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英帝國史(全八冊)> 四、霍布森和列寧的經濟帝國主義

四、霍布森和列寧的經濟帝國主義

2024-10-09 08:51:01 作者: 錢乘旦

  19世紀末20世紀初,霍布森和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最為經典。他們從經濟的角度考察帝國主義,並將壟斷的後果上升到政治的高度,預見了帝國主義的必然走向。霍布森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過剩、財富分配不均以及消費不足導致了大量剩餘資本的產生,幾個勢均力敵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商業和金融利益互相競爭,其手段就是控制他國的制度與生活。帝國主義在追求私利的過程中,政界權貴、冒險家、大公司代理人、投資者等結成聯盟,同時奉行軍國主義和官僚政治,具有掠奪性和寄生性,是現代民族國家最突出的危險。

  列寧對於剩餘資本的闡述從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出發,論述工業資本家和金融寡頭聯手控制政府政策的過程。列寧認為資本主義分為不同的階段,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也是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的前兆。帝國主義的特點是壟斷,相同行業組成壟斷聯盟,不同行業也組成壟斷聯盟;壟斷加劇了資本的聚積,銀行在其中起關鍵作用。壟斷資本在追求最大利潤的過程中引發歐洲大國瓜分殖民地市場的狂潮,使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時期。

  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J.A.Hobson)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在帝國主義最瘋狂的年代,他通過對英國經濟發展趨勢的分析提出了他的帝國主義理論,認為帝國主義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畸形發展的結果,受害者正是創造財富的社會底層勞動階層,社會改革是剷除資本主義弊端以及消滅帝國主義的唯一選擇。

  霍布森在《帝國主義研究》中,對帝國主義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解釋。首先,帝國主義是剩餘資本追求更大利潤的手段。剩餘資本從哪裡來?霍布森解釋道:過量生產是導致剩餘資本產生的第一個原因,「製造商的過量生產,剩餘資本在國內沒有好的投資項目,迫使大不列顛、德國、荷蘭、法國將越來越多的經濟資源投放到他們的自治領地,為了得到新的區域而推動政治擴張政策」[54]。第二個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分配不均,利潤落到少數人的手中。「在一個經濟社會裡,分配與需要從來沒有建立固定的聯繫,但是,分配確實由一些因素決定,這些因素使一些人的消費能力大大超出他們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則缺少消費能力滿足身體的基本需要。」[55]第三個原因是國內消費不足,人為地限制了工業在國內的擴張。對普通社會階層來說,為了應付隨時出現的經濟危機,他們節省支出,增加了銀行的資金流進。為了得到更高的利潤,大企業家和金融寡頭聯手,利用他們控制的剩餘資金竭力追求海外市場高利潤的回報。

  其次,帝國主義是國家間競爭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的殖民地和保護地迅速增加,霍布森認為英國海外殖民地的擴張與經濟利益相輔相成。當英國的領土擴大到1231多萬平方千米、人口達到8800萬的時候,英國海外投資的回報也從1862年的1.44億英鎊增加到1892年的16.98億英鎊。同時,對外貿易的增長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海外競爭的必要性。1870—1875年,英國對外貿易為6.36億英鎊,1895—1903年達到8.68億英鎊,而平均政府開支也從0.63億英鎊增加到1.56億英鎊。霍布森的結論是:大不列顛的現代外交政策是一場爭奪有利可圖的投資市場的鬥爭。[56] 1870年普法戰爭之後,德意志帝國開始尋找海外領地,希望建立殖民帝國。在以後的15年,德國獲得了將近260萬平方千米的海外領土,人口1400萬。[57]法國在1880—1900年間獲得的領土為9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達到3700萬。[58]帝國之間競爭加劇的另一個原因是已有的殖民地正在建立保護關稅制度,母國產品同樣受到各種限制;只有在欠發達地區建立新的殖民地,才能使大不列顛開闢新市場。[59]

  再次,政府與少數利益集團相互利用,決定了政府政策的方向。為了暫時緩解國內的矛盾,英國政府致力於滿足少數利益集團的需要。一方面,「一個又一個國家採用機器生產,採取先進的工業管理,使生產者、商人和金融家越來越難以得到利潤,他們越來越依靠政府吞併和保護欠發達地區,來保護他們的利益」[60]。另一方面,「某些高度組織起來的商業勢力壓倒軟弱分散的社會勢力,必然迫使國家屈服於他們的壓力」。政府的主要工作變成了:通過用英國國旗代替外國國旗來增加國外投資;為出口商獲得市場、並為在這些製造業中代表某些英國家族的行業提供保護幫助;為工程技術人員、傳教士、投機的開礦者、農場工人等提供工作。因此,「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就是運用他們的政治實力從國家拿出錢,改善投資,打開資本投資新天地,為他們的剩餘產品尋找有利可圖的市場」[61]。

