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主動放棄與小型殖民地的獨立
2024-10-09 08:54:19
作者: 錢乘旦
一、小島的特殊性
在英國的殖民地中,有許多面積狹小的島嶼,它們對英帝國來說曾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殖民地已經失去了原先的作用,其經濟價值也在日漸消失。同時,英國又不得不解決這些殖民地的經濟與社會難題,也就是說,英國需要用國內的資金來發展這些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成為了英國的沉重負擔。在二戰後英國經濟長期難以好轉的情況下,擺脫這些負擔就成為英國政府的一個重要考慮。於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就出現了:在某些殖民地,英國主動地推動其向獨立的方向發展,然而這些殖民地卻不願離開英帝國。英國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眾多島嶼殖民地就體現了這一政治特色,也是在這些地方,英帝國解體呈現出另一種特殊的面貌。
由於長期的自由放任,到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的西印度群島殖民地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殖民地經常發生政治動盪。英國政府不得不調整政策,用英國國內的資源來促進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1940年與1945年的殖民地發展法案都與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經濟與社會問題緊密相連。在二戰後,西印度群島殖民地對英帝國既無重要的防務價值,對英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幾乎沒有幫助。更糟糕的是,為了維持英國的形象,英國不得不花費巨資來幫助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發展。對艾德禮政府而言,財政補貼對英國困窘的經濟而言顯然是雪上加霜的。因而,艾德禮政府傾向於放棄西印度群島殖民地,唯一的障礙是這些殖民地就面積而言太過狹小,在經濟上無法自足獨立。[1]如果僅僅保留那些對英國有價值的殖民地而拋棄那些成為累贅的殖民地,英國在道義上就無法交代。因此,艾德禮政府試圖在西印度群島殖民地建立聯邦,把小塊殖民地組成聯邦,然後讓它獨立。通過這種策略,英國可把自己的負擔轉嫁給那些面積較大、經濟比較富裕的大島殖民地。[2]許多殖民地的民族主義者對聯邦也持歡迎態度,這使西印度聯邦計劃順利進行。但是,其他的問題又很快出現,那些面積大、富裕的殖民地認識到自己必須補貼那些小島窮弟兄,利己主義最終戰勝了利他主義,如牙買加等殖民地紛紛要求自行獨立。到此時,英國已別無選擇,面積狹小等障礙不復存在,英國承認了牙買加與一些微型殖民地的獨立。同時,由於其他一些殖民地不願獨立,英國不得不繼續承擔管理它們的責任。至今,還有一些西印度群島中的小島嶼仍保留著英國殖民地的身份。
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嶼殖民地與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情況基本相似。在二戰後初期,太平洋群島在英國經濟恢復與防務戰略上都處於邊緣地位,英國政治家很少認真思考這些殖民地的未來,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仍然在這些地區占據主導地位。到60年代,隨著非洲殖民地的喪失,英帝國已經名存實亡,剩下的殖民地主要以面積狹小的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嶼為主,其對英國已無太大的價值。同時,殖民帝國的解體勢不可擋,第三世界國家以聯合國為舞台對殖民帝國口誅筆伐。美英兩個超級大國為了在第三世界擴大影響,也都反對舊式的殖民統治。對英國政府而言,繼續保留這些殖民地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英國政府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政策,決定不惜代價地推動這些殖民地的獨立,即使它們在獨立後出現動盪與戰亂也在所不惜。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嶼殖民地的獨立經歷正是上述歷史特徵的生動寫照。
任何事物都有例外,任何政策也都有不和諧的保留。在主動推動島嶼殖民地走向獨立的時刻,英國在貝里斯、直布羅陀、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中國香港等地,卻又表現出了斯芬克斯的第二副面相,執拗與頑固讓筆者再次想到了英國在鼎盛時期的霸道。雖然英國人可以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重溫一次帝國夢,但隨著香港回歸中國,人們終於發現:英國在這個新的時代已經不可能再頤指氣使了,殖民主義的時代結束了,英帝國也最終成為明日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