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shī)
2024-10-09 11:36:06
作者: 史軍、傅遲瓊
古人不討厭虱子嗎?什麼情況下人會長虱子?
蒿里行(節選)
〔東漢〕曹操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jǐ)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聽我講詩詞
這是一首反映歷史現實的詩。東漢末年,關東各郡將領起兵討伐董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節選的這幾句是說袁紹和袁術二人,一北一南,都起了稱帝之心。戰士們連年征戰,不解鎧甲,結果都生滿了蟣虱,百姓也死傷無數。累累白骨,散布在荒野,無人收埋,方圓千里也沒有人煙,更聽不見雞鳴。百姓都不剩幾家人了,想想就讓人肝腸寸斷。
蟲兒有歷史
古人不討厭虱子嗎?
隨著衛生意識的增強和衛生條件的改善,現在虱子基本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但是在古代,由於衛生條件差,人的身上有虱子是常有的事。古人對此態度卻十分淡然,虱子甚至一度受到名士的追捧,歷史上還留下了許多與抓虱子有關的典故。
東漢時期,有個叫趙仲讓的文人,是「跋扈將軍」梁冀的從事中郎。在一個冬日裡,趙仲讓解開衣服,對著太陽捉虱子。梁冀夫人覺得這樣「不潔清」,但是梁冀卻讚嘆道:「是趙從事,絕高士也。」
最有名的一個典故和魏晉時期的大將軍王猛有關。王猛出身貧寒,卻心存高遠的志向。東晉權臣桓溫北伐,擊敗苻堅,王猛前去求見,卻只穿著麻布短衣。在大庭廣眾之下,他一邊抓著身上的虱子,一邊和桓溫暢談天下大事。桓溫很是賞識,向王猛拋出橄欖枝,王猛卻拒絕了。後來,苻堅專門派人去請王猛出山,王猛欣然答應,苻堅更是把他比作諸葛亮。王猛也是不負眾望,成為政績卓著、戰功赫赫的大將軍。
這樣的故事在古代還有不少,可見當時的文人雅士不僅不討厭虱子,甚至還把「捫虱清談」當作一種不拘小節、氣度非凡的表現。據說,當時人們捉完虱子之後,還要專門養著。
博物小課堂
虱子的藏身處
曹操詩句中的「蟣虱」是「蟣」和「虱」。「蟣」指的是「虱」的卵和若蟲,「虱」通稱為「虱子」,指虱目這類寄生性昆蟲。它們的個頭非常小,只有幾毫米大,沒有翅膀,不會飛,喜歡藏在人、家畜等其他哺乳動物的毛髮或者鳥類的羽毛下,吸食寄主的血液。過去,由於衛生條件較差,人們長期不洗澡,身上就容易長虱子。鎧甲里長虱子,也說明將士們這身鎧甲穿了很久都沒有清洗,這反映的是戰爭的漫長和殘酷。
藏身鎧甲、叮咬人體的虱子很可能是人體虱,也叫「衣虱」。它的身體可以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長有三對足。虱子是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只經過卵、若蟲和成蟲這三個時期。它的卵是類似橢圓形的白色小顆粒,孵化出的若蟲「蟣」長得跟成蟲有些相似,經過三次蛻皮後成為成蟲「虱」。
卵寄居在人的毛髮上。
如何除虱子?
即便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身上有虱子。古人頭髮很長,頭上的虱子很難抓到。雖然有一些天然的洗髮水,如草木灰、淘米水、皂角等,但他們也不經常洗。於是,人們發明了一種工具,叫「篦(bì)子」,中間有橫樑,兩邊有兩排非常密的齒,專門用來梳掉頭上的虱子。
自然放大鏡
虱的生活檔案
生命周期:虱子的發育分三個階段,從卵到若蟲,再到成蟲。雌虱會分泌黏性物質,把卵產在毛髮或者衣物的纖維上,很難清理乾淨。
行為習性:虱子寄生於人體、一些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身上。
食物:宿主的血液。
蟣,虱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