  政府與利益集團聯合,使「整個國家的商業利益從屬於那些非法控制了國家資源並用它來謀取私利的某些局部勢力的利益」[62]。剩餘資本投資在海外的鐵路、礦業、造船、種植業、軍事工業以及外國、殖民地的公共安全等方面,使他們收益豐富,也就是說,從帝國主義中不僅撈到好處,而且在工廠主中培養了堅定的帝國主義理念。

  分享帝國主義利益的不僅是工業家、銀行家和海外投資者,軍職人員也是獲利者:「他們無論就其信念和專業興趣都是帝國主義性質的,陸海軍每一次增加都擴大了它的人數和政治力量。通過向中上層階級開放,取消在軍隊裡購買軍職的做法,大大擴充了這個帝國感情的最直接的培育者的隊伍。軍職人員在職業上的影響,還得到了為其子孫在軍隊中尋找職業的貴族和富有階級的同情和支持。」[63]

  帝國主義也使英國的文官在海外尋找到更好更多的機會,印度的文官以及殖民地和保護國中的官職和半官職人員,在每一次擴張中幾乎都能得到好處,他們的子孫至少有了成為大農場主、種植園主、工程師或傳教士的機會。印度的高級官員查爾斯·克羅斯韋特爵士在討論英國與緬甸的關係時作了恰當的概括:「真正的問題是誰去同他們做生意以及我們怎樣才能保證他們中間的多數人獲得成功,以便為我們的商業找到市場,同時也為那些現在多餘的人,我們的孩子找到職業。」[64]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帝國主義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後果和社會問題。第一,擴大海外市場依靠堅船利炮,緊接著強行與欠發達國家簽訂條約。帝國主義最直接的結果是導致英國軍工部門的畸形發展,政府支出的2/3用於海軍和陸軍建設及償還軍備債務,「一英鎊政府支出中僅有6先令用於教育和社會服務方面」[65]。國家把大筆的金錢花在軍艦、槍炮、陸海軍裝備和軍需品上,在發生戰爭警報時增殖巨額的利潤。軍事的需要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暫時繁榮,如馬匹、運貨車、馬具、糧食、服裝;英國曼徹斯特、謝菲爾德和伯明罕競相在新市場上推銷紡織品和五金器皿、發動機、工具機,機械、酒精和槍炮,千百萬英鎊流入輔助行業。但是,一旦帝國主義的擴張停止,英國即將面臨巨大的災難。除了軍工產業外,其他的相關行業同樣遭受巨大損失。

  第二,帝國主義導致英國人心理自欺。在帝國主義爭奪的年代,霍布森敏銳地觀察到英國人的心理問題,他寫道:「帝國主義最大的危害是國人的心理狀態,它使人習慣於欺騙,失去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的能力。」[66]所謂自欺,就是柏拉圖所描繪的「心裡的謊言」——一個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謊言的謊言。英國人對於帝國的崇拜以及積極推行擴張都是自欺的行為。在追溯自欺產生的原因時,霍布森指出:「帝國主義給人們心理上帶來的遠不止這些,還有兩個主要因素:用含糊和裝飾性的概念定義事件的習慣和能力;另一個是天生的或後天培養的斷章取義的能力。如果大不列顛清楚地認識到目前表演的動機和結果,她就應該認識到自己對於目前的狀況根本無能為力。那些誤導不列顛的人首先誤導了他們自己。……帝國主義以誤傳的事實和力量,通過利益集團和個人的精心策劃、刻意渲染,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67]

  第三,帝國主義的「文明使命」掩蓋了剝奪落後種族資源的實質。在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勢力範圍的過程中,確立了兩個基本原則:白人國家對「低等」種族的干涉是合法的;干涉不能交給私人企業或個別的白人。「如果這些原則被承認,白人政府就可以控制低等種族的政治和經濟,換言之,現代帝國主義具有無條件的合理性。」[68]合理表現在三個方面:(1)對低等種族干涉的基本目的是維護安全,促進和平,而不是為了自己國家的特殊利益;(2)干涉是為了改善和提高被控制國家人民的素質;(3)由文明人類代表組成的機構來決定以上兩個目的是否達到。英國政治家都在這樣說,比如羅斯伯里說:「為了人類的美好,英帝國是最知名的穿針引線者。」索爾茲伯里說英帝國施加影響是為了世界的進步;但是,這些說法都是為了掩蓋掠奪的事實。「黃金、白銀、鑽石、紅寶石、珍珠,所有可以攜帶的、持久的財富都被人們用冒險、欺詐和暴力方式獲取。……從俄斐到寶山,從奧里諾科河到阿散蒂、金伯利、克郎代克河、德蘭士瓦以及馬紹納蘭都是同樣的故事。與貴重金屬相比,早期人們看重的鋅和銅是不太危險的冒險,機器生產時代人將煤炭和鐵當作寶貝,但是,對於帝國主義而言,黃金一定是最有吸引力的中心。」[69]

