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2024-10-09 08:51:14 作者: 錢乘旦

  英帝國史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課題。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錢乘旦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對英帝國史的研究,通過廣泛的閱讀,最終將「19世紀最後30年的帝國史」確定為博士論文的選題。在研究的過程中,曾經遇到太多的困難,甚至有放棄學位的念頭。

  首先,我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客觀公正地論述英帝國史,帝國的建立是殖民導致的直接後果。從英國的角度看,帝國不僅是傳播文明的地域,而且是彰顯英國榮耀的表徵。從殖民地的角度看,帝國是宗主國掠奪、侵占和壟斷的產物。由於閱讀了大量英國歷史學家的著作,自己在感情上的天平是傾斜的,字裡行間出現誇耀帝國的表達。但是,導師及時指出我的觀點問題,告訴我應該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研究帝國史,千萬不能以自己的情感代替公正。

  其次,論文的結構是困擾我的第二個難題。19世紀最後30年中的前十多年(1868-1880),自由黨和保守黨執行不同帝國的政策,以格萊斯頓為首的自由黨建立「無形帝國」,以迪斯累利為首的保守黨重建「有形帝國」,兩黨在不同帝國的理念下,採取了不同的行動。因此,文章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安排比較順利。進入80年代以後,兩黨的帝國政策開始趨同,中間需要一個趨同的理由,這裡不僅要求時間上吻合,而且需要理念的支持。通過閱讀,我從西利的《英格蘭的擴張》和弗勞德的《大洋國》中找到靈感,同時,英國民間帝國協會的建立和宣傳活動也為兩黨政策的趨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歐洲列強的崛起,法國和德國等倡導新一輪擴張狂潮,「新帝國主義」的壓力導致自由黨改變初衷。90年代後,英帝國與各殖民地的關係逐漸明朗,形成了不同區域的不同管理方式。這是第三章的主要內容。第四章論述了英帝國內不同類型的殖民地,其中白人殖民地實現了自治政府;印度是帝國最大的利益所在;非洲和東亞、東南亞是英帝國的市場;此外還有一些託管地等。第五章探討英國在「新帝國主義」旗幟下爭取「最大的份額」,並從布爾戰爭的過程及其後果,論述了帝國從頂峰到逐漸衰落的緣由。

  最後,理論的建構問題。從英帝國建立起,帝國的理論就已經出現,在不同的時期,英國人對於帝國有不同的理解。當他們不需要帝國時,帝國是負擔;當他們需要帝國時,帝國是榮耀。論文的最後一章,羅列了帝國主義的各種不同解釋,從吉卜林的種族帝國主義到羅得斯的擴張帝國主義,從列寧的政治解釋到霍布斯的經濟解釋,還有外交上的解釋等。遺憾的是,沒有自己的解釋。

  

  我的博士論文《英國史——19世紀的最後30年》完成以後,得到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支持,有了出版的機會。為了符合《英帝國史》整體框架的要求,我擴大了論文的篇幅,補充了一些歷史事件的詳細內容,使論文變成了一本獨立的專著。

  這本書能夠出版,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錢乘旦教授,沒有他的諄諄教誨和精心指導,就沒有《英帝國的危機》。

  感謝我的父母照顧我的孩子,並在經濟上給予極大幫助。

  感謝張本英教授的鼓勵。

  感謝王濤教授在我去英國期間承擔我的教學任務。

  感謝約克大學馬克·奧姆勞德教授,他的邀請使我有機會在英國閱讀史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