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特人寇邊及德西烏斯戰敗陣亡(248—251年)
2024-10-09 11:47:50
作者: 席代岳
6世紀初,哥特人結束了對義大利的征服,鑑於當時已經完成偉大的事業,他們自然會沉溺於過去的光彩和未來的榮耀之中,希望保存對祖先的記憶並永世不忘。拉文納宮廷的首席大臣——博學的卡西多魯斯,對於哥特歷史上的征服者感到自豪,就將事跡撰寫成十二卷史書,後來只剩下喬南德斯改寫的簡本流傳在世。作者用最高明的手法,將這個民族的災禍和過錯略而不提,而是大肆宣揚成功的英勇行動,用許多亞細亞的戰利品炫耀勝利的成果,其中大多屬於斯基泰民族的東西。蠻族僅有的記憶是從對古老歌謠的流傳當中得來,雖然內容不一定正確,但可以推斷哥特人發源於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義大利的征服者確知北方極地之國是他們的故鄉,古老血緣的聯繫因為當前官員的友誼而加強,斯堪的那維亞的國王樂意放棄源於野蠻行為的偉大事跡,情願在平靜和文雅的拉文納宮廷安享餘年。
雖然不像羅馬人出於虛榮心作祟,但遙遠的北方還是有很多遺蹟留存了下來,可以證明哥特人古老的居留地是在越過波羅的海的那片遼闊的國土。地理學家托勒密的時代,這個民族保有瑞典南部,留守的居民都是沒有強烈進取心的人員,其最大的地區到現在還是分為東哥特蘭和西哥特蘭兩個部分。中世紀時基督教逐漸向北部發展,哥特人和瑞典人同在一個國家,卻成為兩個風格迥異且相互敵視的宗族。後者占了上風但沒有採用趕盡殺絕的手段;瑞典人對自己的武功成就很滿足,每個時代都會盛讚哥特血裔的光輝。就在對羅馬的教廷表示不滿之際,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很含蓄地提到,他們英勇的祖先曾打敗世界的統治者,目前他的軍隊將會更勝一籌。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經過這麼多世代以後,哥特人只能保持起源於斯堪的那維亞模糊不清的傳統,同其他沒有文字的蠻族一樣,他們遷移的時間和情況沒有任何確切的記錄。橫越波羅的海是簡單而自發的舉動,瑞典居民擁有足夠數量的大型船隻,全部使用人力划槳,從卡爾基斯克隆納到波美拉尼亞和普魯士最近的港口,距離不過100多英里。他們踏上大陸堅實而充滿歷史感的地面,時間可能早至公元開始之際,至晚也是在安東尼的時代。哥特人成功到達了維斯杜拉河口,那是土地肥沃的行省,很久以後才建立托倫、埃爾賓、科寧斯堡和但特澤克等等知名的商業城市。汪達爾人位於哥特人的西邊,其大量的部落沿著奧得河以及波美拉尼亞和梅克倫堡的海岸向外發展,他們在習性、外貌、宗教和語言上完全相似,似乎說明汪達爾人和哥特人源於同一偉大的民族;後者又可以細分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和格皮德人。至於汪達爾人則明顯分為赫魯利人、勃艮第人和倫巴第人等不同的稱呼,他們一開始組成很小的城邦,經過不斷的努力和發展後成為強大的君主國。
安東尼時代的哥特人仍舊居住在普魯士,等到亞歷山大嘓塞維魯在位時,羅馬的達契亞行省經常受到破壞性的入侵,羅馬人已經感受到大批蠻族的迫近。此後大約有70年的中斷期,這可能正是哥特人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第二次遷移。確切的原因並不清楚,很多不同的動機都可以激發蠻族採取行動:設想一場瘟疫或者發生饑荒;要不就是打了勝仗或者吃了敗仗;也可能假借神明的指示;或者被勇敢領導者的口才所說服,都足以驅使哥特人的大軍向南方溫暖的地帶移動。此外受到尚武宗教的影響,哥特人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精神方面,都能勝任最艱難的冒險活動。他們使用小圓盾和短劍,近身搏鬥的技術可說所向無敵,無條件地服從世襲的君王,使得會議發揮著穩定和聯合的功能。當時的英雄人物是聲名顯赫的阿馬拉,他身為義大利國王狄奧多里克的十世祖,擁有的權力既來自列祖列宗建立的勳業,也源於哥特人中半人半神安塞斯的家世。