  就帝國主義時期英國面臨的社會問題,霍布森說,英國面臨三個主要問題:生產過剩、消費不足以及分配不均,而最大的問題是分配不均。因此,解決方案是縮小分配不均現象,一個相對公正的財富分配將減少剩餘收入,擴大國內消費市場,吸收被迫投資國外的產品和資金。分配不均導致消費不足,消費不足導致經濟停滯,降低了利息,增加了失業,造成經濟的惡性循環。為了縮小分配不均現象,他提出給下等階層提高工資,改善他們的工資條件,提高一個國家的私人和公共消費水平,為英國經濟的擴張提供國內的刺激。一旦剩餘資本減少,帝國主義就將變成累贅,因為帝國主義就是這種錯誤制度的產物。

  在霍布森的帝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1916年列寧在瑞士寫下《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提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壟斷是帝國主義最本質的特點。在資本主義經濟里,「壟斷」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壟斷是資本家追求最大利潤的結果,其手段有:改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大企業憑藉經濟優勢排擠和吞併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同時,金融資本與工商業資本結合,加速資本集中,從而推動生產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意味著企業數目減少,生產和銷售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他們互相協商,決定商品價格。

  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的壟斷經歷了30年的積累時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 1860—1870年這十年是自由競爭發展的頂點,壟斷組織還只是一種不明顯的萌芽;(2) 1873年危機後,卡特爾得到發展,但卡特爾在當時還是一種例外,並不穩定,僅是一種暫時現象;(3)在19世紀末經濟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中,卡特爾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資本主義轉化為帝國主義。[70]

  雖說壟斷是資本主義的普遍現象,但是,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壟斷特點。關於英國的壟斷,列寧引用了赫爾曼·利維在《壟斷,卡特爾和托拉斯》中的一段話:「在大不列顛正是企業的巨大規模和高度技術水平包含著壟斷的趨勢。一方面由於集中的結果,每一個企業必須投入大量資本,因此,新企業在必要資本方面面臨著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就使新企業難以出現;另一方面,每個新企業要想與那些大企業並駕齊驅,就必須生產大量過剩產品,而這些產品只有在需求異常增加的時候才能銷售出去,否則這種產品過剩會使價格跌到無論對新工廠或壟斷同盟都不利的程度。」[71]由此列寧說:「英國和那些有保護關稅,促進卡特爾的國家不同,在這裡,企業家、壟斷同盟卡特爾和托拉斯,多半是在相互競爭的主要企業的數目縮減到『一兩打』的時候才產生的,集中對產生大工業壟斷組織的影響在這裡表現得非常明顯。」[72]

  除了生產集中外,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控制資本,控制政府的內外政策,促進了壟斷的形成。列寧寫道:「銀行最基本最原始的作用就是為中間人提供支付服務,它們將被動的資金變成主動的資金,將資本變成利潤。它們從各種渠道收集資金,並投放給資本家自由支配。隨著銀行發展及其集中於少數機構,銀行就由中介人的普通角色發展成為實力極大的壟斷者,它們支配著所有資本家和小業主幾乎全部的貨幣資本,以及本國和許多國家的大部分生產資料和原料產地。為數眾多普通的中介人變成極少數壟斷者,這種轉變是資本主義發展成帝國主義的基本過程之一。」[73]

  隨著銀行資本越來越多,分行和支行也在逐漸增多。「1910年,英格蘭和愛爾蘭已經有7151家分支行,四家最大的銀行擁有400多家分支行,另四家銀行各擁有200家分支行,還有11家銀行各擁有100多家分支行。」[74]銀行表面提供了共同記帳和共同生產分配,但是實質上,生產分配絕非「共同」,例如,私下裡,它與大資本的利益保持一致,特別與那些最大的壟斷資本,在大眾貧困的條件下運作,在整個過程中農業的發展滯後於工業的發展,在工業部門,重工業從其他工業部門榨取到更多的利潤。總之,銀行運作的結果是加劇了壟斷,列寧引用了舒爾茨-蓋弗尼茲的一段話:「隨著銀行的日益集中,一般可以發放貸款的機構也減少了,這就使大工業更加依賴少數銀行集團。在工業和金融界聯繫密切的情況下,需要銀行資本的那些工業公司活動的自由受到了限制。因此,大工業帶著錯綜複雜的感情看待銀行的日益托拉斯化(聯合成或轉變成托拉斯);的確,我們已經多次看到各大銀行康采恩開始成立某種協定,某種限制競爭的協定。」[75]因此,銀行發展的最新成就也是壟斷。

