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容納全部人口的理想建築
2024-10-13 06:17:19
作者: (美)霍格蘭
保羅·索萊里是著名的「環境建築師」,也是第一批提議用巨大建築物作為城市問題最終解決方案的人之一。
1969年,索萊里在一本巨著中提出了巨型建築的設計綱領,用豐富翔實的配圖介紹了他的多層大規模工程的設想:三維的「理想城市」(即所謂的「生態建築」),甚至只需一座這樣的建築就足以容納某些城市的全部人口!
索萊里的設計以「有機居住」的概念為基礎,他認為,「雜亂無序、外形扁平的城市建築侵占了地球的土地資源,既不合理又缺乏效率」。
無情批判現有城市建築的索萊里指出:「人口驟增的解決方案,是用多層的新自然主義『生態建築』取代扁平的城市建築……」他繼續說,「這種建築物隔熱隔音,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系統,將城市人口集中在一起,組成一個複雜/先進的超級組織,使其回歸純粹、和諧的『自然狀態』,自成一套生態體系。」
索萊里的生態建築有數百層,高聳入雲,有的甚至達到幾英里高——內部結構很大,能容納幾百萬居民。但其城市人口密度只有每英畝300人或每平方公里5萬人(也許更適合用每「立方」公里的人數來表示,因為索萊里設想,其建築中的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和享受三維建築帶來的益處)。
用他自己的話總結,就是:「在三維城市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型生態系統,無論居住在農村還是城市,他們共同組成一個大型生態系統,每個系統間只有一層『皮膚』之隔,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來建設城市的。生態建築……按照人自己的形象建造的城市。」
令我吃驚的是,索萊里對未來建築的展望回答了一個核心謎題:為什麼金字塔會出現在火星上?
我意識到,以目前惡劣的火星環境,安置成千上萬居民的最佳方案,就是建造密閉的房舍,例如生態建築。
「按照人自己的形象建造的城市」或許可從字面意義理解——讀者不妨想想D&M金字塔的比例!
由於我在火星照片上又有了幾項新的發現並對火星產生了新的認識,所以,在與火星金字塔的「表親」——埃及金字塔——進行比對,並將其視為「火星上的生態建築」的基礎上,我很快對火星金字塔的大小進行了重新估測。
重新作出估測的關鍵原因之一,是我在那個有紀念意義的晚上發現了「蜂窩」結構,它立刻打消了我對火星金字塔是原始文明階段產物的假設——主要因為原始文明的工程技術水平無法建造綿延三公里之長的「透明」結構。
「西奧迪加」——保羅·索萊里
讓「蜂窩結構」問題複雜化的因素之一,是我對火星環境的細節重建——如我在本部分所言,這次重建有效地排除了金字塔建築者是土生土長的火星生物的可能性,而且確定了火星不曾存在遠古生物,因此智慧生物也無從進化出來。
這意味著,如果「火星金字塔」是智慧生物所造,那它們不可能是埃及金字塔的藍本——龐大的石灰岩陵墓。以火星的環境,不可能產生古埃及那樣的文明及其宗教建築。因此我們只剩一條合理的假設:
「六面體」——保羅·索萊里
火星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外星移民。他們的技術水平不僅比古埃及人先進得多,而且超過了我們。
如果火星金字塔真的是建造在惡劣環境中的錯綜複雜的建築,那麼其功能顯然是為了保證外來移民人口的生存,因為火星環境無法向其提供生存所需。換言之,如果你來自外星——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希望移居到火星上,就必須建立自給自足的「殖民地」或者「基地」——
恰如我們看到的蜂窩結構那樣!
索萊里設計的規模如此巨大的「生態建築」在得到應用之前,必須對其模型進行測試,如果可行,則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智慧生物假說」是正確的。
關鍵的測試標準之一是,索萊里設計的「生態建築」本身是否能夠獨立支持太陽能取暖系統,為居民提供穩定的熱源。與地球相比,火星距離太陽較遠,大氣層薄得多,其表面也沒有什麼溫室效應,所以那些建築應該朝向太陽升起的方向——特別是在冬至前後的那些寒冷的日子(那段時間的溫度即使用火星的標準來衡量也稱得上是「酷寒」)。
「維拉迪加」——保羅·索萊里
所以,不妨想像一下,當我發現主建築群實際上是朝向夏至和冬至太陽升起時的視線方向——由「火星臉」的位置確定——的時候,是有多麼的驚奇。這恰好是「生態建築理論」所需要的有力證據!不僅如此,試想,自然界中的石頭堆可不會預先知道建造「火星臉」時某些特定日子的日出方向。這再一次從側面證明了「智慧生物假說」!
對於火星之城中金字塔的逐一精細測量,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組有趣的數據——它們既支持「生態建築假說」,又說明火星上曾經存在長期居民。
從放大後的火星之城照片上看,可以發現不同的建築群在排列方向上,存在著細微但清晰的系統化差異。
這是否說明火星建築在「追趕」日出位置的變化方向?古埃及人就會定期改變建築的排列——首先是金字塔,後來是神廟——以便符合至日的太陽與重要星宿升起的方向,因為每過一段時期,地軸的傾角就會出現細微但不容忽視的變化。
火星建築微妙的排列差異,符合火星金字塔是在不同時期分批建造的特點,原因是火星傾角的變化會改變至日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的位置。它們進一步說明,無論是誰建造了如此浩大的工程,絕非「一日之功」,它們必須在賽多尼亞地區居住相當長的時間!
現在,丹·利伯曼的觀察結果突然說得通了——例如第九章中提到的,他在我所謂的「蜂窩結構」北面發現的那些神秘的「深洞」。
如果火星之城大部分是由生態建築組成的,那麼它們極有可能擁有龐大的地下結構,即各個金字塔的地下部分是互相連接的。索萊里的生態建築就有其「根基」,許多建築地下部分的深度相當於地上部分的高度,而地下部分則從工廠廠房到基本的空氣調節系統應有盡有。當然,住宅區位於較高的位置——陽光可以通過有數百層深,並經過特別設計的「光井」照射到建築內部。
最符合以上設計的建築,非「要塞」莫屬——它是火星之城中唯一不是金字塔形狀的非自然地物,還有一個所謂的中心「庭院」。除了金字塔形的生態建築,索萊里還設計了許多其他形狀複雜的作品,和「標準」的火星金字塔相比,「要塞」看起來似乎與它們更像一些。
然而,同金字塔形建築一樣,要塞可能也是根據日出和日落的方向特別設計的。西北方的「平面」朝向夏至日落的方向,東南方的尖端幾乎直接指向冬至日出的方向……
這兩個方向與「火星臉」建造時期的至日太陽位置是吻合的!
上述安排太過精確,看起來絕不是純然的巧合,更像是為了達到溫度調節的目的。與之相鄰並向西南延伸的「蜂窩結構」似乎也是如此。
「蜂窩結構」。
它是我在火星上發現的最令人激動的東西,也是最有爭議的地物。如果它確實像其外表那樣,是一些與要塞相連、精心排列的立方形「小室」的話——那麼幾乎可以完全將其判定為人造建築,從而可以證明整個「智慧生物假說」的真實性!
另一方面,假如它只是「電腦處理產生的干擾效果」的話,它的存在只能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