哥特人所建立的偉大事業的名聲,對日耳曼人地區的所有汪達爾國家的英勇戰士產生了激勵作用。他們之中有一些是在很多年以後才投歸到哥特人的旗幟下作戰的。最初的遷徙過程將整個部族帶到普里佩奇河岸,人們在古代就知道那是玻里斯提尼斯河在南邊的一條支流。曲折蜿蜒的溪流穿過波蘭和俄羅斯的平原,給行進的路線指引著正確的方向,也給數量龐大的牛群供應所需的飲水和草地。他們順著從前沒有走過的河道,同時對自己的勇氣極為自信,根本不認為會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他們的前進。巴斯塔奈人和維尼第人首先出現,優秀的年輕人不論是經過選擇或是強迫加入,都能增加哥特大軍的力量。巴斯塔奈人居住在喀爾巴阡山脈之北,中間有一塊面積很大、廢棄不用的土地為維尼第人所有,將巴斯塔奈人和芬蘭的野蠻區域隔開。我們大可相信,這兩個民族在馬其頓戰爭時就已經名揚四海,後來分為波奇尼、博拉尼和卡皮幾個英勇善戰的部落,根源還是出自日耳曼人。
有學者認為薩爾馬提亞人的血統是來自維尼第人,後者到中世紀開始聞名於世。在那個位置不定的邊疆地帶,血緣關係和風俗習慣極為混亂,最用心的研究人員也會困惑和不知所措。等到哥特人前進的步伐快要接近黑海時,遭遇了血統較為純正的薩爾馬提亞人,也就是賈濟吉斯、阿蘭和羅克索拉尼幾個部落。他們也是首先看到玻里斯提尼斯河和塔內斯河河口的日耳曼人。要是我們調查日耳曼和薩爾馬提亞這兩個族群最顯著的特點,可以發現最大的差別在於一個住在固定的茅屋,另外一個則是住在活動帳篷;還有就是穿緊身的衣服還是寬大的長袍,以及娶一個妻子還是好幾個妻子。就軍事武力方面而言,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一個是步兵,另一個是騎兵;其實最關鍵的還在於一個是條頓語系,另一個講的是斯拉夫語。後者通過征戰向外傳播,從義大利的國界一直散布到日本的鄰近地區。
哥特人後來據有烏克蘭地區,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上非常肥沃。可供通航的河流貫穿其間,從不同的方向注入玻里斯提尼斯河;廣袤而高聳的橡樹森林遍布其間;有豐富的獵物和魚類;無數的蜜蜂築巢於老樹的空干以及岩石的洞穴中,產出的蜂蜜在蠻荒年代是最有價值的商品。還有大量繁殖的牛群、氣溫適宜的天候、宜種五穀的土壤,以及生長極為茂盛的植被都散發著自然界蓬勃的生機,誘使著人們辛勤工作。可哥特人對天賜的恩典無動於衷,仍舊過著怠惰、貧窮和掠奪的生活。
遊牧的斯基泰人向東方移動,與新到的哥特人為鄰,雙方的戰事毫無意義,即使在機緣巧合下獲勝,也無利可圖,從而可以想像得到,羅馬人的區域有著更大的誘惑力,達契亞的田地出產豐碩的穀物,辛勤的當地居民用雙手播種,好戰的民族則可坐享其成。當年圖拉真征服此地,完全基於國家的榮耀而並無實際好處,後繼幾位皇帝可能保持這種看法,逐漸削弱帝國在此保留的實力。達契亞是新近成立而且人煙稀少的行省,沒有強大的兵力可以阻止蠻族入侵,財富也無法滿足其貪婪的胃口。他們把遙遠的德涅斯特河岸當成羅馬人的權力邊界,下多瑙河地區的防線就可輕鬆防守,梅西亞的人民因此過著毫無警覺的生活,他們盲目認定任何蠻族的距離都非常遙遠,很難進犯他們的家園。