  壟斷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利潤的最大化,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歐洲各國已經從輸出商品轉化為輸出資本,在國外市場使「錢生更多的錢」。典型的、舊的資本主義特點是自由競爭,出口商品,而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典型特徵是壟斷,出口資本。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達到最高階段時,「各個企業,各個部門和各個國家發展的不平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不可避免的。英國比其他國家更早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到19世紀中期,已經採取自由貿易,企圖成為『世界工廠』,由它供給各國產品,這些國家則供給它原料作為交換。但是,19世紀最後20年,這種壟斷被破壞了,因為當時有許多國家用『保護』關稅來自衛,發展成了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到20世紀開始時,我們看成已經形成另一種壟斷:第一,所有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都有了資本家的壟斷同盟;第二,少數積累了大量資本的最富的國家已經處於壟斷地位。在先進的國家出現了大量的『剩餘資本』。」[76]

  資本主義國家的競爭導致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世界市場的容量也造成了發達國家擁有「超豐富的資金」,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剩餘資本不是用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因為這將意味著資本家利潤的下跌,而是將剩餘的資本出口到落後的國家。在這些落後國家,土地廉價、工人工資低、原料便宜,再加上缺少資金,資金投資一定能掙到比在自己國家市場上更多的利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三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和法國海外投資額達到1750億—2000億法郎之間。按5%的低利率計算,這筆款額的收入每年會有80億—100億法郎。[77]

  既然海外投資能夠帶來高額利潤,那麼投資區域就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爭奪的焦點。歐洲三個大國英國、法國和德國,海外投資的重點各不相同。英國海外投資的基本對象是殖民地和前殖民地(美國),這種投資方向與英國擁有最大版圖的殖民地有關。法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歐洲,最主要的形式是通過政府貸款進行投資,對俄國的投資最多。德國屬於第三種類型,對歐洲和美洲的投資各占一半。

  由於在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英國走在了最前列,到19世紀80年代,隨著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投資市場的飽和,工業化的步伐加快了,剩餘產品更多了,積累的資金更豐厚,爭奪海外市場就成為必然的結果。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大國對尚未明確勢力範圍的地區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同時,各國運用自己的實力對一些勢力範圍進行了重新的瓜分。1876年以後,歐洲各國的殖民地迅速擴大,六個大國(英、法、德、俄、美、日)的殖民地從4 000萬平方千米增加到6500萬平方千米。因此,列寧認為,資本主義在轉向壟斷資本主義時,一定與瓜分世界的鬥爭聯繫在一起。

  列寧歸納了帝國主義的五個基本特徵:(1)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的高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3)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的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78]列寧認為,帝國主義的特徵是資本主義進入腐朽和垂死的標誌。

  從列寧對於帝國主義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的就是政治的——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導致了帝國主義的後果。如他所述:「最新資本主義時代向我們表明,資本家同盟在從經濟上分割世界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關係,與此同時,與此有關係的是,各個政治同盟、各個國家在領土上分割世界、爭奪殖民地、『爭奪經濟領土』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一定的關係。」[79]

  因此,資本主義制度瀕臨滅亡,擴張引起的戰爭必須由全世界被壓迫的工人階級的革命來制止,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在帝國主義瘋狂的年代,資本主義經歷著危機: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矛盾——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爭奪殖民地的鬥爭如火如荼,兩種矛盾交織在一起,資本主義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俄國十月革命就是在資本主義危機的歷史時刻發生的,它開創了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列寧關於帝國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理論首先是吸取了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即資本家通過壓榨產業工人獲得高額利潤,發財致富,成為資本主義的主宰力量。其次,列寧還從霍布森「財富分配不均」導致「少數利益集團決定政府走向」的觀點中得到靈感。列寧自己關於壟斷的解釋在於,他提出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結合,加深了「壟斷」。值得注意的是,列寧認為「壟斷」決定了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勢力範圍,爭奪市場,其代價是弱小國家的被瓜分、被占領、被市場化;而霍布森則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國內消費不足」以及「剩餘資本」增多導致了在國外的競爭。列寧和霍布斯同樣從經濟的角度解釋帝國主義,卻產生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前者是用暴力的方式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解放被壓榨、被欺辱的民族;後者則是希望通過社會改革手段改變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增加國內消費。事實上,兩種方式都有一定的實用性,只是適應的國家不同而已。


關閉