。」明示了毫無餘地的拒絕。再繼續堅持下去顯然毫無作用,這逼得奧勒良獻出城市和軍隊,任憑征服者處置。

  克勞狄為了恢復帝國古老的光榮,著手進行艱巨的工作,首先是重整軍中秩序,喚醒軍隊的服從意識。他憑著資深指揮官的威望經常告誡軍隊,軍紀廢弛會導致戰亂頻仍,最後軍隊本身也蒙受其害。人民不堪過度壓榨和搜刮,生計絕望導致不事生產的怠惰心理,無法供應一支龐大而奢華的軍隊,就連最基本的衣食都會發生問題。歷代君王在位時深感朝不保夕,為了護衛個人安全不惜犧牲臣民的身家性命,隨著軍隊權力日增,個人的生存更無保障。

  其時,日耳曼人和薩爾馬提亞人擁有著不同的祖先,現在都投效到哥特人的旗幟之下作戰,已經集結在黑海的軍隊(269年),比起以往的實力都更為強大。涅斯特河是流向黑海的一條巨川,他們在河岸建立了一支有2000艘船的船隊,甚至有人說是6000艘,無論這數字是多麼不可思議,其數量還是不夠載運原來所計劃的兵力,那就是32萬蠻族軍隊。不論哥特人的真正實力有多強大,就這次遠征的氣勢和成效來看,準備工作還不夠完善。這支龐大的船隊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技術生疏的舵手無法克服狂暴的海流,狹窄的海峽壅塞了太多的船隻,以致發生多起互撞事件,以及擱淺或觸礁。

  蠻族軍隊對歐洲和亞洲的海岸發起了幾次襲擊,鑑於敞開的國度過去常常遭受掠奪,所以城市防備森嚴。他們的突擊無功而返,而且還會蒙受相當大的損失,船隊瀰漫著沮喪的氣氛,甚至要做分道揚鑣的打算。有些部族的族長帶著他們的隊伍,航向克里特島和賽普勒斯島。但主力還是堅持原來更穩妥的路線,最後在靠近阿索斯山的海岸停泊,遭到突襲的帖撒洛尼卡是馬其頓行省最富有的首府。蠻族的攻擊因為克勞狄的迅速救援而受到阻撓,同時也可看出他們作戰只憑兇狠勇氣,毫無技巧可言。獻身軍旅的君王迅速趕至戰場,親自率領帝國所有的軍隊前來決一死戰。哥特人無心戀戰,立刻拆除營地,放棄圍攻帖撒洛尼卡,船隊留在原處不加理會,轉而橫過馬其頓山地,進擊義大利最後的防線,要在那裡與克勞狄對陣。事件的結局遠超過他的心愿和世界的期望,這是一場光輝的勝利,克勞狄從大群蠻族手中拯救了整個帝國,後代子孫尊稱他是「哥特人的克星」,以此揚名千古。

  瘟疫橫掃過人數眾多的蠻族,最後證明這對征服者同樣有致命的危險。克勞狄在位只有短短兩年,戰績輝煌,令人難忘,在舉國的哀慟和頌讚聲中病逝在西米烏姆。他在臨終前召集國家和軍隊的重要官員,當著大家的面推舉奧勒良接任帝位,他認為這位將領是完成他遺志的最佳人選。克勞狄具有很多方面的美德,他的勇氣、和藹、公正、節制以及珍惜名聲、熱愛國家,使他名列確能為羅馬紫袍增添無限光彩的少數皇帝之中。君士坦丁是克勞狄兄長克里斯帕斯的孫子,等到他統一帝國後,先帝的德行和功勳受到宮廷御用文人的極力吹捧。這些頌揚之聲被傳述為引導克勞狄升天的神明,酬報他在塵世的功績與忠誠,要讓他的家族在帝國建立永恆的基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