菲利普在位期間發生了哥特人的寇邊事件,梅西亞的土著才知道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錯誤。兇狠的哥特領袖帶著藐視的態度橫越整個達契亞行省。渡過德涅斯特河和多瑙河的時候,他們沒有遭到任何能夠妨礙行程的敵對力量。紀律鬆弛的羅馬軍隊放棄了最重要的據點,原來駐守的人員因為害怕受到懲罰,於是大批投效到哥特人的旗幟之下。馬西亞諾波里斯——圖拉真建立了這個城市,用他姐姐的名字表示對她的尊敬,同時也是梅西亞的首府。當數量龐大的蠻族出現在它的城牆前時,當地居民同意支付一大筆錢作為生命和財產的贖金,才讓入侵者退回原來的地盤。第一次運用武力對付富裕而衰弱的行省獲得成功,使哥特人極為興奮且,但不感到滿足。哥特國王尼瓦率領強大的兵力再次越過多瑙河的消息,很快傳到德西烏斯皇帝耳中。這次,蠻族已經分散開來襲擾梅西亞全境,軍隊主力包括7萬日耳曼人和薩爾馬提亞人,所到之處無人敢攖其銳鋒,只有羅馬皇帝率領大軍御駕親徵才行了。
德西烏斯察知哥特人到達亞特魯斯河時,尼科波里斯早已發生戰事(250年),想當年圖拉真在此留下很多戰勝紀念物。皇帝向前進軍後哥特軍隊便解圍而去,計劃奪取更重要的地點——於是他們開始圍攻色雷斯的菲利普波里斯,這個古老的城市由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興建,位於海姆斯山脈山腳下。德西烏斯下令軍隊急行軍,尾隨敵軍通過崎嶇難行的國土,當他認為自己距離哥特人的後衛還有相當距離時,尼瓦卻迅速回師突襲了跟隨的追兵,對羅馬的營地發起奇襲。皇帝遭到人數眾多的半武裝蠻族軍隊追趕,第一次狼狽而逃。菲利普波里斯在一陣抵抗後,終因缺乏外援而陷落,慘遭劫掠的大城據說有10萬人被屠殺,還有更多俘虜淪為待價而沽的戰利品。先帝菲利普皇帝的弟弟普里斯庫斯,恥於用皇室身份乞求蠻族的保護而死於非命。不過,哥特人把時間耗在冗長的圍城戰上,羅馬的士氣得以恢復,德西烏斯立刻整頓軍紀,徵召更多兵員。地區的守備軍隊截獲了幾批卡皮人和日耳曼人,這些人遠道趕來想從老鄉那裡分一杯羹。皇帝派出勇敢而忠誠的軍官據守山嶺隘道,修復和增強多瑙河的據點工事以防範哥特人向前擴張或撤退。他受到局面好轉的激勵,焦急等待機會好發出致命的一擊,恢復自己和羅馬軍隊的榮譽。
從當前的情勢看來,哥特人不是被圍得水泄不通就是受到羅馬軍隊的追擊,軍隊中的精銳在菲利普波里斯的長期圍城作戰中消耗殆盡,兵禍連結的行省無力維持數量龐大而且任意浪費的蠻子。哥特人陷入兩難的困境,他們情願放棄所有的戰利品和俘虜以買通羅馬人給他們開放一條暢通無阻的安全退路。皇帝認為穩操勝券,決心嚴懲入侵的盜匪,用殺雞儆猴的手段讓北方的蠻族知道厲害,於是拒絕聽取任何調停的意見。心高氣傲的蠻族則寧願戰死也不願當奴隸。德里布隆尼場,梅西亞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成了這次會戰的戰場。哥特人的軍隊列陣成三線配置,不知是有意的選擇還是意外的安排,第三線的前面有塊沼澤成了他們的掩護。德西烏斯的兒子本是前途無量的青年,正要準備接受紫袍的尊榮,竟於作戰開始就在傷心的老父眼前被箭矢射死。堅毅剛強的皇帝忍住悲痛,大聲向驚慌的軍隊宣布,他喪失一個兒子對帝國而言算不了一回事。
雙方的戰鬥真是慘烈無比,在羅馬從悲憤和震怒的氣勢下,哥特陣營的第一線兵力終於被擊潰,第二線繼續接戰但還是面臨了同樣的下場。這時只有第三線還保持完整,準備在沼澤的通道上對貪功冒進的敵軍做最後的抵抗。羅馬軍團的運道發生了轉變,到處的淤泥讓人立足不穩,舉步前進就會滑倒。重裝士兵站在深水裡面,很難拿起沉重的標槍投擲出去。蠻族習慣在沼澤地區作戰,他們身材高大而且用的矛比較長,可以投到很遠的地方殺傷敵人。羅馬軍隊在沼澤的作戰演變為無望的掙扎,最後失敗已成定局,就連皇帝的屍體都沒有找到。享年50歲的德西烏斯是位有成就的皇帝,戰時主動負責,平時和藹可親,他和他的兒子無論在生前死後,都配得上古代最光榮的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